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容錯過的精彩:宋代精品佛畫

不容錯過的精彩:宋代精品佛畫

宋代 李公麟風格 立軸 水墨紙本 規格:27.3 x 13cm 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收藏

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是唐代天台山國清寺隱僧,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二人其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中國的寒山拾得題材的繪畫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而後經宋元明清至近現代,一脈相延,是繪畫藝術家們最注重表現的佛教人物之一,千百年來產生了許多極富藝術價值的作品。這幅被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收藏的《寒山拾得圖》亦是中國宋代早期仿李公麟風格的白描畫,也是目前存世作品中最早的寒山拾得圖。所謂時移世易,藝文代變,不同時代的寒山繪畫也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從這幅早期的寒山拾得圖中,可以看到寒山拾得的形象與後期南宋梁楷及元代因陀羅所繪的寒山拾得形象有所不同。

畫面中,寒山持杖前立,拾得似躲在寒山身後,含笑注視著右前方。面相憨厚,神態逼真。此畫是傳世的寒山拾得圖中較為細膩、工整淡雅的一幅。

【寒山與拾得】

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是唐代天台山國清寺隱僧,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二人其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清朝雍正年間,寒山、拾得被追封為「和合二聖」,與豐干合稱為「國清三隱」。寒山子,又名貧子,經常棲身在天台山始豐縣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稱為寒山子。由於身居寒岩,飲食無著落,所以常到國清寺,向廚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飯吃。

拾得的身世不詳,據說他年幼時被人遺棄在赤城道側,恰巧被正在經行的豐干禪師發現,帶回國清寺中,因此名為拾得。拾得原來擔任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與諸佛像對坐而食,口中嚷著:「憍陳如!你這聲聞小果啊!」旁若無人地比劃著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廚房洗碗碟。正因為如此的因緣,他才有機會把剩下的菜肴裝在竹筒里,給寒山來取用。

寒山來寺時,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對空謾罵,總是容貌枯悴,衣衫襤褸,頭上經常戴著樺樹皮作成的帽子,腳下則穿著木屐,然而在他的怪異言行之中,似乎蘊藏著許多佛理。有時候,他的荒誕行徑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趕他,他也不以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玄妙對談】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世人愛榮華,我卻不待見,名利總成空,我心無足厭,堆金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古今多少人,哪個活幾千?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三寸氣斷了,那時哪個辨?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辨,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好個爭名利,須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干,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這個絕妙的問答,蘊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因此雖經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宋 賈師古 大士像 立軸,絹本,設色,縱42.2厘米,橫29.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賈師古,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汴(今河南開封)人,善畫道釋人物,師法李公麟。高宗紹興時為畫院祗候。白描人物,頗得閑逸自在之狀。梁楷為其高足,名過其師。

此圖中繪觀音大士秀髮披垂,斜倚山石,手中寶瓶傾斜,瓊液垂流,湧現一朵白蓮。在眾多以觀音為題的繪畫作品中,賈師古的這一幅可謂是殊異絕倫、超凡脫俗。他以墨筆鉤勒、皴擦以成山石;以白描的手法寫觀音,衣褶如行書草筆,寫意簡潔,卻用極工細的筆觸描繪觀音的髮髻面容,柔美秀潤,工寫對照之間,氣韻頓生。又以山石之粗糙厚重襯托出觀音的空靈白晰之容、閑適自在之態,讓人嘆為觀止。

宋代 西方三聖行雲圖軸

宋 劉松年 《羅漢圖》 立軸 絹本 設色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松年為「南宋四大家」之一,是一位佛道、人物、山水、界畫兼善的畫家。

這幅《羅漢圖》構圖嚴謹,筆法精妙,形象生動,藝術水平較高。其中人物衣紋用鐵線描,筆筆中鋒。面部及肌肉用線條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樹石多用中鋒之筆勾劃輪廓,然後用干筆皴擦點染。枝葉疏密得體,筆法爽朗勁健,層次鮮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時人稱其畫為「院人中絕品也」。

宋 劉松年 羅漢圖絹本,設色,縱117.2厘米,橫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 石恪 《二祖調心圖》紙本水墨 縱35.5厘米 橫129厘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石恪,生卒年不詳,五代末宋初畫家。字子專,成都郫縣(今屬四川省郫縣)人。他為人古怪、滑稽玩世,敢於衝破傳統,以強勁狂放的筆勢,簡練誇張的形象,直抒胸臆。把表現主觀感情、意趣作為繪畫的主要目的

《二祖調心圖》是石恪重要的代表作,圖中表現慧可、豐干二位禪宗祖師調心師禪時的景象。畫卷中,雙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畫豐干伏於溫馴如貓的老虎的背上,表現出高僧的修行深厚法力無邊。前者突出一個"靜"字,後者突出一個"酣"字。

在畫法上,簡化了筆法,發揮水墨效果,體現了畫家"惟面部手足用畫法,衣紋皆粗筆成之"的風格。石恪以強勁飛動和毫不經意的草草逸筆表現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禪境,水墨淋漓,一氣呵成,深的地方,濃有光彩。淺的地方,淡有韻味,達到了有筆有墨、筆墨交融的藝術境地。所作不受對象的約束,到了「傳神」的高度。筆意縱逸蒼勁,開大寫意人物畫之先河,對南宋梁楷及以後減筆人物畫家頗有影響。此圖經日本學者論證為宋末元初摹本。

宋 釋迦三尊像:此圖為釋迦牟尼,文殊普賢二菩薩組成的華嚴三聖,南宋時期輸往日本。

宋 張思恭 《猴侍水星神圖》絹本設色 縱121.4厘米 橫55.9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張思恭,生卒不詳,南宋佛畫家。他有許多作品均輸往日本,現在日本尚有不少作品保存下來。《猴侍水星圖》在十九世紀晚期由威廉從日本購得,運往美國,原被作為佛畫來加以對待的,後經考證為中國五星神像,是張思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畫繪一嬌柔美女斜卧榻上,右手執筆,左手握紙,一副沉思之狀。水星神右邊的猴子奮力舉著石硯,供水星神著墨。圖中人物以勾描填彩繪出,造型準確,線條師法吳道子,流暢自如,有意動韻飛之感。

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卷 絹本,設色,縱28.6厘米橫103.5厘米,現藏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卷局部

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卷局部

此圖畫中國周邊少數民族酋長、番王朝拜佛祖的形象。佛祖高坐蓮台,諸番王作禮拜、貢獻之狀,服飾皆異域裝束。畫面氣勢宏大,人物安排疏密有致,表情各異,生動自然,是宋代人物畫的一幅傑作。

南宋 法常 觀音圖絹本,墨筆淡彩,縱172.2厘米,橫97.6厘米。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法常(?-1281):南宋畫家。其人擅畫龍虎猿鶴、花木禽鳥、人物山水。筆墨蕭散虛和,亦作潑墨山水,或用蔗渣草結,隨筆點墨,不費妝綴,意趣盎然。他繼承發揚了石恪、梁楷之水墨簡筆法,對沈周、徐渭、八大、「揚州八怪」等均有影響。雖在生時受冷遇,卻開後世文士禪僧墨戲之先河,並對日本水墨畫之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被譽為「日本畫道之大恩人」。

此幅作品描繪的是端坐於巨石上冥思的觀世音菩薩的的形象,菩薩面容端莊虔誠,衣紋墨線粗勁流暢,與頭部的細緻描繪形成鮮明對比。背景以水墨渲染出雲霧縹緲之狀,山石的厚重堅實襯出觀音素袍清影的姿態。

南宋 華嚴三聖 南宋時期中國佛畫大量輸往日本。此為其中一幅。毗盧遮那佛的手印為宋代獨有。

南宋 極樂世界圖 藏於日本國。

南宋 釋迦三尊之釋迦如:藏於日本

南宋 釋迦三尊像之文殊普賢: 藏於日本

南宋 釋迦如來: 此幅為釋迦三尊中之一釋迦如來。藏日本。

南宋 梁楷 《布袋和尚圖》絹本設色 縱31.3厘米 橫24.5厘米。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詳,祖籍山東,南渡後流寓錢塘 ( 今杭州 ) 。 他是名滿中日的大書法家,曾於南宋寧宗擔任畫院待詔。他是一個行逕相當特異的畫家,善畫山水、佛道、鬼神,師法賈師古,而且青出於藍。 他喜好飲酒,酒後的行為不拘禮法,人稱是「梁風(瘋)子」。 梁楷傳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圖》、《李白行吟圖》、《潑墨仙人圖》等,但以《潑墨仙人圖》最為有名。

《布袋和尚圖》為梁楷所繪布袋和尚半身像,構圖簡明,用筆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為突出,寥寥數筆,神態活現,有山石般的雄渾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隨意,筆意十足,重墨渲染。若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構圖彷彿是一座雄健的遠山,穩健而廣闊。而繪布袋和尚的圓顱碩軀時,卻用細膩流暢的筆法,以工筆繪眉眼唇齒,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於世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雖有一股玩世的態度,卻又顯示出其寬厚、仁慈、悲天憫人的另一面。

南宋 梁楷 潑墨仙人圖紙本,水墨畫,縱:48.7公分,橫:27.7公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要說潑墨人物寫意畫,古往今來,當屬南宋寧宗時期梁楷了。他的《潑墨仙人圖》畫作,描繪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蹣跚,憨態可掬的形象。

《潑墨仙人圖》極為生動地抓取了人物的表情神態,而不在意人物描繪中的太多細節,用中國繪畫中稱為「寫意」或「潑墨」這種自由瀟洒的畫法,著力抓取人物的神韻,例如「仙人」的腰帶,僅僅四筆,就把人物肚子的形狀和行走時衣帶的飛動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以簡潔的筆觸,充分展現了仙人飄逸的氣質。

不拘形似的畫法,表露出了畫家創意的奔放,也為傳統人物畫的發展開拓了新境。他的畫完成於瞬間,卻體現了畫家一生繪畫技巧經過千錘百鍊的高超功力。梁楷的藝術創作,借酒助興,酒酣意發,無拘無束,最真實地展現了自我。

南宋 梁楷《六祖斫竹圖》 紙本墨筆 縱73厘米 橫31.8厘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梁楷 釋迦出山圖絹本設色,縱119、橫52厘米。日本日野原宣藏。

南宋 梁楷 八高僧故事圖_1

南宋 梁楷 八高僧故事圖_2

南宋 梁楷 八高僧故事圖_3

(摘自書畫新風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實修者講述調服心的過程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