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牽連法削權術,遠比杯酒釋兵權高明的帝王心術!

牽連法削權術,遠比杯酒釋兵權高明的帝王心術!

【出處】《資治通鑒》第111卷 晉紀33

【原文】初,魏奮武將軍張袞以才謀為魏主珪所信重,委以腹心。珪問中州士人於袞,袞薦盧溥及崔逞,珪皆用之。

【譯文】當初,北魏奮武將軍張袞因為才幹出眾、謀略過人而得到北魏國主拓跋珪的信任與重用,把他當做心腹。拓跋珪向張袞詢問中州的讀書人誰比較有名,張袞薦舉了盧溥和崔逞,拓跋珪都加以任用。

【解析】這一段文字,乍一看沒有問題,領導器重,讓自己推薦人才,皆不加考察的任用,這是多大的信任和榮耀?其實這背後是帝王深深的算計,天上掉餡餅的背後都是陷阱:

一、但是我們從帝王心術角度來分析,就會發現疑點重重:

1、奮武將軍聽起來就威武霸氣,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攻打董卓時曹操就是這個官職,後來呂布也任奮武將軍。可見,這是高級軍事將領的名號。張袞作為一個高級軍事將領,不僅僅有兵權,而且還才幹出眾,謀略過人,這樣的人,任何帝王都會深深的猜忌。任何領導都會對手下有實力的人防範著。

2、既然領導都會防範手下那些有實力又有腦子的人,那就更不可能,讓他拉幫結派。這樣的人韜晦尚不能避免領導的猜忌而免禍,領導反而讓他自己推薦人才,這不是縱容他結黨?為自己構建更深的勢力?再蠢的領導都不會允許這麼做,還主動讓他推薦人才?沒有領導對結黨視而不見。

3、讓其張袞推薦中州的讀書人,看似沒問題,其實張袞是個軍人,他能有多高的文化素養?而且讓一個武人去推薦文人,多麼的荒謬可笑?北魏有那麼多文官,讓他們去推薦豈不更好?很明顯,這不是真心的想求取中原的人才而是另有目的。而且不家考察的就任用,這也是違背常理和邏輯。

二、事情的發展,就能夠看出拓跋珪的真實目的蛛絲馬跡:

《資治通鑒》接下來寫了這樣的故事:那時,拓跋珪圍困中山城很長時間也沒有攻克,部隊的糧食非常缺乏,向群臣詢問辦法,當時崔逞是御史中丞,他回答說:「桑椹可以用來做輔助糧食。飛來飛去的貓頭鷹吃了桑椹而改變了叫聲,這是詩人說的。」拓跋珪雖然採納了他的意見,允許百姓用桑椹充當地租交納,但是卻認為崔逞把自己比喻成貓頭鷹是有意侮辱輕慢自己,記恨在心。後來後秦的軍隊進犯襄陽,東晉雍州刺史郗恢寫信向北魏常山王拓跋遵求援說:「賢兄像猛虎那樣縱橫中原。」拓跋珪認為郗恢沒有遵奉君臣之間的禮法,讓張袞和崔逞代寫回信,一定要貶斥東晉的君主。但張袞、崔逞在信中稱東晉皇帝為「貴主」。拓跋珪見此,勃然大怒說:「我命令你們貶低他,你們卻稱他為『貴主』,這怎麼能和他叫我『賢兄』相比呢!」崔逞投降北魏的時候,天下正處在動亂之中,恐怕不再能遺留下後代,所以讓他的妻子張氏和四個兒子留在冀州老家,崔逞自己與最小的兒子崔賾來到平城,他的妻子張氏和四個兒子便投奔了南燕。拓跋把這幾件事加在一起責問崔逞,下令讓他自殺。盧溥接受後燕的官位和命令,侵犯襲掠北魏的郡縣,又殺了北魏幽州刺史封沓干。拓跋認為張袞所舉薦的人都不好,因此把張袞貶為尚書令史。張袞於是從此緊閉大門,不與外邊來往,只是整天地校勘經史典藉,一年多之後去世。

三、肅整的張袞沒有借口,通過找他推薦的人的毛病實現:

1、崔逞被殺的借口可以說都是雞蛋裡挑骨頭。第一個是以桑葚為軍糧,任何人都能看出來,這是崔逞引用《詩經》的《泮水》篇來證明桑葚可以當成軍糧的理由,卻被當成侮辱領導。第二個是,稱呼的問題,讓軍人張袞和崔逞聯合寫回信,這要麼多文臣幹啥?故意趕鴨子上架,找茬。第三個是崔逞家人沒有到,這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是崔逞來的時候就存在,而且直接被認命,當初為啥不提?這就說明,任用崔逞,就是為了找到其錯誤,藉機有此拉張袞下水。

2、盧溥接受後燕的職位,然後不斷地侵略北魏的郡縣,這個通鑒沒有記載原因,那麼可以推測,為什麼盧溥接受了拓跋珪的任命,而叛逃,然後瘋狂的報復?絕對是被各種理由逼走之後,心理充滿著怨恨,主動投靠到北魏的敵人那裡,然後藉機報復。這其實都是魏主拓跋珪的有意為之。盧溥能夠帶兵打仗,說明也是武人,這樣的人性格就比較烈,受辱就容易反抗。所以,有意侮辱,放縱其逃走。借他的叛逃來證明張袞的推薦失敗。

3、拓跋珪通過利用張袞推薦人,從而找到削弱張袞的把柄。這個設計真的是巧妙之極。起初看似是對你的重用,其實這是挖的深坑,讓你跳,你沒毛病,你推薦的人有,你就是有錯,你識人不明,給組織帶來損失。於是把他的奮武將軍變成了尚書令史,這是無形中剝奪了他的軍權,而且從高級軍事將領變成了從事禮儀選舉核查戶口的文官。讓他從事自己並不擅長的工作。拓跋珪這種剝奪軍權的權術,這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牽連法削權術!比直接的兔死狗烹要高明很多,隱蔽很多!

經過上述權謀網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帝王的心術是不變的,張袞被所謂心腹信任蒙蔽了雙眼,權謀家講究持術不持信,張袞把自己的政治生命放在了對皇帝的信任上,從而導致了失敗。他應該這樣做才能避禍。主動的要求改任文官,或是堅決不推薦人,避免結黨。所以給我們職場最大的啟示就是,領導的思考點永遠是權力安全,而推薦人的風險無可估量!

更多職場潛規則,辦公室政治,權謀智慧,權術手腕,厚黑學,權術管理學原創文章

訂閱官方微信公眾號quanmouzhihui(權謀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智慧 的精彩文章:

其實每個進諫都有巨大的政治後遺症,職場最怕提意見!

TAG:職場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