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血管保健必知的7個掃盲問題,你一定能保護好你的心血管

心血管保健必知的7個掃盲問題,你一定能保護好你的心血管

心血管疾病正在全球蔓延,現已超過癌症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號殺手。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統計,我國平均每15秒鐘就有1人被心腦血管病奪去生命,每22秒鐘就有1人因此失去工作能力。

這邊,我們將針對最常見的7個問題,提出解答!讓你掌握更多的眉眉角角,輕鬆遠離心血管疾病!

Q1:什麼是必需脂肪酸、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

必需脂肪酸是指人體內不能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脂肪酸。

對人類來說,只有兩種脂肪酸屬於必需脂肪酸:一種叫做亞油酸(一種Omega-6雙不飽和脂肪酸),另一種稱作阿法亞麻酸(一種Omega-3三不飽和脂肪酸)。其它種類的脂肪酸,均可以由這兩種為原料逐步合成。

脂肪酸可以和甘油共同組成甘油三酯,而甘油三酯為脂肪組織的成分,主要功能為儲存熱量,同時可為體內器官保暖與襯墊。

而脂肪酸根據結構的不同,又可以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過去被認為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但這個論述目前正逐步受到挑戰。動物性食物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豐富,在常溫下是固體,例如牛油、豬油、牛奶,多由飽和脂肪酸構成。

更簡單地說,不用放進冰箱也會自動凝固的油,就是以飽和脂肪酸為主。不飽和脂肪酸結構上較不穩定,較不耐熱,常溫下是液態。高溫烹調時產生毒性的可能性較高,所以需要避免,且應妥善保存。

上文提到人類的兩種必須脂肪酸,都屬於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有亞麻、紫蘇、海藻、橄欖、花生和堅果,魚類亦是非常重要的不飽和脂肪酸來源。充足且均衡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血管,減少心血管疾病,也能夠幫助腦部發育。廣告中常常提到的EPA、DHA,都屬於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來源】

牛肉、豬肉、羊肉、家禽、牛奶、起司、奶油、椰子油、棕櫚油等。

【不飽和脂肪酸來源】

玉米油、黃豆油、芥花油、魚油、鯡魚、鮭魚、金槍魚、鱘魚、蝦、鱈魚等。

Q2:膽固醇的原料是哪裡來的?

膽固醇的原料是是乙醯(xi)輔脢A

我們吃進肚子的東西,經過消化後,會在腸胃道內變成各式各樣的小分子,這些小分子會被吸收,經心血管系統的輸送,抵達各個細胞內。

在細胞內,這些小分子會經過一連串的變身,並在變身的過程中逐步釋放能量供給細胞使用。而乙醯輔脢A,就是變身過程中一個關鍵的型態,也是合成膽固醇重要原料。

乙醯輔脢A,會再被細胞製造成膽固醇。這些由細胞自行製造的膽固醇,占人體內總膽固醇的70%以上,而經由飲食直接攝取的膽固醇,只佔不到30%。所以,為什麼即使有人不吃肉、不吃蛋、不喝牛奶,還是膽固醇偏高?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膽固醇,是由人體自行製造的緣故。

那人體為什麼要製造膽固醇呢?因為膽固醇是我們細胞的外衣:細胞膜的重要組成原料。沒有了膽固醇,細胞膜的功能就會失常,連帶細胞也會受損、死亡。

Q3:聽說多吃魚可增進心血管疾病健康?

人體內有兩種必需由外界攝取、無法自行製造的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和 omega-6脂肪酸 。我們必須維持這兩種脂肪酸的平衡,才能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預防血管粥狀硬化。

研究發現,西化飲食者的血中,omega-6 脂肪酸偏多,心血管疾病機率也上升;相反地,典型的地中海飲食者,除了植物,魚肉也內含豐富的Omega-3 脂肪酸,血中omega-3和omega-6脂肪相對平衡,得病的機率也較低。

另一項刊登在2011年的《歐洲臨床營養雜誌》的研究也發現,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雖然有70%肥胖或超重,卻很少罹患心臟病,糖尿病比例也比美國低,原因就在於這些愛斯基摩人從魚類中攝取的Omega-3脂肪酸,是一般美國人攝取量的20倍。

所以,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吃魚兩次,可以保護低心血管疾病健康。

【什麼是西化飲食?】

根據線上醫學辭典的定義,西化飲食的特色在於由大量的飽和脂肪酸、紅肉以及空有熱量卻沒有營養的垃圾食物所組成。同時缺乏蔬菜、水果、海鮮和全穀類。

Q4:心跳好快=罹患心臟病?

有些人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跳很快、很大力(醫學上稱為心悸),就會很緊張,懷疑自己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其實,每個人的心跳本來就有快有慢,而同樣一個人在一天當中,也會因為勞動、心情等因素,導致心跳速度正常地上下起伏。所以,絕大多數單純的心跳加速是無須憂慮的。

不過若是心跳加速時,伴隨著胸悶、胸痛、氣喘吁吁、甚至眼冒金星、四肢發抖等癥狀,就不能等忽視之了。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或是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定要馬上與醫師討論心悸的情形與發作型態。

此外,就醫前也可以輕輕按壓大拇指的手腕部位,測測自己的脈搏是否規律。若是忽快忽慢,可能代表有心律不整可能,也應馬上就醫。

Q5:心衰竭指的是心臟停止跳動?

不是的。心衰竭指的是心臟仍然在工作,但是打出的血液已經漸漸不敷身體所需,所以人們會感到體力變差、氣喘如牛、下肢腫脹,或是咳嗽不止。甚至,只要躺下來,就會覺得胸悶不適,只能以坐姿睡覺。

心衰竭的發生有很多原因,例如心肌梗塞,高血壓或嚴重貧血等。心衰竭的病人,並不會馬上死去,而是隨著疾病越來越惡化,生活品質也越來越差。

Q6:老人走路小腿酸痛,跟心臟病沒有關係?

錯,小腿酸痛可能代表小腿的血管已開始阻塞。而小腿血管阻塞,代表全身的血管可能都在漸漸阻塞,包括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

美國心臟協會指出,患有因腿部血管阻塞而感到酸痛的病人,得到心臟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所以家中長輩如有走路距離變短、三不五時就要休息、抱怨腳酸腳麻的情形,建議到醫院作進一步的確診。

GIF

Q7:腦中風表示血液過多衝到腦袋,所以要透過放血治療?

錯!不論缺血性中風,或是出血性中風,身體都會將腦部的血壓局部升高,以避免供應的血液及氧氣突然減少,並試圖挽救瀕死的腦細胞,如果貿然放血,血壓一下子降太低,反而使氧氣與養分供應不及,加速腦細胞死亡。

家屬該做的,應讓患者平躺或坐下,透過FAST口訣檢視癥狀,然後撥119送醫。

另外,許多人只有在意識不清、口齒不清、流口水、手腳無力、小便失禁,才會驚覺自己中風,反而忽略僅有頸部僵硬、頭痛、頭暈等輕微癥狀的小中風。雖然小中風不會致命,發作的時間也很短暫,但小中風正是腦血管輕微破裂或堵塞的表徵。

根據統計,20%至50%的腦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曾經發生小中風。而且,小中風患者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管 的精彩文章: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