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答「時代之問」:中華文明究竟要為整個人類承擔些什麼?

解答「時代之問」:中華文明究竟要為整個人類承擔些什麼?

原標題:解答「時代之問」:中華文明究竟要為整個人類承擔些什麼?



1840年以來,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發生了悲劇性的碰撞。這種碰撞沒有把文野之分劃得更清楚,反而悲劇性地造成中西和古今之地域與空間文明的僵化對比。這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文明碰撞結果,但歷史無法從頭再來。從1840年走到今天,中華文明終於可以理性地籌劃自己的未來,重啟中華文明當中確實可以對人類有所貢獻的文明精粹。

現在討論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需要釐清「天下體系」的三層含義


一個被動挨打的弱小文明和民族,常常是在舔舐自己的痛苦中努力爭取崛起,基本上沒有辦法理性地籌劃未來,或者挖掘自己傳統文明當中有益於人類的因素。我們今天終於告別了被動挨打的悲劇性處境,已經在物質實力上進入世界前列,因此有必要認真考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究竟要為整個人類承擔些什麼。


西方人在1500年以來呈現的「現代世界體系」和中華文明長期發展所凸顯的「古典天下體系」,兩個關於人類社會整體籌劃的方案處在鮮明對立的狀態。所以,在「中華文明再出發」大命題中討論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需要釐清「天下體系」的三層含義。


「天下」首先是中國人認識世界的地域性概念。在今天的分科學術里屬於地理學考察的範圍。這個地理範圍,隨著中國政權所達範圍的擴大而具有明顯的變化。現在申論「天下」,似乎不可能重視這個含義。一般強調的天下情懷,屬於最高精神層面、價值層面的東西。在中間層,「天下」主要是指中華民族和周邊民族的關聯圈,這與中國古人立定的天下制度結構相關。在傳統文化體系里就是周代的「五服制度」和後來的「朝貢體系」,這是由一系列制度建構起來的機制。

超越地理意義的天下概念,重啟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曾經擁有一個天下體系,以地理奠基,以五服、朝貢制度保障,以天下情懷升華。相比而言,基於地域對天下概念的建構,既要有繼承,更要有超越。很明顯,中國古代對天下體系的建構,在地理因素上已經有了歷史突破。這個結構性突破,是由一個現代性事件所引發的,那就是1840年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天下」逐漸變成近代的「世界」、今天的「地球村」。


當前,三重因素催促我們重啟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一是因為全球問題、全球治理已經變成關鍵問題。超越國家視野,確立全球眼光變得日益重要。二是中國自身扼制了近代以來的悲劇性命運,而對中西文明的碰撞產生新的認知,知曉必須超越中西文化的價值衝突和地域性對抗。三是中華文明在決斷自己發展未來的當下,也到了需要重新檢視自身文明遺產的關鍵時刻。


要重啟中華民族足以矯正現代世界體系衝突機制的寶貴成分


我們重啟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並非僅僅去重建一個原來以「五服體系」「朝貢體制」為支撐的制度結構。比較而言,傳統的天下體系所包含的三方面含義,地理和制度意義上的當代價值已經不太明顯。這一體系中真正有益於人類開拓光明未來的,主要是它的精神理念,即天下情懷。中華民族關注整個世界,重視人的價值一致性,所謂「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對今天這個紛紛攘攘的世界而言,確實是最寶貴的理念。其基本精神是「同氣相求,民胞物與」,建立在人的一致性尊嚴、共同性發展、平等性共享的基礎上,就能夠具備感召環宇的能量。

基於此,中華民族的天下情懷,不囿於舉國眼光,而必是全球眼光。換言之,這樣的情懷,不僅僅只對中華民族自己具有現實意義,對全球治理也具有普遍意義;不僅僅是追求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更是要全面放開視野,使全球各國都能同呼吸、共命運。由此便具備超越異質性的民族國家建構起來的對峙性世界體系的可能。


在這個意義上,重啟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主要是要重啟中華民族足以矯正現代世界體系衝突機制的寶貴成分。同時,有效克制中國古代天下體系中有「萬邦來朝」體現的那種獨佔鰲頭、獨領風騷的排斥性觀念。如此,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對人類光明燦爛的未來擔負起責任。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編輯:蘇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論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理論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