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軍隊戰鬥力最強時,是在什麼時候?

明朝的軍隊戰鬥力最強時,是在什麼時候?

原標題:明朝的軍隊戰鬥力最強時,是在什麼時候?


最強要看是橫向還是縱向比,縱向肯定是張居正改革後的戚繼光時代,各種以《績效新書》、《練兵實紀》為基礎的中國近代步兵操典,新式火器和新式軍隊,以及足夠的財力作為支撐。但可惜的是只是曇花一現。


如果是橫向比較,明帝國相對周邊乃至世界範圍,軍事實力最強之時,應該是永樂皇帝北伐之時。



永樂八年(1409年)九月,朱棣正式對韃靼下戰書:「今選將練兵,來春朕決意親征」,與後來在「土木之變」中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不同,朱棣有理由相信他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軍事統帥。

早年尚是燕王的朱棣,就曾兩次親自帶兵遠征蒙古,從此威震朔漠;靖難時更是僅憑北平一隅,顛覆整個大明朝廷,期間留下無數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更是展現了其非凡的軍事天賦和指揮藝術。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作為一個用心深遠、老謀深算的軍事家,朱棣在對付蒙古人方面早已成竹在胸。



蒙古人作戰以騎兵為主。而騎兵起家的朱棣,深知在對付騎兵的最好的方法是「以騎制騎」。


要想組織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戰馬,為此,朱棣不僅在陝西、甘肅、北京、遼東四個都司設立苑馬司。還鼓勵民間飼養戰馬,並從蒙古、朝鮮、琉球甚至遠及中亞大量購進優良戰馬。


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據黃仁宇在其著作《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對《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統計,到永樂末年,全國馬匹的數量達到驚人的173萬匹,這在中國歷代中原王朝是空前絕後的。


難怪明史學者馬渭源先生會驚嘆道:「這是何等強大的軍事帝國啊」。


同時,作為一名偉大的軍事家,朱棣留給後世最寶貴的遺產是對戰法戰術的革新,誠如黃如一先生所言:「(朱棣)不愧為軍事史上從古典時代向近現代轉變的一代戰神」。


其中,首屈一指的當屬神機營的創建。


據《明史·兵志》記載:「至成祖平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

神機營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成的獨立火器縱隊。


關於神機營設立的時間,史學界多年來爭論不休 ,一般認為至少早於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遠征蒙古之役,即1410年,比西方最早成建制的獨立火器部隊早了一個世紀。從明史的記載來看,很容易使人們誤解神機營所用火器學自安南,實際上在洪武年間,就已經在戰場上投入大量火器,例如朱元璋的吉慶之戰、平陳友諒及平張士誠的戰役中都有關於明軍使用火器使用的記載。


朱元璋還於洪武十三年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其中,準備火銃的銃手就佔到明軍編製的百分之十。


現存在山西博物館的洪武十年(1377年)建造的大鐵炮,全長1米,口徑達21厘米,是中國目前出土最古老的重型火炮。這充分顯示了明代中國領先世界的火器製造技術。



到了永樂年間,明軍在征服安南的過程中,見識到了鎮守雲南的沐英所制的神機炮技巧,並將此技術帶回京城,朱棣據此而建神機營,而非所謂明朝火炮依靠安南「進口」而來。


由此,在永樂年間,中國火器發展史又迎來一個高峰,種類繁多,有單眼銃、手把銃、盞口銃、碗口銃、大小將軍筒、一窩蜂、神機箭等等。


特別是對克制蒙古騎兵有奇效的手銃,不僅僅大規模生產,作戰效能也比朱元璋時期大為提高。


永樂手銃在葯室的火門外,加鑄了一個長方形的曲面活動蓋,可轉動,以防止風雨侵入葯室。


不僅如此,其還增加了木馬子。

這是在葯室中裝填火藥後,可以築實火藥的附件,使之更為緊密封閉,極大增加了火銃的威力和射程。


根據《明代火器研究》編錄,永樂年間建造的八面神威炮射程可遠至155~310米;無敵竹將軍炮平放時射程310米,架放時可達1085~1240米;特別是是改進版的大將軍炮,射程有2146~2682米之遙。


史書記載:其「神機銃」發射的箭矢,「一矢可洞穿兩人」,無論是射程還是破甲能力遠遠超過蒙古騎兵攜帶的弓箭。




【錫林浩特出土一鍆永樂銅火銃,尾銎外壁刻有「功字肆仟壹佰貳拾伍號,永樂柒年玖月日造」字樣,極有可能是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遠征蒙古時遺留之物】


對蒙作戰經驗豐富的永樂皇帝清楚地知道蒙古人擁有機動性極強的騎兵,其在快速衝鋒時能夠產生巨大的壓力。


神機營即為挫騎兵銳氣所設。為了應付日益繁重的對外戰爭,朱棣增設兵仗、軍器二局,大大提高了火器的製造數量。


如永樂四年(1406年)記載朱棣「命兵仗局造銃一萬七百,(神機)箭十有二萬五千,備御邊之用」。


這只是見實錄記載,實際所在火器遠遠超此數。

但是早期火器有個巨大的缺點:火藥裝填速度太慢。士兵在手持火銃射擊敵人時,裝填彈藥就得花去一、二分鐘,待第二輪射擊時,蒙古騎兵早已衝到跟前。


不過,這個問題,早在洪武二十三年沐英平定雲南思倫發時,已得到初步解決。沐英發明了火銃疊陣輪番射擊,即聞名遐邇的「三段擊」。


其具體步驟是:將持銃士兵分成三排,當第一排射擊完畢後,退至後方,專心負責裝填彈藥,由第二排持銃士兵射擊,這樣交替循環射擊,形成密集火力,使原先的裝彈效率提高數倍。


然而,即使如此,在面對行動快速的蒙古騎兵時,射擊速度還是不夠。朱棣與將領們發揮集體智慧,發明了「束伍法」的戰法,也就是著名的「永樂槍陣」。


永樂槍陣具體分為三層結構:


一, 神機隊每隊五十七人,隊長、副各一人,旗軍五十五人,內旗槍三人,牌五人,葯桶四人,神機槍三十三人。遇敵,牌居前,五刀居左,五刀居右,神機槍前十一人放槍,中十一人轉槍,後十一人裝葯,隔一人放一槍,先放六槍,餘五槍備敵進退,前放槍者即空轉槍與中,中轉炮槍於前,轉空槍於後,裝葯更迭而放,此第而轉。擅濫放者,隊長誅之,裝葯轉槍怠慢不如法者,隊副誅之。如此,則槍不絕聲,對無堅陣。


二, 弓箭隊亦每隊五十七人,隊長副各一人,旗軍五十五人,內旗槍三人,牌十人,長槍十人,長刀十人,弓箭二十二人。遇敵列隊,牌居前,弓箭兩行,前行射多,手疲;後行代射,五槍五刀居左,五槍五刀居右,如賊突入,則牌迎馬,而前槍左右刺擊,弓箭迭射,雖賊猛馬健,進無不斃矣。


三, 馬隊亦每隊五十七人,隊長副各一人,旗軍五十五人,內旗槍三人,牌十人,長槍十人,長刀十人,其餘槍叉、刀斧隨其所用火器十人,雜兵二人,弓箭四十二人。如敵退卻,馬即追襲,衝突往來,出奇制勝,巧在臨時不敢預定,此乃束伍法大略也。


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神機營中不全是火器部隊,而是配備了使用冷兵器的弓箭隊、騎兵隊及長牌手、長刀手等旗軍的「冷熱混合部隊」。弓箭隊與火器部隊交替射擊,可彌補早期火器射擊效率低的弱點。旗軍分為旗手、長牌手、長刀手。


作戰時,神機營迅速擺開戰鬥陣型,長牌手位於本隊最前端,將長牌立於地上,負責本隊所有人的安全防禦,主要防止蒙古騎兵衝破陣型;長刀手持長刀,站在本隊左右兩側,負責保護火銃手的側翼安全,這樣中間的火銃手可以從容施展「三段擊」,專門負責射擊。

騎兵隊則是在保護火器部隊不受蒙古騎兵的砍殺的同時,追擊敗逃或撤退的蒙古騎兵,擴大戰果。每隊都有專門負責搬運火藥桶和管理火藥的後勤兵。神機營紀律嚴明,隊長若發現他們有擅自行動或濫放火銃者,有權當場就地正法。


據宣德三年記載永樂時神機營編製:「神機營設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中軍十一右五司及隨駕馬隊官軍」。可以看出依舊延靖難五軍而設。


永樂槍陣陣型嚴密、結構科學,體現了古代中國高度系統化的熱兵器戰法,強調炮兵、騎兵、步兵多兵種協同作戰,即持盾步兵居陣前,主力火器部隊居主陣中央,騎兵分列其兩翼,步兵軍團居後。永樂槍陣在明代前期在戰場上屢敗強敵,創造了冷兵器所達不到的非凡成就。



【永樂槍陣(楊翌繪)】


不僅如此,朱棣還將神機營與五軍營、三千營聯合,創建了京軍三大營,是明軍中的精銳,直接歸皇帝管轄。他們肩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職能,經常隨皇帝出征。其中,三千營早期由塞北投降的3000名蒙古騎兵組成,後來軍隊數量遠遠超過3000,主體也轉變為蒙古騎兵和從內地各省抽調而來的精銳漢軍騎兵混合組成,因經常皇帝衝鋒陷陣故又稱「隨駕三千」。五軍營分中軍、左右哨、左右掖,也是從各地選練挑選的精銳步騎,一般充當攻擊敵軍的主力。


朱棣首次北征的對手是韃靼。由於明帝國在明蒙邊境設置了一條漫長是的經濟封鎖線,武器、兵器及鐵器自然在禁止輸出之列,導致韃靼無法組建一支重裝騎兵,但卻擁有數量眾多的輕裝騎兵。


韃靼輕裝騎兵承襲蒙元時代遺風,身披甲葉極細的對襟札甲,其主要武器是反曲複合弓,蒙古複合弓威力巨大,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複合製成,非常耐用堅韌,其中150磅拉力的蒙古弓,射程可達360多米。韃靼騎兵一人通常攜帶2~3張反曲複合弓,3個箭袋,配上蒙古人高超的騎射本領,真正做到了「人馬合一」,作戰效能更加巨大。


韃靼輕騎除了刀劍之外,有時也會攜帶一把狼牙棒或一根繩索。騎兵頭戴簡易圓形頭盔,身上一般都不披鎧甲,非常輕便,加上以耐力著稱的蒙古馬,乃至一騎攜幾匹3~5匹從馬,機動性更獨步天下。


韃靼輕裝騎兵除了作戰以外平時還肩負著偵察迂迴、掩護、警戒、肅清殘敵的任務。然而,與蒙古人作戰幾十年的明軍,也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輕裝騎兵。明帝國的輕裝騎兵裝備學自蒙古,每一名輕裝騎兵都佩戴弓箭,箭筒放置右邊。

與蒙古不同的是,明軍輕騎兵手拿長1.6米長柄眉尖刀,既能劈砍又能突刺是騎兵良好的長柄武器。明軍輕騎雙臂兩側用皮帶及裝備編綴環形鐵甲片的新型護臂;將領穿對襟鎖子甲,有時會繼承宋代騎兵形制外披蟒袍,普通騎兵穿對襟布面鐵甲。



【《平番得勝圖》中的明軍輕裝騎兵】



【《胡人出獵圖》中的彪悍的蒙古騎兵】


兵聖孫武有言:「是故敵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可見戰爭對後勤的依賴之高,甚至可以決定戰局。中原王朝塞外作戰更是如此。遠征蒙古高原最大的一個困難是大軍深入不毛之地,不可能因糧於敵。所以補給都需要來自內地的運輸隊。運輸隊除了大軍自身的消耗,還面臨著被蒙古游騎劫掠的危險,所以需要動輒數十萬的運糧隊與保護部隊。為此,朱棣與眾大臣商討北伐饋糧之策:


自北京至宣府,則於北京在城及口北各衛倉,逐程支給。宣府以北,則用武剛車三萬輛,約運糧二十五萬石,踵軍而行。遇十日程,築一城;再十日,又築一城。每城斟酌貯糧。以俟回軍,仍留軍守之。如虜覺而先遁,即躡其後,亦如前法,築城貯糧,上然之,曰「平胡」、「殺胡」。


明人對朱棣五征漠北的評價是:「五齣漠北,三犁虜庭」。即朱棣在前三次北征對蒙古諸部進行了犁庭掃穴式的毀滅性打擊。儘管有其溢美之處,但大體還是符合當時情況的。永樂一朝,蒙古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均遭到了明軍沉重的打擊而進一步削弱,特別是兀良哈三衛幾乎是到了崩潰的邊緣。有明一代的武功,也正是在朱棣五次遠征蒙古之役的推動下達到了巔峰。


中國歷史5000年各個王朝的軍事實力保持的時間不等,秦朝,隋朝威風一時,才那麼幾年就被打兔子一樣幹掉了。


漢朝軍事,唐朝軍事被大家所樂道,其實也都百年而衰。

元朝也就瘋了幾十年,清朝同樣到了康熙以後就基本上誰也打不過了。


惟有被輕視的大明軍隊戰鬥力保持的最久近300年。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投稿信箱:t@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明朝一哥為何能夠影響五百年?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