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把紫砂壺的價格因素

一把紫砂壺的價格因素

紫砂壺價格飛漲大約是從08年左右起,和中國房地產的大躍進幾乎是一個節奏。08年之前,兩三百元的工料俱佳的小品壺還相當好找,08年之後就不太多見了。而所謂的名家壺,價格更是扶搖直上——好在這路貨,也不在普通壺友的關注之列。「八項規定」出台之後,高端紫砂的整體價格回落了一些,部分大師作品價格跌得一塌糊塗,但實用作品的價格幾乎沒怎麼變動。

紫砂壺是一種可用可賞的生活藝術品,在茶人圈的受歡迎程度非常高。同時,由於市場上的紫砂壺產品良莠不齊,價格亦是千差萬別,所以對於想要購買紫砂壺的朋友來說經常是感到無從下手。鑒於這種現象,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影響紫砂壺價格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我個人認為主要分為:泥料、壺型、成型方式、藝人職稱、陶刻。

1、泥料:

泥料主宰著泡茶時的香氣。它也是紫砂壺最基本的成本,也是決定價格的一部分。紫砂礦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泥料的種類、純度、摻和、添加,都對成本產生不同的影響。 同樣的紫砂泥,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開採的也會有些不同,泥料拼配和練制方法也有很大的講究。不同原材料、不同調配過程,使泥料產生了各種差異,自然質地與人文氣息共同作用,帶給紫砂器具不同的功能效用及給人的感官享受。 近年來紫砂壺價格一路攀升,和一些劣質、泥料摻進化工染料冒充紫砂泥的紫砂壺的出現,與泥料資源日漸稀少有一定關係。但泥料在價格中所佔比例在決定因素中所佔比例最小(比如一捆大紅袍泥料也不過1萬多塊/28斤,做一把壺需要一斤泥,泥料成本也才300多塊)。但是有些泥料(朱泥)由於收縮率比較大,所以成功率比較低(50~70%),所以也會導致價格上漲。

2、壺型:壺型通俗點講就是「顏值」,同樣的制壺技術下,花貨/筋紋器最貴,其次方壺,再其次圓壺。道理很簡單,花貨需要捏制各種貼畫和造型,方壺需要很多接縫需要鑲接,而圓壺只有一個圍身桶接縫而已,因為接縫處需要細緻處理(否則容易開裂)這都是功夫錢。不同造型紫砂壺的比例、結構、製作要求都有所區別,所以制壺的難易程度會對價格有一些影響。還有就是無論是雕刻、貼花、泥繪、鑲嵌等裝飾手法,還是茶壺本身做工的細膩程度,都會對其價格造成影響——做工越精細的難度越大,所以價格也更高。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

當然不要教條的拿一把工藝美術員的花貨和一把高級工藝美術師的圓壺來比較啊。這就是下面要講的職稱了。

3、成型方式:除了灌漿壺和拉胚壺不說,還有兩種就是半手工和全手工。這兩種都是正宗紫砂壺的成型方式,全手工成型可能需要兩三天甚至十天半個月,完全凝聚一個制壺藝人的心血,所以價錢自然比較昂貴;而半手工是藉助模具擋胚製作,這樣的壺製作起來相對簡單,就如同畫圖紙你是直接手畫還是藉助尺子畫一個道理。

那又有人問了,那為什麼不用尺子?既簡單也實惠。紫砂壺是個藝術品,講究渾然天成,靈動活潑,如果藉助尺子橫平豎直豈不是很呆板沒有生氣?還記得紫砂鼻祖為啥是供春嗎?所以手工壺一般都會有些細節留下痕迹(比如內壁指甲印,接縫口等),畢竟是手工嘛。

並不是半手工就不好,其實現在很多高級工藝美術師都是用半手工製作了,一樣收藏價值很高,不管怎麼樣主要看氣質和細節處理。

4、藝人職稱:這個玩意對紫砂壺價值影響最大。不同的藝人做出來的氣質和型的把握,以及線條的流暢和稜角的膨脹有力等等,才是這把紫砂壺文化的精髓。

紫砂壺工藝師分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師、助理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員這5類,這是有證書的正規職稱。但是業界也有稱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藝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陶藝藝人等。初學者最好先看國家認可的職稱,起碼吃虧的概率低一點,當然即使相通的職稱,其次就要看名氣了,名氣高肯定做壺好,畢竟很多人認可過的。但是還是那句話,不要教條,畢竟名氣也有靠百度宣傳出來的。

當然也有一些民間大師並不遜色於國家認定的工藝大師,也有很多老師傅手藝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如同學歷一樣,高學歷不一定工作能力強一個道理,但是很多企業招人還是要211/985重點大學,對吧。

總結一句,自己喜歡最重要,懂得欣賞知道好不好,那麼就不要看職稱了。畢竟英雄不問出身嘛,對吧?

5、陶刻:這又是紫砂壺價值的另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

如果是一個名家製作、做工精良的原礦紫砂手工壺,一般價格都挺高,而最具藝術價值的紫砂壺,當屬制壺名家和書畫名家聯手完成的作品。清朝時期,陳曼生是一位書畫篆刻樣樣精通的名家,而楊彭年則是一名制壺高手;兩人攜手合作,陳曼生設計壺型,楊彭年巧手塑造,然後再由陳曼生在壺上面作畫刻字。時至今日,「彭年曼生壺」依然是宜興紫砂界廣為流傳的佳話。

紫砂陶刻藝術是紫砂壺最主要的裝飾手法,紫砂壺肌理色澤豐富,器表光挺細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質樸古雅特色著稱,十分迎合傳統文人的欣賞趣味,所以自古以來便有文人雅士吟詩作畫於紫砂壺上,再用鋼刀進行篆刻做為裝飾。

陶刻的起源據目前考證可追溯到宋代。那時被稱之為陶刻,實際上是藝人用竹筆在壺底刻劃署上自己的名款而已。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文人士大夫階層對茶道的鐘情,從而引起對紫砂器的珍愛,品香茗吟詩作畫,賞壺藝雅趣橫生,陶刻藝術也隨之日趨興盛,不斷提高。那時就有了「壺隨字貴,字隨壺傳」的說法。其中不難看出人們對陶刻藝術的讚頌。

看紫砂陶刻藝術的優劣,說真的很難欣賞,主要還是看主題是否自己喜歡?其次看看刻工如何,還有看刻繪內容與壺整體造型的協調性,表達主題是否統一,文化、韻味、情趣等多方面是否更具藝術的價值。紫砂壺是陶刻的載體,陶刻是壺的附屬,兩者互相配合,互為補充,才能相應生輝。

初學著主要先分別電腦刻字與手工刻字,別5塊錢的電腦刻字就把你打發了,你還屁顛屁顛的。電腦刻字主要是所刻之處全部是平的,比較呆板沒生氣,而手工刻繪深淺有層次感,比較有藝術美。

手工刻繪分生刻和熟刻,生刻是在燒之前在胚上刻繪,這時候泥還沒幹,所以刻起來比較容易,邊一般切的比較齊,而熟刻就是燒好了再刻(也叫「窯外刻」),等於在石頭上刻,自然是非常難的,走線之處 皆有崩砂的痕迹,一般喜歡金石味的(書法稱之為「漲墨」)可以考慮。

手工刻繪根據方法還可以分為「單刀正入」和「雙刀側入」,以刀代筆,行刀的浮沉利鈍,深淺寬窄,筆勢的氣脈連貫,以顯示跡外傳神的神韻。雙刀正入法是兩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為三角底、平圓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猶如碑碣石刻,比較端莊嚴謹。欣賞的時候如同書法,必須中鋒行筆,所以兩邊刀法深度必須一致(轉彎除外,需要用側鋒)。一般都是先用毛筆寫好/畫好,然後在以刀代筆去臨摹刻繪。

而單刀側入法運刀需胸有成竹,下刀可輕可重,虛實結合,恰似信馬由韁卻自

然流暢。所以不是大師不得心法很難出佳作。

陶刻的執刀方法與執毛筆大體相似:"指實、掌虛、腕靈",執刀不能執死不動,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牢固地執住刀管,不同的是大拇指與食指需前後轉動刀管,這就是刻繪的主要基本技法"捻管法",使刀遊走於空中,上下左右運動自如。這也是陶刻中難度最大的基本操作技法。書法中的虛實,刻畫中的濃淡,金石中的爽利,盡在弧面的壺身上,簡約但不簡單、精微卻不細碎、粗獷而不粗俗地用刀痕表現。所以說欣賞刻繪,直接套用書法那一套即可。

當然上面這些因素都是從實用角度講的,如果有些跟你講年代的話,那就是收藏角度了,不是小編所能企及的,暫時不討論了。

最後,靜下心來,挑選一把好壺,喝一杯好茶,這便是一把紫砂的價值。最終還是要你自己喜歡,不要盲目買些價格很高的名家紫砂放在家中,這樣就失去了它的功能美。建議初學者,從經典器形玩起(比如西施、石瓢、德鍾、井欄等),可以按圖索驥自己先搜索相關信息比對什麼的,有助於你了解紫砂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