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為天下主的朱允炆為何連削藩這點兒小事都解決不了呢

身為天下主的朱允炆為何連削藩這點兒小事都解決不了呢

讀明朝歷史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大明帝國建立者朱元璋明明有那麼多兒子,可他就是不傳位於他們,偏偏傳位於自己的孫子,這是何故呢?傳位自己孫子倒還罷了,結果呢自己孫子不爭氣,把他留給的大好河山最後又拱手相讓給了他的兒子,這若是讓泉下有知的朱元璋知道不知又該作何感想了。那麼另外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就產生了為什麼身為天下主的朱允炆卻敗給了一個只擁有彈丸之地的朱棣了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明稱帝,這一年他立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在此後的歲月里朱元璋對他甚是呵護,除了選拔功勛道德老成者輔佐他之外,還常常讓他替自己監國處理朝政,完全是按照帝國繼承人的培養方案來培養。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到最後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朱標先他一步去世,這個時候帝國繼承人問題成了他急需考慮的問題。本來他想的是朱標是他的嫡長子,立朱標為皇太子,這樣為以後的帝國皇位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可誰知朱標卻早他一步先去世。不過規矩既然已經立下且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又十分孝順,自己也很喜歡,於是他就按照既定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為帝國繼承人,就這樣在他臨去世之時,他下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朱允炆繼位後面對他祖父朱元璋生前大肆分封兒子來守邊衛國,從而導致藩王權利過大問題,他就開始考慮該怎麼增強皇權且同時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力而絞盡腦汁,這時他身邊的謀臣也即三位儒家大拿建議可以通過削藩來增加皇權,這三位大拿雖然都很有才,但畢竟沒有經歷過實戰,因此許多想法往往是紙上談兵,而朱允炆基本上和他們差不多,因之前毫無治國經驗,又盲目信任這三位儒家宗師,在他們的建議下削藩開始推行。

年輕的朱允炆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他太過於急躁,剛繼承皇位,人心不穩之時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削藩。在削藩問題上他又犯了致命的錯誤,太過激進,不到一年時間就先後廢了五王的封國,這一下子激化了中央與藩王之間的矛盾,一時間諸王人人自危,尤其實力最強的朱棣是更加的心驚膽戰。

既然被廢已無法避免,朱棣開始了反抗。要說朱允炆以全國之力對付一個反叛的親王還不是手到擒來,但現實卻事與願違,這又是為何呢?首先當年的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能順利的接管皇權,曾大肆屠殺建國功臣以避免他們威脅皇權,這導致了朱允炆在面對敵軍反叛之時無武將可用;其次朱棣作為北方抗蒙的主力大將,經過多年浴血拚殺,戰鬥經驗及其豐富,因此兩方較量的現實是朱允炆雖有大量的軍隊,但身邊都是文臣,缺乏武將,而朱棣雖然兵力弱於朱允炆,但因身邊的將士都是多年浴血奮戰的倖存者,所以謀略領導力、戰鬥力都遠遠強於朱允炆一方。

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允炆一方因武將不行,指揮失當,又兵力孱弱、內部鬆懈,結果只能節節敗退。而朱棣一方則是高歌猛進,再加上朱允炆一方將領的投降配合,很快身為天下主的朱允炆慢慢喪失了優勢只能將天下拱手相讓。

縱觀中國歷史因削藩失敗,並且丟了皇位的大概除了明朝的朱允炆再無第二個皇帝了,也許真應了那句話本無皇帝命,何必強強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