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睡眠「金鑰匙」——先睡心後睡眼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生命的近1/3時間在睡覺,睡眠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的必需,這種需求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還有助於心理和精神的健康。然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著失眠問題。偶爾的失眠對人的健康沒有太大影響,而長期的失眠,則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血壓升高、心情煩躁、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從而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不少人更是出現了每到要睡覺的時間就感覺焦慮,擔心自己今晚是否可以入眠,將睡眠當作了一種負擔。因此,我們應重視睡眠問題。
醫學上對「失眠」有明確的定義,失眠是指每周3次連續一個月以上出現入睡困難、易醒、早醒(比平素提前一個小時及以上醒來)、睡眠維持困難,且嚴重影響白天的工作、學習、生活,損害正常的社會功能。普通人偶爾(特別是在季節變換時)出現睡眠問題,不應輕易診斷為失眠,不要輕易給自己戴上「失眠」的帽子,以免造成心理負擔。
一旦被確診為睡眠障礙後,就應積極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不是將睡眠視作顧慮。自古以來,人們想要尋求改善睡眠之法。唐朝名醫孫思邈,曾在其所著的《千金方》中提出了「能息心,自瞑目」的睡眠理論。南宋理學家蔡元定在《睡訣銘》中指出「先睡心,後睡眼」。朱熹常苦於失眠,看了「先睡心,後睡眼」的理論後,深得其法,睡眠得到改善。
失眠的人經常試圖控制無法控制的事情,如入睡、醒來;而需要控制的事情卻不去控制,如上床、下床、運動、冥想等。失眠者如果明白了「控制可以控制的,接納無法控制的」這個道理,也就找到了幸福的鑰匙。其次,不少失眠患者,他們往往作息不規律,從而導致生物鐘紊亂,進而出現失眠表現。因此,對於失眠的患者,我們建議調整作息規律,當出現躺在床上不能入睡的患者,不妨調整一下呼吸,或是做一些單調的事情,等有了睡意再睡。
此外,藥物治療是系統治療中的一部分。臨床常用的治療失眠的藥物主要是鎮靜催眠葯,雖然幾乎所有的催眠藥物長期使用都會產生依賴性和耐受性,但其實,不睡覺的危害比服藥的危害更大。對此,專科醫生會對用藥的風險和獲益作評估,從而給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專家介紹
梅馨純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理科
責編:潘嘉毅 視覺:蔡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新民晚報》專刊部推出「新民康健園」微信公眾號。廣大網友和讀者可以通過公眾號獲取健康知識、求醫指導。


TAG:新民康健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