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明的對決-貴霜帝國和漢帝國疏勒之戰(三)

文明的對決-貴霜帝國和漢帝國疏勒之戰(三)

(續上篇)

如果排除了民族主義的思維,再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待這場戰爭,其實漢軍的勝利並不意味著漢帝國的軍事實力就真的強於貴霜帝國。固然,班超個人的勇氣和謀略是這場戰爭漢軍取勝的關鍵因素,但絕對不是唯一因素,貴霜的失利和漢軍的取勝都有一些偶然原因。

首先,這場戰爭實際上是一場攻防戰,貴霜軍隊人數雖眾,但卻是涉險而攻者,而漢軍人數雖寡,但卻是居險而守者,疏勒城易守難攻。如果這是一場野戰,也許即便雙方兵力相當,漢軍能否取勝亦未可知。要知道,貴霜帝國的特點就是兼容並蓄,軍事戰略、戰術以及裝備也是如此,他們融合了游牧民族、波斯、希臘的軍事特長,甚至在他們的軍隊里還有源自南亞次大陸的象軍。漢軍取勝,地利至關重要。

公元2-3世紀的貴霜重騎兵

其次,貴霜軍隊勞師遠征,不僅遠離故國,而且還要翻越地勢險惡的蔥嶺雪山大阪,補給線漫長且困難重重。事實上,貴霜最後的失敗,恰恰就是補給出了問題。

再次,貴霜出兵倉促,對西域和漢軍缺乏足夠的了解。如果貴霜派出更多的重步兵,並重點攻擊城市薄弱的環節,勝算還是有的,況且,貴霜並不缺重裝步兵,不僅不缺,而且重步兵的儲備非常奢侈,不僅有馬其頓式的重步兵,還有斯太基式的重步兵,甚至還有印度式的重步兵。

再有一點,公元一世紀前後,貴霜的重點戰略進攻方向是南亞次大陸,也就是犍陀羅地區,舉國擁兵二十萬,其中大多數會用於南亞次大陸的攻城略地,分兵七萬進攻西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這七萬之眾很有可能來自其它國家,事實上,史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七萬人的貴霜軍隊很有可能是徵用的大宛的僱傭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既是僱傭軍,其戰力可想而知了。

如果非得用關公戰秦瓊的方法比較一下那個時代四大帝國的軍事力量的強弱,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比較:

從戰術角度比較,歷史上,以步兵為主的羅馬軍隊對以輕重騎兵並重的帕提亞軍隊多有敗績,鮮有勝績;漢帝國雖缺重裝步兵,但勝在遠程攻擊武器無以倫比,所以,我認為從戰術角度而言,帕提亞第一,貴霜帝國第二,漢帝國第三,羅馬第四。

但如果從戰略角度比較,對決雙方是體系對體系的較量,綜合國力的較量。所以,羅馬第一,漢帝國第二,貴霜第三,帕提亞第四。(箇中原因在此不再細述)

所以,簡單地用這場戰爭的勝負來評判漢帝國和貴霜帝國的軍事實力,是有失偏頗的。

希臘化的佛教造像

其實,這場戰爭的真正意義是讓雙方重新互相審視對方,認識並尊重對方,既而推動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交流。

迦膩色伽一世原本信奉拜火教,但當他將貴霜的統治中心移至犍陀羅地區後,他皈依了佛教,而且是佛教中的大乘派,由此,佛教造像藝術和建築藝術得以長足發展,並由西域傳入中國內地,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以及部分敦煌壁畫等佛教藝術就帶有典型的健陀羅風格,足見貴霜文明對中國的影響。

東漢時佛教東傳,最早來到中原傳教的僧人幾乎都是從貴霜來的,比如,鎮江甘露寺鐵塔地宮中出土的11顆佛舍利,就是東吳時代從康居國來的僧人康僧會感應出來的,而那時的康居國正是在貴霜的治下。另外,著名的竺摩騰、支讖、支謙等高僧都是從貴霜而來。中國內地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也誕生於鼎盛時期的貴霜,並通過西域傳入中原。

不同於其它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貴霜的立國之本更側重於商業,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歐亞通衢的位置,貴霜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發達的貿易網路,除了面向西部的小亞細亞和羅馬帝國外,向南可到達阿拉伯和恆河流域,向北可達花剌子模。貴霜作為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中西文化交流、貿易互通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遺址,巴米揚大佛是典型的健陀羅風格佛像,2001年毀於塔利班之手。

如果說漢武帝時,張騫為漢民族打開了西域的大門,絲綢之路因此而開啟,那麼,這場發生在公元9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個偉大的文明開始了頻繁的交流,絲綢之路由此走向鼎盛。

有文明就會有衝突,但真正偉大的文明,不會在衝突中消亡,更不會水火不容,而是會互相包容、互相融通,為自身的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如果僅僅是為了消滅其它文明和宗教而發生的衝突和戰爭,這不是真正的文明,而是文明的外衣包裹下的野蠻。伊斯蘭教傳入中亞和西域後,原來的佛國世界坦蕩無存,這就是野蠻的例證。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嵎夷書齋 的精彩文章:

宋代的「學生運動」

TAG:嵎夷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