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抑鬱症那些事兒

關於抑鬱症那些事兒

「我是不是抑鬱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能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看似一句開玩笑或者帶有自我抱怨的話,但一定可以看得出「抑鬱」這兩個字已經蔓延到了我們大家的身邊,甚至有些人已經悄悄地患上了抑鬱症這個病,那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它又和我們正常的情緒反應有著什麼樣的區別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抑鬱症神秘的面紗吧!

在我們精神科,要診斷一個疾病,要從三個診斷標準上去綜合考慮:一是癥狀學標準,二是病程標準,三是病情嚴重程度的標準。那抑鬱症在這三方面都有什麼表現呢?不著急,以下我們會一一說起:

在精神科門診,經常會有這樣的一類患者,他們說:醫生啊,我已經睡不著覺很久了,基本上是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已經看過很多醫生了,也吃了不少的葯,一開始吃上藥就能睡得著,可是時間久了或者是停葯了就睡不著覺了,這讓我很困惑,我的心情也因此而煩透了。

作為一名精神心理科醫生,我會想,這僅僅是睡不著覺的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還需要去進一步做詳細的詢問病史,作為精神心理科醫生,我們不要輕易的就給患者下一個失眠或者是睡眠障礙的診斷,畢竟它僅僅只是一個癥狀而已,而且在臨床中有很多疾病都有可能會出現此種癥狀。

接著詢問下去,患者會說:我的情緒最近也不好,總是高興不起來,對以前感興趣的事情現在也不再感興趣了。就診者是老師,她說自己不想去學校,一想到去上班,面對那麼多的學生,她心情就瞬間不好了,已經快一兩個月了。就診者是學生,她就說自己最近不喜歡上學了,感覺上學也沒啥意思,一天除了考試就是考試,想想都愁,都已經持續快一個月了,怎麼都好不起來,成績都下滑很多了。就診者是會計,她說她每天除了算賬,還有那麼多的破事,一想到上班,我的心情就差到極點了,都已經請假休息半個多月了,還以為是太累了導致睡眠節律紊亂,可誰知請假休息了這麼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在家呆的久了癥狀越來越嚴重了。

看到沒?這就是抑鬱症的癥狀,患者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或缺乏,覺得幹什麼都沒有意思,精力下降,這樣的癥狀至少都持續兩周了,經休息不僅不能好轉,反而比之前更重,而這一切的變化會讓他們內心感到無比的痛苦,以至於一提到一點點生活事件都會讓她們痛哭流涕。因為前來就診的患者還是有部分自知力的,她們主動求醫還代表著她們渴望能夠找到病前的自己。

相反,如果患者的病情已經發展到具有強烈自殺觀念時,她們悲觀痛苦至極,以至於想到用了結生命來解除自己內心的那種痛苦感和強烈的壓抑感。可主動求醫的這些患者不一樣,她們至少還知道,雖然自己已經不再喜歡之前所做的事情了,但是她們還能夠想到---只要活一天,那就得要動起來,在這種動與不願意動的劇烈的內心矛盾衝突下患者會逐漸生出一個焦慮症的狀,焦慮感嚴重時患者就會搓手跺足來回跑堂子,久而久之焦慮會慢慢內化為軀體不適,這時候患者可能會出現全身上下的各個部位的各種不舒適。

最常見的就是一個消化道的癥狀和四肢不適的癥狀,患者會覺察到自己的食慾減退,進食量逐漸減少,體重也就隨之而下降了。表現在四肢時,患者會說:感覺到四肢腫脹不適,這種腫脹感會游移不定,並且與心情波動有關,大多數情況下是晨重暮輕,非常的符合我們抑鬱症患者每天的癥狀變化規律--晨重暮輕

當有了以上這些癥狀後,患者的心情也就會越來越差,睡眠節律的紊亂,睡眠需求量的減少或者是成天的嗜睡,當疾病延伸到這種程度時消極的觀念隨即出現。這個時候的患者已經不再是起初那麼主動想去找醫生解決她的睡眠問題了,取而代之的是感覺活著沒意思,外界的任何變化都再也引不起她的注意了,整天像個廢人一樣,什麼都幹不了,想到自己還要連累家人,這時候的她內心可能會偷偷地想到自殺,或者早已有了自殺的計劃,只是沒有機會實施而已!

作為一名精神科心理醫生,講到這裡,我的內心不驚寒戰了一下,或許我已經被她的情緒所影響到了,我一直都感受著她的感受,我痛苦著她的痛苦。可是,每一個談話結束,我的情緒就會馬上調整好,因為我知道我還需要接診下一個病人,而我的這種反應就是所謂的我們正常人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這種反應持續的時間短,而且也受我們自己的控制。講到這裡,我想我已經回答了文章開端時我所提出的問題---如何區分正常的情緒反應與抑鬱症的情緒低落。

近年來,隨著我們對抑鬱症的關注,據國內外大量的統計數據顯示抑鬱症的發病率用突飛猛進四字來形容真的是毫不誇張。它就像感冒一樣,在你我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患上了它,一旦患上了這種病,它就會在悄無聲息中侵蝕我們的健康,可我們又有意識無意識的迴避著它,從而錯過了它的最佳治療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只能導致疾病對我們身心無盡的損害,嚴重時甚至可以剝奪掉我們寶貴的生命。

可是換個角度,如果我們能夠選擇勇敢的面對它,積極主動的接受正規的生物-心理-社會等綜合式的治療,這個病是可以達到臨床治癒的。

在生物學方面,我們是通過藥物配合規律適量的運動治療。目前我們可供選擇抗抑鬱的藥物種類越來越多,副作用也越來越少,在具體用藥方面,我們精神心理科醫生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患者的具體癥狀來對症下藥。在用藥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足量,足療程,全程」的治療原則並且要告訴患者用藥過程中相關的注意事項。向患者講授有關於此種疾病的相關理論知識,要讓患者明白抑鬱症是精神科的一種慢性疾病,所謂的慢性病,即疾病的病程相對來說比較長,需要患者長期堅持服藥。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況,不能隨便停葯或者自行減葯,雖然可能在服用藥物期間會出現各種的不適,尤其是在服藥第一周,可能會出現胃腸道的各種不適,比如說口乾便秘、噁心等,告訴患者有些癥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消失或減輕,必要時我們可以對症處理。還要告訴患者,抗抑鬱藥物可能不像臨床其它類的藥物,見效快,這類藥物見效相對慢一些,一般兩周左右才能夠看到療效。以防患者因不能及時看到效果而自行停葯導致各種意外出現。

在心理學方面,我們要嚴格把握各種心理學治療技術的適應症。一般,我們心理治療會選擇在患者情緒好轉自知力完好的前提下。因為大部分患者在情緒極其低落、內心痛苦感壓抑感非常強烈的狀態下,是沒有自知力的,即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沒有任何的認識,沒有主動求醫的願望。在臨床上,我們嘗試著給這樣的患者做心理治療,效果一般都是很差的。所以,心理治療需要選擇時機,否則療效不好不說了,就怕不合適的溝通讓患者產出不必要的壓力,不利於疾病的癒合。

在社會功能的恢復方面,我們一般鼓勵患者先開始做簡單的事情,通過一點點完成簡單的事情讓患者逐步找回曾丟失的自信,重新建立起自信系統,為患者今後回歸社會做鋪墊。切記不要在患者非常無助無望、自卑、情緒極其低落的狀況下給予患者任何的壓力,否則我們可能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就是說在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過程中,我們要逐步的給予患者分配一些任務,不斷地鼓勵患者嘗試著邁出每一個第一步,讓患者自己體會邁出每一步的喜悅感與成就感,最終回歸社會。

講到這裡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讀到這裡,如果你能夠堅持讀到這裡,我相信大家對抑鬱症這個疾病都會有一個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而此時此刻,我寫此篇文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助人,自助,這是我的工作理念。

最後還是那句話,如果各位讀者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有任何的感想,可以通過微信或者公眾號給我留言,我願和您一同分享你的感想。

你的健康是我的快樂,我願和您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