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寶寶有情緒,「一靜」不如「一動」?

寶寶有情緒,「一靜」不如「一動」?

近年來,「熊孩子」頻繁霸佔「熱搜」和「頭條」,成為了最令人頭疼的熱詞。「孩子還小」也一路升級成為令人嫌棄的中國著名「四大寬容定律」之一。寶媽寶爸們紛紛「尋醫問葯」、找「度娘」,爭相要生養出一個不發脾氣的乖寶寶。但是,對於寶寶而言,不發脾氣真的好嗎?

1

「乖孩子」 vs. 「鬧脾氣」

順從的「乖孩子」往往更易形成性格障礙,「鬧脾氣」的執拗寶寶將來更有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千里馬」。

心理學家認為,對於0-3歲的嬰幼兒來說,發脾氣、反抗行為、哭泣、大聲喊叫要比受到委屈默默承受更有利於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只要父母應對得當,寶寶隨之增長的自信心和韌性會更有利於將來的學習和生活。而總是「聽話」的寶寶往往不懂得表達不同意見,內心的情緒得不到及時或正當的宣洩,長大後會更容易出現偏激行為、攻擊性行為或破壞性行為等等。

2

寶寶「有話沒法說」

因為表達能力有限,寶寶沒法「有話好好說」。

0-3歲的小寶寶,意識初步形成,好奇心遍及身邊每處角落,需求和慾望也在自主權的萌生下日漸增長。然而,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TA們的很多需求往往會因為無法準確傳達而被忽視。

在這個「委屈」或「憤怒」的節骨眼上,他人的一個眼神、動作或者一句話就成了TA「壞脾氣」的導火索。

寶寶有情緒,「一靜」不如「一動」?

我們該如何靜下心來接納寶寶的情緒,幫助寶寶控制體內這股「竄上竄下」的洪荒之力呢?

要「疏」不要「堵」,蹲下身來,接納眼前這個執拗的「小火山」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情緒失控的感覺都是異常痛苦的。這個時候的寶寶更需要你多一點尊重和愛的表達。

媽媽們要先調整自己的煩躁焦慮情緒,不要居高臨下地講道理,而是要用心感受並接納寶寶的脾氣。

將TA第一時間抱入懷中,用身體語言傳遞你對TA情緒的接納和共情。

做高效的寶寶「情緒回收站」,認真分析原因,妥善處理。

輕鬆愉快溫馨的親子時刻,永遠是恢復寶寶情緒的最佳促進劑。

在生活中,我們更需要站在寶寶的立場上幫TA積極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以大人的視角,一味埋怨寶寶「任性」。

發泄情緒有渠道:一組可愛的「消氣操」或者一個柔軟的小抱枕。

「洪荒之力」四處亂竄的時候,連大人都抓耳撓腮,何況小朋友。

這種時候媽媽們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柔軟的發泄工具,比如毛絨娃娃或者抱枕,讓小傢伙通過小拳頭來釋放壞脾氣,化解生理上的不適。

另外,還可以教寶寶幾個「消氣」的動作(例如拍手、跺腳等),以此提供發泄脾氣的心理暗示。

「寶寶的情緒不被父母看見,委屈和憤怒就會翻倍。」

「發脾氣」是每個寶寶必經的成長過程。媽媽們只有巧妙運用疏導方法,讓寶寶真切感受到被關注和愛,才能助力寶寶,讓TA在一次次「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中贏來正確的自我意識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鶴小飛 的精彩文章:

當家裡不止一個小天使,相親相愛還是翻天覆地?

TAG:鶴小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