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過於傷心

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過於傷心

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過於傷心

文/王高領

自然界有風雨雷電,人世間有愛恨情仇,如一幕幕大劇或晴或雨或悲或喜,然而這些都無法與我們的心——這個偉大的劇作家相比。

我們的自心無時無刻不在起落無數的念頭,你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呢?想要做到什麼也不想是很難的,連睡覺的時候還會做夢。

想必大家也聽聞過王陽明勸僧人回家的故事。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

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不知是王陽明的禪機觸動了和尚,還是王陽明的大嗓門驚動了和尚。總之,和尚驚慌地睜開眼,「啊呀」一聲。

王陽明盯緊他,問:「家裡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王陽明再問:「想念她嗎?」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最後,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說:「你既不能不想念,雖然終日不言,心中已經在說;躍然終日不視,心中已經在看」。

僧人猛然省悟,合掌說「檀越妙論更望開示明白」。

王陽明說:「父母天性,豈能斷滅。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發現。雖然終日呆坐、徒亂心曲。俗話說:爹娘便是靈山佛。不敬爹娘,敬什麼人?信什麼佛」?僧人不由大哭說:「檀越說得極是。小僧明早便歸家看望老母親」。

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可見,雖然合起眼睛、閉著嘴巴,但不等於不在看、不在說,這都是因為內心深處的念頭不但沒有熄滅,還很活躍的緣故。

伴隨念頭的起落是情緒的肆虐。或悲或喜,或嗔或懼,或是某單個情緒極其強烈,或五味雜陳,像個雜貨鋪。此刻,若遇外境刺激,便會一發不可收,大悲大喜,大怒大恐,形之於外。因此,我們被稱為「有情眾生。」

表面看來,情緒因外而起,其實不是這樣的,情緒恰恰自內而起。我們的認知,分「無分別」和「有分別」兩種。

眼耳鼻舌身加上無分別意識,構成了無分別認知體系,無分別識在認知對境的時候,若明鏡照物,如實照見,不添加任何主觀成份。

分別意識在認識對境的時候,則是通過「選擇」的方式,一次認知對境的一個側面,這樣輪番多次認識對境,最後的結論是虛妄不實的主觀認定。

分別識也叫分別心,生起的時候還會伴隨各種情緒。當「喜歡」的情緒伴隨認知時,就會對外境有喜歡的感覺;當「厭惡」的情緒伴隨認知時,就會對外境有厭惡的感覺。總之,因為情緒的因素,會認為外境之上有美好或痛苦的屬性,其實外境之上是沒有這些屬性的,是分別心主觀添加上去的。

其實,任何極端的情感流露都彰顯了內心深處極不穩定的情緒。過度的喜怒憂傷悲恐驚都是對自心的傷害。外境傷不了我們,傷害我們的只能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念。我們自己為何會傷害自己呢?根子在於內心深處的貪嗔痴慢疑和不正見。

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過於傷心。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

因此,所謂對自己好一點,就是不讓自己生起不良的情緒,不傷害到自心,根本來說,就是要斷除貪嗔痴慢疑和不正見這六種根本煩惱。

讓自己不「傷心」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全世界負責。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愛別人的。同樣的,一個不能正確愛自己的人也不可能正確愛別人,愛這個世界。有一種美德叫做不遷怒,自己在別人那裡受了委屈,卻不轉嫁給無辜的人。比不遷怒更高的境界是根本就不怒。

世間人所說的「情商」,當是指控制情緒的能力,尤其是控制不良情緒。以無分別心觀照世界,雖然念頭依舊東升西落,也會伴隨情緒波動,但卻如明鏡照物,了了分明,保持覺知,不被情緒牽著走。

你內心起了霾,外界便會陰雲密布。你內心柔軟,外界也會溫暖光明。一個內心有愛的人,才會播撒愛。即便動怒,那也是依據情勢採用的一種手段,而內心並不起嗔念,所謂「以霹靂手段,行菩薩心腸」是也。

古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上碧宵。」可見,秋沒什麼悲的,悲的是人。換一種心情,換一重境界。做自心的主人,不做外境的奴隸。心有理想,春暖花開。

2018年1月9日晨S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翠墨軒言 的精彩文章:

TAG:翠墨軒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