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一座山都是嶄新的開始

每一座山都是嶄新的開始

GIF

關於半脊峰

半脊峰位於四姑娘山畢棚溝景區,海拔5430米,風景秀美,接近性好,頂峰是觀賞幺妹的絕佳位置。地型多樣,會用到多種攀登技術,故一直被稱為入門級技術型雪山。

半脊峰有四條攀登線路,據之前查閱的資料,有稱R4為傳統路線,也有朋友建議我R1上,R2下。但當地協作介紹說,今年以來,半脊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冰裂縫讓R1成為唯一一條相對安全的線路。

也許是因為更多的五千級雪山被商業化,也許是半脊地貌的改變讓其登頂率大幅下降,總之,半脊的熱門程度遠不如以前,據說今年的攀登者連往年的一半都不到。

為什麼選擇半脊

繼格拉丹東(海拔6621米)和寧金抗沙(海拔7210米)之後,我並不覬覦更高的山峰,心態一再調整,囊中羞澀也漸漸從主要原因變成了次要原因。

看到越來越多體能平平,幾乎沒有任何攀登技巧的人,通過商業的安全通道到達一個又一個頂峰,我時常會想,這到底是種什麼樣的引導?當八千淪為一個普通人都能登頂的山,它的存在難道只是為了證明凡人的意志?

對我來說,登山並不是一個通關遊戲,海拔更不是唯一的台階。我對自己高海拔適應能力一向自信,所以越來越不想證明自己的天賦,也不再想利用天賦。我想拋開海拔,踏踏實實的登一些山,用自己的能力,更自由的攀登。

半脊的「入門級」和「技術型」這兩個標籤甚合我意,我起初的打算是用兩天時間完成傳統攀登路線之後,再嘗試一次速攀。另外,此次的攀登夥伴兔兔體能比我好,也有攀岩的底子,但從未登過雪山,所以我覺得線路成熟的半脊比較適合我們自主(這只是開始的打算)。

自主之路依然遙不可及

一個月前的寧金抗沙算是小團隊阿式的一次嘗試,但對我個人來說仍是老司機帶著的一次攀登,對山有了一些新認識,可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提高。

糾結過半脊是否要自主這個問題,想到自己的技術實在不太過硬,再加上有夥伴告訴我登半脊必須要請當地協作(其實並非如此),所以便老老實實的請了協作帶路,算是半自主吧。

登頂下撤後,自我評估了一下,如果不請協作,即使自己憑著一股蠻力上了,必然有安全隱患,在一些路段也難免會用到別人的路繩,終究也算不得真正的自主,心下反倒是慶幸還好請了協作。而協作大哥也是經常呵斥我技術操作的不規範,甚是嚴厲,忽然冒出一句「你是誰教的」,那兩位大咖的名字被我硬是憋了回去,生怕辱沒了師門。

之後在朋友圈曬半脊照片時,有微信好友仔細觀察後告訴我,主鎖連接有問題,羞憤的刪去照片後,立馬報了原本尚在猶豫的川登協培訓班。

我認為自主和商業之間最大的區別並不是體能,而是頭腦與技術。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相信自己終有一天能到達自由的彼岸。

帶著Pata去登山

很意外能被Patagonia選中參與測評,這是我做過最大牌的測評,而pata把測評融入故事的要求也與我不謀而合。

考慮到這次是登山,並非徒步,2.5層壓膠的硬殼可能不夠,所以選了Micro Puff Hoody。但又生怕棉衣的保暖性不夠,便又帶了件900蓬的羽絨準備沖頂那天疊穿。

(電光藍是非常討巧的顏色)

這是我第一次在四川登山,也是第一次登山遇上下大雨,幸好帶了棉服,而不是把羽絨作為唯一選擇。羽絨受潮後的保溫性會大大降低,而以往的棉服在保溫、重量和壓縮方面又大大不如羽絨。Patagonia的棉服把兩者優勢相結合,功能性非常好,我覺得這也是Pata一貫的風格,非常均衡。

不黑其他品牌,實事求是的說,與我另外兩件也稱得上是一線品牌的棉服相比,Pata這件棉服的壓縮收納是最好的,內插袋是收納袋,相當方便。重量也很輕,第一感覺這就是件羽絨服,官方數據重量是兩百多克。而保暖性如何,有待親測實踐。

這次運氣不好,整個攀登過程都在下雨,沒有陽光照耀的高海拔也特別陰冷。海拔4400米的C1營地休息時的體感溫度約為五、六度,此時抓絨加棉衣就足夠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件棉衣的防潑水性相當不錯,營地耍的時候,我沒有穿硬殼,時不時飄來幾陣小雨,戴上帽子毫無壓力。帽沿和袖口都是彈性面料,即能防風,又比較舒適。

沖頂那天凌晨四點出發,協作讓我們穿得越多越好,於是我穿了兩件保暖層,棉服加排骨羽絨。但才走了半個小時就開始出汗,考慮到當時還在下雨,所以脫去了羽絨服。這一天的天氣變化比較多,雨量由大減小,接近頂部的時候大風,下撤途中多雲到大霧,溫度也從零下幾度到零上十度,但我衣著不再有任何變化。這件棉服的保溫性和透氣性是給我帶來驚喜的,所以打算下月初的四姑娘山越野跑還是帶這件棉服。

回到營地,從包里掏出羽絨服時,發現已經潮得完全失去了保暖性,而包里其他東西都是乾爽的,心裡有些納悶,但也慶幸自己幸好帶的是棉服,而patagonnia的這件棉服在保暖性能上絲毫不亞於同級別羽絨服,據官方資料,這款棉服使用了全新的合成隔熱材料PlumaFill,以及一種正在專利申請中的獨特結構技術。

入門雪山不初級

儘管我早就認識到登頂一座山並不代表自己就具備了攀爬這座山的能力,就如頂繩和先鋒的區別,以前登過的山並沒有讓我膨脹,但半脊峰的「入門級」還是讓我低估了這座山的難度,以至於之後取消了速攀計劃。

傳統半脊攀登是建三個營地,我們建了一個C1營地,沒有在BC適應,也沒有建C2,現在登半脊的隊伍少有建C2的。

BC到C1,海拔上升830米,3570米至4400米,地形多為林間小路和高山草甸,期間需過幾次小河,沿路都有各俱樂部做的路標,線路非常清晰,這段路沒有協作帶領應該也不會迷路。通常爬升時間為6個小時,我們重裝4小時。

C1到頂峰,海拔上升1030米,4400米至5430米,地形為碎石坡和雪坡,很多路段原為冰坡,但一夜大雪,雪深及膝,看不到冰面,連路繩都埋得無影無蹤。通常需要10小時,我們用時7小時,用我的速度走應該在5小時30分左右。這段路除了原C2營地和頂峰雪脊,基本沒有緩坡。

頂峰。天氣不好,沒有群山,沒有幺妹,沒有雲海,雪脊線條模糊,但依然完美的延伸在一片大霧中。

協作指著近處的一個小石坡說,這就在這裡拍照吧,大家都知道這是頂峰。

頂峰到C1,下撤用了5小時,這是我的速度,估計以兔兔的速度應該在3小時左右。下坡比慫,沒人能贏我。

C1到大本營,我們一路都在拍照玩,用時差不多和上坡差不多,通常速度為2-3小時。

攀爬強度。就我個人體能而言,整個攀登過程中,我沒有累過,應該可以做到全程無休。但當協作讓我開路時,我在心裡罵娘了。路繩被冰雪凍住,上升器滑幾次就會失效,所以我要邊走邊擼去多段路繩上的冰雪,儘管心中飄過無數頭草泥馬,儘管我認為這是手拉著就能上的坡度,但想到後面還有兔兔,以及路上遇到過的那些還不錯的年輕人,便默默忍了,就當造福後人。

說好的戶外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的呢?我的牲口兔兔此時正嚴重缺氧想睡覺,卻非是要辯稱自己晚上沒睡好,儘管如此,他還是要比其他人快了很多。

攀爬難度。初級二字蒙蔽了我,雖稱不上很難,但也著實不算簡單。

在我們下撤途中,看到不少人才過C2營地就開始體能跟不上,抬腿都沒有力氣,便有些為他們擔憂,上面更陡的坡他們會怎麼樣,登頂後是否還有體能安全下撤?即便這是一座初級雪山,即便他們有強大的協作團隊作為後盾,但腳終究長在自己身上,再簡單的技術操作,也有可能因為體能的下降而做不到位。所幸半脊的攀登路線暴露感並不強,海拔不高,所以沒聽說過什麼大事。

儘管半脊被稱為入門級技術型雪山,但我個人認為它並不適合作為人生的第一座雪山,登山固然需要一定的冒險精神,但也應該基於正確的自我評估,我們不該用生命去學習。

最危險的瞬間

上面提及連夜大雪覆蓋了冰坡,同時也覆蓋了冰裂縫,明裂縫變成了暗裂縫,我在下撤途中曾連續兩腳踩進冰裂縫,幸好那時候還有路繩做保護,裂縫也不寬。

這算不得什麼,黑夜中路過的滾石區在白天看來才是真正的危險。下撤時,由於冰爪在冰岩混合區行走非常不舒服,我很固執的脫下了冰爪。而滾石區邊上的碎石夾雜著暗冰,滑得我們站不住腳,屁降了一路。被協作訓斥一番後,便老老實實的挪到右側的滾石區行進。

幾分鐘之後,十幾塊大石頭在兩米開外的地方,從我們屁降的那條溝里滾了下來,一路帶起無數小碎石,聲勢浩大。素來遇變不驚的我也忍不住尖叫起來。當時在營地的山友事後問我們,那一聲巨響是滾石還是雪崩。慶幸自己及時離開了那條冰溝,也慶幸我們是當天第一個登頂和下撤的,前面沒有其他人。

驚魂未定時,我對兔兔說:這石頭一塊就能壓死我們了,沒死還有第二塊,後面都是鞭屍的,我們從兩垛肉醬變成一垛,死了就可以埋一起了。他輕輕嗯了一聲,聽著倒是有些高興。

基於滾石和暗裂縫的壓力,尚有後怕的我們決定取消速攀計劃,早日回成都吃喝去。據自己不太確切的評估,如果輕裝速攀的話(用別人路繩),我登頂及下撤的時間應該在16小時以內。然而估摸的事終究不作數,我應該還是會找機會證實一下。

感謝每一座山都能讓我成長,感謝每一座山都能縱容我觸摸他們的額頭,感謝每一座山都能讓我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感謝每一座山都能讓我感知生命的美好。

下一座山,會是個嶄新的開始。

每一刻的我,都會比以前更好。

感謝關注: Patagonia 1973;聆聽戶外人的故事;分享環保人的理念;品味創業者的歷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atagonia中國 的精彩文章:

TAG:patagonia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