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兩朝,為何都不惜以國運相賭,來保全朝鮮?

明清兩朝,為何都不惜以國運相賭,來保全朝鮮?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自己這邊都自身難保了,可在聽到朝鮮東邊邊境吃緊的消息後,還是急忙派出了總兵陳洪範率軍前去救援,結果自己卻落了個煤山自盡和江山覆亡的結局。

清朝也是如此,甲午海戰之後國祚就差不多終止了,他們也是為了保護朝鮮,不惜賭上國運與日本一戰,結果也是不幸失敗。在朝鮮被日本合併的次年,清朝也亡國了。

明清兩朝,為何都不惜以國運相賭,來保全朝鮮?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要為這個近鄰如此傷筋動骨呢?來看明朝萬曆二十年朝廷內的一場爭論就知道了。

萬曆二十年,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率領了大約十五六萬的人馬,大小艦艇七百多艘,短短六十天內就佔領了平壤。走投無路的朝鮮國王趕忙派人前來明朝請援,對於是否要大舉興兵救援,當時朝廷上的官員引發了一番激烈的爭論。

以兵部尚書石星為代表的官員認為,應當救援,他們指出豐臣秀吉表面上是對朝鮮有所圖謀,實際意在中國。而以兵科給事中許弘綱為代表的官員則認為不該出兵,當時明朝為鎮壓寧夏總兵官哱拜的反叛,已經消耗了大量的兵力、物力,此時若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其後果無法不令人擔憂。

明清兩朝,為何都不惜以國運相賭,來保全朝鮮?

這場爭論,從雙方提出的意見來看,都是為了大明朝好,都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考量的。但是,雙方中的「字小」倫理擔當,無疑也是構成萬曆皇帝最終決定的重要因素。

何為「字小」呢?這是源於「事大字小」的一種說法,是儒家在處理外交關係上的一種觀念,就是大國對小國仁義,小國對大國忠誠,從而體現大小、上下、尊卑的關係,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朝貢外交。

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朝鮮和我們關係建立最早的國家,來往也是最密切的,比如他們一年數次朝貢,而緬甸和寮國等國,則每十年一次。因此,明朝將朝鮮列為了藩屬國的榜樣,朝鮮對明朝行大事之禮,明朝則對朝鮮採取字小之策。

明清兩朝,為何都不惜以國運相賭,來保全朝鮮?

事實上,朝鮮君臣在向大明祈求救援的過程中,也巧妙地運用了這種「事大字小」的倫理關係。當時朝鮮國王李昖不顧群臣反對,毅然棄京城逃往北部與明朝接壤的寧邊道,數度聲言「予死於天子之國可也,不可死於賊手」、「與其死於賊手,無寧死於父母之國」。

他的理由無非就是說,朝鮮今日之難,並非自身的問題,而是由於堅守「事大」之節,竭盡藩屬國的責任才導致的。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大明朝也能夠履行「字小」的義務。就這樣,朝鮮從「事大字小」的倫理層面,將大明王朝給拴在了自己的利益戰車之上。

後來,清朝和朝鮮也延續了這樣的倫理關係。

明清兩朝,為何都不惜以國運相賭,來保全朝鮮?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明清兩朝和朝鮮之間的這種關係,是一種「事大字小」的關係,並非平等國家之間的關係。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關係所體現出來的不平等,僅僅也就體現在禮儀上。就其實質內容來看,明朝雖說對朝鮮國王及其繼承人實行冊封,但對他們的繼承等內政問題並不干預。

清朝在「天朝」尊嚴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在原則上也是不干預朝鮮內政的。

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們對朝鮮的巨大援助和犧牲,僅僅是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就有183108名志願軍將士戰死在朝鮮,為朝鮮人民捐軀。可惜的是,三百多年後的他們,卻令我們感到了心寒。

明清兩朝,為何都不惜以國運相賭,來保全朝鮮?

時過境遷,三百年前的「事大字小」之勢早已是昨日黃花,昔日「兄弟」加「戰友」的忘恩負義,讓二十多萬埋葬在三千里江山的中華英魂死不瞑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歷小軍 的精彩文章:

《金瓶梅》中李瓶兒的死,除了潘金蓮的惡毒外,她自身問題也不少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