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俞氏宗譜中的風雲

俞氏宗譜中的風雲

族譜是記載一個姓氏的歷史變遷、同宗先祖生老病死、婚喪品行及相關事件,但其中記載的歷史很多時候會擴大到整個村落,甚至會和不同的大時代背景相互照應。人們可以通過族譜看到村落祖先的遷徙史,村落的建村史,宗族先人的家訓族規,先輩分支遷徙,還會在譜中汲取到先人的聰明智慧,甚至通過宗譜遷出一些地域神話的歷史淵源。

族譜編委會,一個古老的同宗文人團體

《俞氏宗譜》共修訂了四次,分別是大明正德十六年(1522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9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咸豐四年(1854年)。隨著時代的推移,宗譜都會在不同年代進行續修。

我們手中的這本《俞氏宗譜》便是咸豐四年的修訂本。首集中編委會將修譜牒人名分為《前重修譜牒人名》和《今續修譜牒人名》,「前人」即代表的是前三次修譜的人,而「今人」則代表的是此次咸豐年間修譜編委會的人名。

完整的《俞氏宗譜》分為四集,首集主要是序言集合、宗譜體例、訓誡文、俞氏遷徙地的村落陽宅示意圖及前序後面記等等;二集主要為氏世系圖譜;三集(有先祖編寫的,也有後世補充的)主要是事記、人物贊、人物傳、人物祭文、墓志銘、詩文、序言、說、人物行狀(敘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行述等;四集為墓志銘、俞氏遷徙村落的家族陰宅圖、譜號、跋等。但平坑的《俞氏宗譜》只保存了其中的一部分,即只有首集、二集中的部分和末集中的大部分。

而整本宗譜中最詳細記錄不同年代俞氏祖先風雲歷史的傳記、贊、墓志銘等很多文章是不知去處的,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或許我們只能從宗譜的世系圖中找到曾經俞氏家族風雲人物的一點有關出生、死亡、娶妻、生子的簡單敘述,也能從末集的陰宅圖中找到這位祖先最終的去向。我相信如果努力去探尋俞氏家族遷徙地,尋找同宗其它後代手中的宗譜也許可以找到這部分信息。

首集中的「排行序」是咸豐年間(第四次修譜)溪南俞道行寫的,在序中他主要講到了宗譜中譜名及排序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重要性即是宗族裡要昭穆有序(祠堂里排位的擺放順次),尊卑有等;而其實際意義便是「吾族宗譜先哲纂修固已定厥排行,故散而無紊。」也就是說一個人走南闖北,如果在異鄉遇到同姓的人,便能確定他可能是同宗族的人,如果再詢問他在宗譜中的排行,便能知道他與自己的輩分關係,如果是長輩,那麼就要尊重禮待,如果是小輩,便會讓自己心生慈愛之心,多多照顧。

為了修同宗譜,散落在不同村落的俞姓祖先會聚到一起修譜,將之作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去做,公修四次譜,每次都會有俞姓子孫組成編委組進行修譜工作,最後會在其中挑選出幾個人為續修宗譜寫序言,也會請一些當地有名望的文職官員或名人去為之寫序言。

編委會中的人員大多為在朝廷有官職、或是在縣城等地上學讀書,或是在中央級的高等學府學習,或是儒學讀書人,僅有少數人為從事農業的普通人。

編委會人員大多都有知識文化,懂得修譜的重要性,同時也會支持宗族的其它活動,比如大邼公創立了績溪南與龍峰的培文會,經過一度蕭條後,由咸豐年間族譜編委會中的人員捐錢捐田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壯大(捐贈人員中有的也不屬於編委會)。

俞道行就是大清咸豐四年修譜編委會中的編集,他在序中指明了修譜宗譜中排名的重要性,便執筆將此次修譜編委會所定的後續八個譜字續到了前定的八字之後。前人定的八字排行為「道、紹、世、祥、祚、從、邦、昌。」(咸豐年間編委主要是三十四世「道」字輩,而「道」字輩之前還有三十三個普名字是可以從譜原或是世系圖中總結出來的。比如,「志」字輩的祖先至少是明代的人,「應」和「正」字輩的先祖應該就是清雍正年代的人)。

「昌」字輩之後的子孫就應該從新定的「先、開、繼、守、德、厚、發、長」中去取譜名(譜字是不斷續著的,在雍正年間修譜的時候,就在原班次之後確定了「道、紹、世、祥、祚、從、邦、昌」這八個譜字。作例說「我族人炤次流傳不可錯亂,至「昌」字之後又立班次復續可也」)明確地說明了八字之後還需要後來修譜人再定譜字,使之延續下去,讓整個家族代代長流。所以在咸豐年間續修譜的時候,編委會又確定了「昌」字之後的八個字。

俞道行是俞氏三十四氏裔孫,他是在「道」字上取的譜名。而此次協助我們調研的平坑俞書記,在宗譜中排在「世」字輩,是俞氏三十六裔孫,而他的兒子是在「祥」字上取的譜名,為俞氏三十七氏裔孫。

「以譜名排行定輩分」就很好地解答了我們小時候的迷惑,為什麼要稱呼同宗中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叫叔叔阿姨的問題。同宗中,年齡大小無所謂,譜名高低才會確定你輩分的高低。如果父母讓你稱呼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為叔叔阿姨,那說明他們家幾代的晚婚晚育造成了與你們家隔了一輩人,而他其實與你父母同輩。

如果再將這種觀念擴大到整個中國姓氏,你會發現某些年齡相仿的非同姓氏的同齡人是本家族的第三十世裔孫,而自己是本家族第三十六世孫,在同等繁衍速度的前提下,在不考慮記錄缺佚的情況時,是否就能證明,自己的姓氏出現得要比他們家族更早一些。

譜名起字一般也比較講究,都在好字上起,比如「吉祥」的「祥」、「祚」為賜福的意思、「昌」興盛的意思、「厚」有推崇、深重,「正」不偏不倚的意思,「繼」繼續,繼承等。其實不同姓氏家族在起譜名的問題上可能會出現用同一個字,既然好字眾人皆知,所以起到同一個字上也無妨,因為姓不同,所以也不會出現混淆。比如,《史氏宗譜》世系圖中記載,第14世就是在「繼」字上起著,其它幾世分別會選擇像「登」、「具」、「有」、「士」、「尚」等好字。

其實每個姓氏家族都無時不刻地處在開枝散葉、輪迴遷徙之中。有些姓氏起於北方,卻在南方繼續繁衍,無論地域差異,宗譜會詳細地告訴你,你們同宗同族。

比如現代徽州人的先祖主要是由西晉至北宋三次中原衣冠望族的遷徙人口所構成的,魏晉的「永嘉之亂」、唐朝的「黃巢之亂」、北宋的「靖嘉南渡」都讓中原士族的姓氏充斥了徽州地區。在徽州鄉間我們能經常看到一副對聯「河南根基遠,家族世代新。」至少可以從姓氏上確定,徽州部分姓氏與北方中原姓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淵源,甚至是同宗同族的關係。

如果把一個姓氏家族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年代的推進和人口的遷徙會讓這顆樹層生出繁雜的枝葉,這叫支,所以在徽州經常能看到「某姓支祠」,其供奉的就是宗族分支先祖。它是一個小宗族的聚集地,只局限在一個家族的前後幾代人。而大宗族便是供奉同姓始祖,同姓共立一個宗祠。同樣,宗譜中也會存在總姓氏宗譜和支姓氏宗譜,如《俞氏宗譜》記錄的是俞姓從始祖至今所有同姓氏的分支遷徙、繁衍情況,而《龍峰俞氏續修宗譜》則可能只記載旌德龍峰俞氏宗派的繁衍分支情況。

如今,在平坑村仍然存在俞氏宗祠,雖然因為自然原因,祠堂內部已經破敗不堪,但是還能清晰地看到基本格局。排位台上供奉著俞氏祖先,上掛有「龍圖世家」的牌匾。

何是俞氏被稱為「龍圖世家」?從首集咸豐年間俞道行寫的《龍峰陽宅圖引》中便可以知道,俞氏始遷祖晃公為唐代進士龍圖侍郎,四川西部的節度使,在乾符末年(也就是唐僖公末年),因為黃巢起義躲避亂世,攜次子遷徙到了旌德龍峰村,從此往後代代繁衍,所以俞氏宗族被稱為「龍圖世家」。

平坑俞氏祠堂

首集「定立氏族詔諭」中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年敕旨,命高士廉通判校書郎及天下諸官,奉詔重修江南八十郡姓氏,以俞氏列於上姓。」那麼當時敕命重修的江南八十郡姓氏到底有哪些?這八十個郡姓氏在當時一定為宗族顯赫,摸清這八十郡姓氏也許就能從姓氏上還原當時江南的文化脈絡和歷史。

(在宋高宗年代,新安俞氏顯達,新安四著姓中有「舒謝俞呂」,這麼說來,「舒、謝、呂」的宗譜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或許能從中找出四個姓氏之間的交集。)

因為俞氏分支較多,宗譜按照字型大小分冊分給同姓家族。從末集中雍正年間俞正備寫的「領譜字型大小」中,主要有龍峰族譜及由龍峰遷到戈溪、金谷、旱田、檀石橋、施家塔的宗譜。龍峰俞氏宗譜有101本(每本宗譜都有一個字型大小),其中「龍」字型大小的宗譜恰是被平坑村的成清、成堅公領取了。戈溪宗譜有三本、金谷一本、旱田一本、檀石橋二本、施家塔一本,至少在雍正年間俞氏宗譜共有109本,即109個字型大小(其中領譜人中俞正鶴和俞正備均是雍正年間的《俞氏宗譜》的修譜人)。

平坑《俞氏宗譜》

宗譜左上側標記有「龍」字型大小

在咸豐年間修譜時,從俞道行寫的「領譜字型大小」中,又會看到俞氏宗譜字型大小的變動及俞氏家族的遷徙。這個時候同一字型大小的領譜人都已經是雍正年間領譜人的後裔子孫。比如,雍正年間,「號」字型大小的領譜人是俞應鶴,咸豐年間續修宗譜的領譜人就是俞應鶴的後裔領取;雍正年間「醎」字型大小的宗譜是俞正儀領,咸豐年間續修譜的領譜人即為俞正儀的後裔俞遒金領。也有同一字型大小的宗譜被不同家族同領的,比如「宿」字型大小譜雍正年間為怐公下昌領,咸豐年間就為正位公後裔領取。

咸豐年間的宗譜除了龍峰譜,還會有俞氏家族遷徙地的姓氏宗譜:龍峰遷金谷譜、龍峰遷戈溪譜、龍峰遷旱田譜、龍峰遷檀石橋譜、龍峰遷施家塔譜(金谷、戈溪、旱田、檀石橋、施家塔至少在雍正年間俞氏部分人已經遷居在此地了),龍峰金谷溪南譜、龍峰遷宜興譜。

咸豐年間龍峰宗譜仍是101本(「夜、羽、翔、制、國、發」字型大小沒人領)。戈溪三本(「坐」字型大小在雍正年間俞道生領走,但是咸豐年間竟然沒人領取),金谷一本、旱田一本、檀石橋二本、施家塔一本、金谷溪南有16本、宜興有一本。本有127字型大小,但是有7本沒人領取,所以只有120本。其中的領譜人龍峰的俞大炎、溪南的俞光華均為咸豐續修宗譜時的「倡率」。

不管是雍正年間的109本,還是咸豐年間的120本,俞氏宗譜以成冊分號的模式有條不紊地將宗譜分發給同宗同姓的本家族人,不得不說雍正、咸豐年間的俞氏宗譜編委會考慮之周到和細緻。

《俞氏宗譜》咸豐年間修訂版中顯示127本宗譜的127個字型大小均來自南北朝周興嗣的《千字文》,將其127個特別的字型大小串聯起來,就可以囊括整個宇宙萬物,將世界的形成過程、自然的運作規律、歷史的淵源起步、朝代的更迭、英雄豪傑歷史人物、民間百姓日常美談等都囊括在內。

龍峰譜中的字型大小為:天地元(古同「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妝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崐崗,劍號巨闕,珠稱夜光,菓珍李奈,菜重芥姜,海醎河淡,鱗溍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商湯。

遷戈溪宗譜字型大小為:坐朝問

遷金谷宗譜字型大小為:道,

遷旱田檀石橋施家塔的宗譜字型大小為:垂拱平章

龍峰金谷溪南宗譜字型大小為: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

遷宜興宗譜字型大小為:竹

(注釋:紅色字為宗譜字型大小與《千字文》所差之字)

一共127個字型大小,取《千字文》截止到132個字「鳴鳳在竹」,其中缺少五字,所以為127個字。

從這裡可以看出,族譜編委會在為一套宗譜取字型大小的時候也是有所根據的,並不是隨意起字。這樣不僅能體現一定的文化底蘊,更能方便人們記憶。

試想,古代團結家族人心的方式不止有祠堂,還有宗譜,以宗譜字型大小和譜名凝聚著一個宗族不散。一套宗譜以不同的字型大小編為一冊,同姓不同家族從中領走自己的字型大小,就如同舊時候的虎符,同姓族人手中的宗譜字型大小合併串聯起來便是一套完整的「虎符」。每個人的譜名也會按著祖先規定的順序一直延續下去,自己也可以知道先輩與後代的譜名,或許這是促使龐大家族有條不紊、尊卑有序的最初管理方式。

同姓並非同宗

宗譜中顯示了嚴格意義上的尋根

隨著時代的推移,俞氏從龍峰遷往了不同的地方,雍正年間記載說「嘉靖年間修譜時記載,我族人外遷到九個地方,現在我族人已經外遷到二百二十九個地方,地方太多難以一一普查記載,如果之後有外遷的族人來認親,一定要查他的真偽。」這說明咸豐年間的第四次修譜時,俞氏外遷之地應該多於二百二十九處,所以譜中的陽宅圖、陰宅圖並非記載了所有外遷的俞氏。而《俞氏宗譜》也並非記錄了所有的同宗人,因為有些遷徙久遠,如果後人不來報名,那麼宗譜中就不會記載這一支派;如果來報名,也需要詳細查找是否為同宗同族,再做輯錄決定。

所以在編寫宗譜時,編譜的人會勸告後代續修宗譜的人說「俞氏也遷到了很多地方,雖是本宗的人,但眾心渙散難以會同,很多地方沒人去管宗譜的事情了,遷徙就意味著會出亂子,所以後代續修的宗譜的人要謹慎點了。」

在《俞氏宗譜》的編寫過程中有一個硬性原則,即「如果是我們族人,雖貧窮距離也遠,我們也會將他納入宗譜;如果只是姓氏相同,而非我們同宗族的人,雖然離得近也不會將他錄入宗譜。」「同姓不一定就是同宗,而同宗必然是同姓。」確定是否為同宗,並不是以姓氏作為絕對的標準。先確定自己家族的始祖公,那麼始祖公之下繁衍的派系就便是一個宗族的人,即使這個派系在不同時代遷往到了世界各地,他們仍然是一個宗族。

《俞氏宗譜》中記載,旌德龍峰俞氏這一派後裔錯認先祖的事情,並在宗譜中點名呵斥。

雍正年間修譜人俞正備寫了《界山分譜明祖辨》,文中批判為了蠅頭小利而錯認宗派的界山派族人。其中明確了在始遷公晃公的十一世公四一公從龍峰遷到了宣城界山,四一公的14世孫在淳熙年間創建九間橋的事件還在前宗譜中備記錄了(從宗譜第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前重修九間橋記」)。後來戈溪一派為了蠅頭小利就改認先祖,從中讒言宣城界山派,後來宣城界山派竟然聽了讒言,解散前譜,自行攥修譜,認晃公之弟昌公為始祖(即認了永川宗譜譜頭)昌公後裔宋元公從永川說「我的弟弟宗成公遷到了龍峰,龍峰派為後。」居新安的昌公後代纂修統譜,將晃公「龍圖侍郎,西川節度使」的爵位加到了晃公弟弟昌公的頭上,完全違背事實,而本為晃公宗派的後代「宣城界山派」卻認晃公之地昌公為先祖,不認哥哥,認弟弟,真實可笑。希望界山派幡然醒悟,廢掉新譜,訂訛改正,告慰先祖於九泉。

宣城俞氏界山一派忘本,與主宗譜分開,另立了一個譜。但在咸豐續修宗譜的時候仍然在宗譜中存在界山派的名,不忍心削其名,為了對得起祖先,不愧於心。

此外,如某宗派、先祖無後人,但又不知道原因,譜內會記為「失傳」;如果有遷徙,譜內也會清晰地標記出「遷某處」。

如果某先祖娶一妻,記為「娶」;一妻之後娶記為「繼娶」、「次室」、「納」,他們之間有嫡庶關係,如「應備,娶鮑氏,繼娶周氏」。

如果原俞氏媳婦改嫁到其它地方,宗譜中一般都不寫她的生葬地,只留名;如果是為俞氏生下了兒子,去世後兒子將其葬回來,那麼會寫出她的所葬之地。比如「光梁公,生於嘉慶戊辰六月十八寅時,在道光庚戌六月去世,娶氏,子一殤,女一殤。」(我們猜測,娶氏是去世,還是改嫁)

很多先祖信息不全的,我們不能對其做出直接的斷定,無法確定是省略?是缺失?還是特殊標記。因為咸豐宗譜凡例中也明確指出,世系內生喪娶葬子女未詳註者,各派內有祖先懿行淑德未揄揚者,皆因為子孫不報之過,而非編集者之咎。擺明道理,信息不全不是編集者的失誤,是沒有得到響應的信息提供所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墓文字派 的精彩文章:

TAG:古墓文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