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烏克蘭總統,為何要向大饑荒遇難者銅像下跪? | 短史記

烏克蘭總統,為何要向大饑荒遇難者銅像下跪? | 短史記


圖: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向饑荒死難者銅像下跪(圖片來自新華網)




文 | 楊津濤




2017年11月25日,烏克蘭民眾舉行活動,紀念1932~1933大饑荒84周年,總統波羅申科出席紀念儀式,並在一尊象徵饑荒死難者的小女孩銅像前下跪,獻上一束麥穗。




此舉讓「烏克蘭大饑荒」這一奪去數百萬烏克蘭人生命的歷史事件,重新回到了公眾視野。它也是俄、烏兩國至今不和的重要歷史原因。




天災與人禍共同作用



1932年~1933年,蘇聯境內的烏克蘭、北高加索、伏爾加河流域、哈薩克、南烏拉爾和西西伯利亞等地區發生大饑荒,全國人口減少770萬,其中約一半為烏克蘭人①(學者們的估計不盡相同,大致在300—500萬之間,甚至有1000萬的說法)。




烏克蘭會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原因有三:




1、因種種原因,烏克蘭的糧食產量大幅下降




(1)自然原因。

烏克蘭土地肥沃,有「歐洲糧倉」之稱,但1931~1932年連續兩年遭遇乾旱,且氣候異常。



(2)政策原因。

蘇聯從1929年開始在烏克蘭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320萬農戶被迫加入集體農莊,上交全部土地及大部分牲畜。農民為對抗集體化,大量宰殺牲畜,1933年烏克蘭牛和馬的數量比1929年減少了47%,田裡的耕種勞力嚴重不足。在蘇聯壓力下,烏克蘭一連幾年大幅提高播種面積,致使土地無法休耕,肥力下降。農民在集體農莊中只能獲得很少的報酬,挫傷了他們的耕作積極性。②




(3)鬥爭原因。

斯大林將糧食問題的產生,歸因為富農破壞,提出要「把富農當成一個階級來消滅」。③烏克蘭富農原本占農戶總數的3%~5%,但實際有15%的農戶被劃為富農,其中包括大量中農、貧農,甚至工人、紅軍家屬。在整個30年代,有約85萬烏克蘭農民被劃為富農,他們被沒收財產,然後被流放到偏遠地區,很多死於非命。烏克蘭失去了一批最勤勞、最有經驗農民。




數據顯示,1930年,烏克蘭產糧尚有2290萬噸。至1931年,下降至1750萬噸,1932年,進一步下降至1280萬噸。④




2、蘇聯無視災情,繼續按原計劃征糧




1931~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大減,但蘇聯政府依舊按照前幾年的標準,要求上交770萬噸糧食。為了完成征糧任務,烏克蘭動員了11.2萬名黨員、團員及普通學生,組成「征糧隊」,通過暴力手段,迫使農民交出私藏的糧食。有憤怒的農民質問:「我們有收成,為什麼你們要全部剝奪?即使在舊政權下,也沒有人這樣做。」按照後來的統計,烏克蘭農民在1932年上交糧食後,一個五口之家,只能剩下80公斤口糧。




蘇聯還頒布極其嚴厲的法令,防止飢餓的農民盜取公糧。按照規定,「對盜竊集體農莊和合作社財產的人處以最高刑罰——槍斃並將其一切財產充公;對情節不嚴重者,剝奪自由10年以上,財產充公」。農民稱此為「五束麥穗」法令,即偷拿5束麥穗就要受到懲罰。從法令出台的1932年8月到次年1月,有約5.5萬人因此定罪,其中2000多人被處死。⑤




農民無償提供的糧食,主要用於城市工人消費和出口換取外匯。在爆發全國性饑荒的1932年、1933年,蘇聯分別出口了181萬噸和100萬噸糧食。有學者指出,1933年出口的「這些穀物如果拿來給人們吃,即使不節省,也夠690萬人吃。剛好饑荒餓死了這麼多人。」⑥




3、當局隱瞞災情,救災相當遲緩




饑荒發生後,當局最先想到的不是救災,而是封鎖消息。早在1931年1月,烏克蘭當局就獲知了饑荒情況;1932年後,既有烏克蘭農民直接上書斯大林,也有來自烏共的報告,但這些都沒有引起蘇聯高層的重視,依舊要求烏克蘭照常交糧。




當饑荒愈演愈烈之際,蘇聯當局聲稱,烏克蘭農民大量外出討飯,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組織起來的」,命令在烏克蘭道路上設置哨兵,阻擋逃荒農民,並要求各地「逮捕偷越到北方的烏克蘭和北高加索農民,在清除反革命分子後,將剩餘的人遣返回到他們原居住地」。為掩蓋饑荒,蘇聯還從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地向烏克蘭一些無人村調派居民。⑦




蘇聯禁止西方記者到災區採訪,讓他們留在莫斯科,並威脅說,如果報道饑荒,以後就別想得到任何有關蘇聯的新聞消息」。⑧因消息被嚴密封鎖,西方對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情知之甚少。蘇聯聲稱國內沒有任何問題,斷絕了國際援助的可能。




當局組織的救災活動極其有限。從1933年2月~6月,蘇聯出台了35個賑災決議,但僅僅向災區調撥了32萬噸糧食,可謂杯水車薪。此後,大饑荒在蘇聯長期屬於禁忌話題,直至80年代仍將大饑荒描述為「烏克蘭等一些地區出現食品困難」。




圖:2017年11月25日,烏克蘭基輔,民眾舉行「烏克蘭大饑荒」紀念活動(圖片來自新華網)




烏克蘭與俄羅斯爭論不休



1、烏克蘭獨立後,在教科書中稱蘇聯及俄羅斯為「侵略者」




在歷史上,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曾同屬基輔羅斯(一個以東斯拉夫人為主的國家)。蒙古西征後,兩個地區各自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進入17世紀中葉,烏克蘭先後成為沙皇俄國及蘇聯的一部分。因俄羅斯人一直希望同化烏克蘭人,雙方在近代埋下了很深的矛盾。為尋求獨立,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甚至在「二戰」期間一度同德軍合作,並在1943年德軍退出後,繼續同蘇軍作戰至1953年。冷戰期間,烏克蘭義軍領袖流亡西德,繼續從事反蘇活動。




烏克蘭從蘇聯獨立後,致力於重新書寫歷史。1944年的7月27日,原是烏克蘭西部主要城市利沃夫的「被解放紀念日」,被改為「莫斯科集權制度開始統治熱愛自由的烏克蘭人民的日子」。2005年,10名烏克蘭著名歷史學家致信當時的總統尤先科,要求取消對「二戰」勝利日的慶祝,因為蘇聯的勝利就是「對烏克蘭的重新佔領」。在現在的烏克蘭教科書中,俄羅斯被明確視為侵略者,稱其數百年的奴役,「不僅破壞了烏克蘭的文化,也破壞了烏克蘭的自然環境。」教材呼籲烏克蘭人為獨立而鬥爭。⑨




2、烏克蘭稱大饑荒是蘇聯蓄意的「種族滅絕」,俄羅斯堅決反對



在這樣的歷史積怨下,1932~1933年的大饑荒,成了烏克蘭控訴俄羅斯的重要歷史證據。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為之下跪的大饑荒紀念碑,豎立於1993年。自那之後,烏克蘭開始全面研究和紀念大饑荒。2003年,烏克蘭國會將大饑荒認定為蘇聯政府蓄意組織的「種族滅絕」,目的是壓制烏克蘭人的獨立意識。2006年,烏克蘭規定每年11月的第4個星期日為大饑荒死難者紀念日。2007年,時任總統尤先科簽署法令,規定在烏克蘭否認大饑荒是一種犯罪行為。多年來,烏克蘭一直呼籲國際社會承認大饑荒是種族滅絕。




對於烏克蘭的訴求,俄羅斯方面針鋒相對,在2008年通過法案,否認大饑荒是對烏克蘭的種族滅絕:「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證明饑荒是依據種族界限策劃的。它的受害者是蘇聯數以百萬的公民,他們包括了居住在這個國家農業區內的每個人群和民族」。⑩俄羅斯學者甚至撰文稱:「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也曾有過饑荒,其規模不一定小於蘇聯的饑荒,美國無權在蘇聯饑荒問題上指手畫腳」。




目前,烏克蘭與俄羅斯有關大饑荒的爭論仍在繼續。聯合國也還未將烏克蘭大饑荒定為種族屠殺。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對著遇難者銅像下跪,其用意之一,無疑正是為了繼續推進這場爭論,使其獲得更多的國際關注。





圖:烏克蘭民眾悼念大饑荒死難者(圖片來自新華網)




注釋


①呂卉:《蘇聯1932—1933年「大饑荒」始末新探》,《北方論叢》2009年第4期;②④連小剛:《1932—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研究》,蘇州科技學院,2009年,該論文引用了大量來自烏克蘭、俄羅斯的原始檔案;③聞一:《烏克蘭的三次大饑荒》,《理論參考》2016年第11期;⑤沈莉華:《1932—1933年烏克蘭饑荒評析》,《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4年第4期;⑥李燕:《「蘇聯1932—1933年饑荒」問題研究綜述》,《西伯利亞研究》2008年第6期;⑦李燕:《不忘過去 著眼未來:蘇聯1932-1933年饑荒問題與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17—120頁,本書亦引用了大量檔案;⑧(加)伊安.懷特勞:《權力的任性: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決策2》,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年,第143頁;⑨沈莉華:《俄羅斯與烏克蘭歷史恩怨解讀》,《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3年第1期;⑩(俄)扎依采夫:《銘記過去,構建未來——對1932—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的反思》,《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11期。






推薦閱讀




晚清「丁戊奇荒」餓死千萬人,為何沒發生農民起義?




編者按

欲加入「短史記讀者群」者,

有勞添加微信號yuyingli11為好友,由編輯手動邀請進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