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田老家村的「三古」

田老家村的「三古」

田老家村的「三古」

田啟禮

在遼闊的豫東大地上,一座座村落如同一顆顆棋子,疏疏密密。村子規模大小不一,戶家人數多少不等,建村時間長短不同,村民姓氏迥異,但皆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平台辦事處田老家村的「三古」——古村、古樹、古祠,即是這個村的特徵與亮點。

田老家村地理位置:

——古村。田老家算得上是一座古老的村莊。據《歸德田氏家乘》記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遷商始祖德甫攜夫人岳氏,從大梁(今開封)浚義遷至歸德府東30里柳河集(今陳集)東南3里建家焉,即是現在的田老家村,距今已650餘年了。

歸德田氏發源地—田老家

翻閱家譜中的文字記載,彷彿穿越了歷史時空,步入了歲月的深處。歸德田氏始祖德甫自開封遷商,在田老家這片厚土上建庄安家,植桑種麻,以農為本,忠孝傳家,一代一代繁衍生息,過著自然、平淡的生活,延續著歸德田氏家族的香火。

白駒過隙,日光如梭,轉眼數百年過去,田老家已由當年一戶人家繁衍二十多代、發展成為一千多人的大村。俗話說,樹大分叉,隨著人口的增加,家族不斷壯大,分支也愈來愈多。一些族人從祖居地遷徙到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在田老家周邊及河南商丘、虞城、山東鄆城、梁山、安徽亳州、碭山等地,近二百個村莊較為集中地居住著歸德田氏族人,約五萬餘。他們大都是在不同時期,從田老家和臨近的田氏村莊遷徙到其他地方去的。這些田氏族人一脈相承,「根」都在田老家。可以說,田老家是歸德田氏名副其實的「老家」。歸德田氏實為中州名門望族。

歸德田氏始祖—德甫公聖像

田老家,不僅從時間概念上說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另有一個更加耀眼、也是值得田氏族人驕傲與自豪的,是村裡出了一位叫田珍的名人。使田老家更讓人高看幾分。

據《歸德府志》、《商丘縣誌》、《虞城縣誌》和《歸德田氏家乘》等史料記載,田珍,歸德田氏八世祖,生於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2月19日,字子聘,號待溪,虞城縣(現隸屬商丘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田老家村人。兄弟四人為最幼,堂兄弟中排行老八,田氏後世子孫慣稱「八爺」。他年幼時父母早亡,跟從長兄成人。他天資聰穎,刻苦好學,遵母遺訓,發奮讀書,19歲中秀才,26歲中歸德府文舉,39歲中明萬曆庚戍進士。曾任山東省冠縣縣令、山東道監察御史、兩浙鹽政、大理寺丞、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他為官清廉,忠君愛民,卒後贈封南京通政使工部右侍郎,欽賜祭葬,入府、縣兩學鄉祠崇祀。崇正四年皇帝《聖旨》這樣評價田珍:「……丰標峻整,學識沉泓。楓陛披丹,董策文橫香柳汁,竹符保赤,宓琴韻遠繞桃雲。持賜璽書,擢居綉斧,屹雄姿於鶴立霜飛。白簡回天,凜勁操於驄馳星映。皂囊肅雪,遂使西江澄月,尤稱浙水清風。晉棘寺而明允克昭,畀銀台而翼為愈屢,迨督儲而辛勤於夙夜,乃厘奸洞燭於秋毫。盡瘁飲冰,匪躬之節……」這般殊榮,數百年來讓歸德田氏族人引以為豪。田老家村也因此遠近聞名。

御祭墳,即田珍墓

——古樹。現在田老家村裡生長著一棵古老的皂角樹。說它古老,如今村裡沒有誰能說得清它的年齡,從村裡流傳下來的傳說去推算,少說也得六百歲,幾乎與村莊同齡。這棵古老的皂角樹,送走一個個春夏秋冬,見證著田老家村及歸德田氏家族的發展和變遷。

皂角樹長在兩家院落之間的衚衕里。粗壯的樹榦兩丈有餘,直立挺拔。碩大的樹冠,枝繁葉茂,像一把撐開的大傘,遮天蔽日,幾乎將兩戶人家房屋間的空間全部覆蓋起來。往南伸出的枝條,遮蓋在一棟房頂上,紅瓦映著綠葉,相映生輝,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在粗壯茂盛的樹枝間,夾雜著幾根早已死亡而且乾枯的老樹椏,並沒有人去砍伐。它的存在,更加顯示出它的古老和神秘。站在樹下,像是進了原始森林,讓人有一種古老滄桑、幽靜陰森的感覺。樹身的東面,從樹根往上不遠處,有一條長長的埂痕,像人體剛剛癒合的傷口。再往上,有一個上下近一米長、約二十公分寬的樹洞。洞的周邊泛著青色的樹皮曲卷著往裡長,如同健美運動員秀出的肌肉疙瘩。尚未癒合的樹洞,好似一張大口,向人們訴說著它的古老和滄桑。

走進田老家,說起皂角樹,上到八、九十歲的老人,下至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能講幾句有關皂角樹的傳奇故事。相傳,當初田老家剛建庄不久,在村的西北角,距所建房屋不過三百米的地方,先人栽上一棵皂角樹,非常的茂盛,每年結出很多皂角果,村裡人用它洗滌衣裳,去汗漬污垢效果極佳。在沒有肥皂、洗衣粉、洗潔精等洗滌品的時代,皂角就成了上等的洗滌佳品。但沒有人敢到樹上採摘皂角,只是等它成熟後,自然脫落墜地,才撿起來使用。為什麼呢?這裡有一個傳說故事。在很久以前,村子裡一戶人家的孩子,爬上樹摘了幾個皂角果拿回家。不多久,就生病了。有人說是得罪了樹上的神仙,才讓他得病懲罰他的。自那以後,村裡再沒有人敢摘皂角果了。

田老家村中的古皂角樹

說起那個樹洞到底是怎麼來的,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據說,那時這棵皂角樹很旺盛,樹榦高,樹冠大,夏天是人們乘涼的好地方。有一年盛夏的一天,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緊接著瀑雨如注。隨著一道刺眼的白光閃過之後,從天空中傳來「咔嚓」的響雷聲,震得莊裡土坯牆都往下掉土渣。等雨後,莊裡人懷著恐懼的心情,出來巡看,才發現這棵皂角樹的樹榦中間被燒了一個大洞,顯然是下雨時被響雷擊的。莊裡人都說是龍抓的,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在莊裡傳開了。到底是那一年,現在誰也說不清,只是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一傳就是幾百年。據現在七、八十歲的人講,不僅他們從小在樹洞里玩耍,捉迷藏,他們的父輩、祖父年幼時也都在樹洞里玩過。由此看來,這個樹洞少說也得有三百年。

古老的皂角樹忍受著腹部巨大的創傷,度過一個個風雨如磐的歲月。嬌嫩的枝條長大、變老、枯死,又有新的嫩枝從樹椏上長出來,反反覆復,一茬茬延續著生命,一圈圈擴展著年輪,如今已成合抱之木、參天大樹。

歷史的時針轉到2013年5月4日。這一天,山東鄆城、梁山等地歸德田氏族親,返故土田老家認親拜祖。六百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六百載的骨肉分離得以團圓。據山東鄆城《田氏家譜》記載:歸德田氏始祖之孫、山東鄆城田氏一世祖如滋,自歸德府田老家遷居山東鄆城建田家莊,距今約600年。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通訊不暢,六百年間未曾與田老家族人聯繫,骨肉同胞,各在一方。後經河南商丘、山東鄆城兩地族人聯繫,查閱史料,進行考證,於2012年春,適逢萬物復甦、大地回暖之時,兩地田氏族人緊緊「擁抱」在了一起。轉眼五年過去了。或許是商丘、鄆城兩地田氏族親團聚之因,或許是歷史的、自然的巧合,從那一年陽春起,這棵皂角樹又重新煥發生機。枯朽數百年的樹洞長出新「肉」,斑駁的樹身長出新皮,枯焦的枝梢發出新芽,這一切的一切,足以表明:枯樹逢春,根深葉茂,田氏家族,繁榮昌盛。

——古祠。在田老家村的東北角,有一處古式建築,大門、拜殿、東西廂房、大殿、東西配殿等一應俱全。整個建築群,紅牆黛瓦,重檐翹角,五脊六獸,丹柱擎梁,斗拱排立,雕樑畫棟,流光溢彩,恢宏壯觀。這就是歸德田氏先祠,乃為歸德田氏祠堂、家廟也。因它歷史悠久,亦稱「古祠」。

歸德田氏先祠大門

據《歸德田氏家乘》記載:田氏先祠,由九世祖國永公創建於清康熙年間。從籌資、選址、備料、興建,到竣工完成,歷時十五個年頭,實屬不易。於乙丑上元日,具威儀肅衣冠,鼓樂導送各捧主入祠,始祖德甫公、南京通政誥贈工部右侍郎田珍及名宦卿賢等先祖皆入神位。祠堂有大殿、拜殿、門樓三門相照,東西廊坊均有五脊六獸,雞魚鱟馬,鐵旗雲雁,雕梁畫柱,巧奪天工,實為歸德府中家廟之一絕。

歸德田氏先祠拜殿

歷史滄桑,風雲變化,田家祠堂三百三十多年間,先後遭受兵火匪患,荒年水災;歷經土改時期的扒廟,「文革」中的「破四舊」,先後拆除門樓、拜殿和東西廊坊。時至1992年僅存大殿三間,且危在旦夕。此時,田氏族人自願籌資對大殿進行了簡修。遺憾的是沒有恢復整個祠堂當初的規模原貌。

自2014年春至2017年底,近四年的時間裡,歸德田氏族人再次組織起來,籌集資金,制定方案,設計圖紙,實施重建田氏先祠工程。先後籌資數百萬元,修繕了三間大殿,新建了六間配殿,重建了門樓三間、拜殿五間、東西廂房十間。整體規模大於舊祠。同時,還恭塑了始祖德甫公、八世祖田珍公銅像。整個祠堂莊嚴肅穆,富麗堂皇,成為中州名祠。這是田氏後世子孫誠盡孝心,光宗耀祖的壯舉!

歸德田氏先祠大殿

祠堂的修建,使田氏古祠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也為田老家村增添了光彩。田氏族人到此燒香拜祖者絡繹不絕,周邊村莊的外姓人前去參觀遊覽者從未間斷。古老的祠堂,不僅是田老家村及周邊地區的一個新的旅遊景點,也是教育世人尊宗敬祖、善行孝道的場所。從文化層面上講,古老的祠堂,雖然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在當今有其新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它漸漸淡化和脫離過去「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與影響,已成為尋根問祖、緬懷先輩、激勵後人、增強團結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田老家古祠的重建,意義也在於此。

古村、古樹、古祠,融匯在一起,濃縮成一本厚重的典籍,記載著讓田老家村乃至歸德田氏族人難以忘懷的鄉愁和情懷。田老家,歸德田氏難以割捨、永遠愛戴的家。

(攝影配圖:田緒科)

作者簡介:田啟禮,河南商丘人,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商宋文化》主編,榮獲「中國散文精英獎」等多種獎項,著有散文集《列車向南》《黃河不能斷流》《泱泱大商》《感恩歲月》詩集《習詩小札》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樂 的精彩文章:

原創:碧璽有很多種,其中幾種你可能都沒聽說過,更不要說見過!

TAG:和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