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館藏「和刻」中醫古籍

中國館藏「和刻」中醫古籍

中國館藏「和刻」中醫古籍

中國館藏「和刻」中醫古籍

中醫古籍的外傳,推動了周邊國家傳統醫學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國外翻刻的特殊形式(或曰版式)的中醫古籍。「和刻」(日本刻本)中醫古籍即是其中一種。傳入日本的中醫古籍,不但將先進的中醫藥知識和經驗帶進日本,並且通過和刻這種形式在彼邦得到了良好的保存、翻刻和研究。尤其是在日本江戶時代,和刻中醫古籍的出版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促進了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這些和刻中醫古籍在清代及其以後又部分地返傳中國。返傳的和刻中醫古籍中包括部分中國失傳已久的珍貴醫籍,對中醫藥理論知識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館藏「和刻」中醫古籍

和刻中醫古籍指的是中國醫家編撰的、傳入日本並經過日本刻印出版的中醫類古籍。這類和刻本底本屬於傳入日本的中醫古籍,或以原書基本內容為主,保持原書基本結構框架,輔助性地增加假名(日語中的表音文字)訓點、眉批、旁註、序跋等內容。

中國醫學流傳到日本主要是通過兩國人員和書籍的交流進行的。公元562年,吳人知聰經由朝鮮將164卷中國典籍以及佛像、樂器等帶到日本、其中包括最早東傳的中醫藥文獻《明堂圖》。中日之間以書籍為媒介的醫學交流自此開始,直到江戶時代末期從未間斷過。在交通尚不發達的古代,遣唐使、入宋僧和往返於兩國間的商人,源源不斷地將承載著中醫藥知識的書籍傳入日本。而日本的醫學界視書籍為老師,經過上千年不斷地鑽研學習,逐漸理解吸收了中國醫學的主要精華,並融合本國的醫學經驗,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漢方醫學。

中醫古籍流播日本可粗分為早期(江戶時代以前)和江戶時代(1603~1867年)兩個階段。隋唐時期,日本積極移植引進中國文化,隨著向中國派遣「西海使」(隋代亦稱「遣隋使」,唐代亦稱「遣唐使」),中日兩國之間也開通了往返於海上的「書籍之路」。考查編成於885~897年間的日本國家藏書目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可以看出,中醫發展史上比較重要的早期著作在隋唐時期多已傳入日本。另外,宋版醫書傳入日本是從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年)末期開始的,第一本傳入的宋版醫書是《大觀本草》。自公元1192年鎌倉幕府之後,日本開始大量引進宋版中國醫書。江戶時期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富有魅力的中國絲綢、紡織品、藥品及書籍等卻源源不斷地通過長崎運往日本。據日本學者真柳誠統計,江戶時期,有傳入記錄的中國醫書除去版本等的差別外共計804種,涉及醫方、本草、傷寒、金匱、內經、針灸和痘疹等各個方面。從這些醫籍的傳入時間來看,江戶時代除受到「遷界令」影響的20年中傳入醫書數量驟減外,其他時期沒有明顯的起伏變化。通常的傳入記錄為每10年60~110次,江戶時代中期(1711~1730年)和後期(1731~1867年)的各20年間出現了兩次高峰。這一時期所傳入的醫書,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著作。特別是明代醫書傳入後被大量翻刻,對日本醫學發展的影響很大。隨著中醫古籍大量東傳日本,江戶時期醫籍的翻刻事業也逐漸興盛起來。

中國館藏「和刻」中醫古籍

江戶初期,西方和朝鮮的活字印刷技術先後傳入日本,促進日本的印刷刊刻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京都、大阪、江戶等地,至江戶時代後期,醫書的刊刻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和刻中醫古籍最初以日本古活字本為主,大約興盛50年後轉向採用整版印刷技術,並且逐漸開始重視版本的質量和校勘工作。據統計,江戶時期有傳入記錄的804種醫書中,314種曾經和刻出版過,出版次數達到679次。約半數左右的醫書出版於江戶前期,尤其集中在內容難解的「內經」以及技術高難的「針灸」方面。從江戶中期開始,日本傳統醫學逐漸走向本土化,日本醫家的著作出版增加,與此同時和刻版中國醫書需求量減少。後期受到「古方派」的影響,為了翻刻宋以前及清代關於《傷寒論》的著作,和刻版稍微有所增加,但未形成規模。

日本是中國周邊國家中輸入和翻刻中醫古籍最多的國家,加之日本歷代對醫書十分重視,妥善加以保存,因此往往藏有中國已經失傳的古醫籍。早在公元1092年,北宋政府就通過高麗使節迎回了一些當時中國失傳或罕見的中醫古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滅漢興洋」之風的影響下,許多漢方醫學館和刊物停辦,學術研究一蹶不振,學派氣勢業已衰落,中醫古籍也因此不再受到重視,大部分封藏在圖書館中,還有一部分流散於民間。清末以楊守敬、李盛鐸為代表的學者們積極赴日購歸中醫古籍。通過他們的努力,大批瀕臨失傳的古醫書回歸到中國。近幾年來,中日兩國學者日益關注海外現存的散逸古醫籍,從日本回歸了大批有價值的文獻,保證了中醫古籍的傳承與研究質量。

目前中國國內館藏和刻中醫古籍221種,考慮版本差異共有448版次。其中,有明確和刻年代記錄者共為184種、332版次,刊刻年代大部分限於日本江戶時期。這些和刻中醫古籍涉及醫經、基礎論、傷寒金匱、診法、針灸推拿、本草、方書、臨床各科、醫案醫話、醫史和養生等十幾個方面,其中「臨床各科」類佔總體的32.4%,「方書」類佔17.6%,「傷寒金匱」類佔12.5%。

考查中國館藏和刻中醫古籍的刊刻年代,呈現出江戶前期刊本數量最多,後期出現小高峰,而中期最少的特點。這一結果與真柳教授所調查的江戶時期中國醫書翻刻狀況相一致。另外,筆者還發現,返傳中國的和刻中醫古籍雖然數量有限,但種類非常豐富。返傳和刻中醫書的種類佔總體和刻醫書種類的60%左右。其中返傳比率較高的「內經類」「傷寒金匱類」和「針灸類」達到70%以上,「本草類」和「痘疹類」相對較少。由此可見,在回歸和刻中醫古籍時,收集者基本上做到了全面地進行收羅,避免了同一種書籍的重複,盡量返傳更多種類的和刻中醫古籍。對比江戶時期和刻次數與返傳次數前10名的和刻中醫古籍,結果有7種相一致,分別是《傷寒論》《難經本義》《金匱要略方論》《醫方大成倫》《十四經發揮》《萬病回春》《素問玄機原病式》,可見中日兩國醫家都對這些經典著作較為重視。另外,日本醫學家將中國熊宗立的《醫方大成》摘去其中的論說,編成《醫方大成論》在日本廣泛刊行,並返傳中國很多版次。可是這些版次很少被中國再次刊行,此書在中國始終流傳很少,由此說明中日兩國醫家的著眼點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返傳中國大陸的和刻中醫古籍主要收藏於全國23個藏書機構,分布在7個主要城市和地區。其中北京地區最多,共計380部;其次是上海地區,共計154部。另外,中國東北地區、江浙一帶以及天津所藏也較豐富。藏和刻中醫古籍超過10種以上的地區還有四川省。

返傳的和刻中醫古籍不但種類齊全,而且其中不乏珍本秘籍。如隨遣唐使東傳日本的《(真本)千金方》保存了未經宋代改動的原貌,版本價值極高,目前已經回歸中國,保存在中國中醫研究院等5個藏書機構中。另外,考查《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僅存和刻版本的醫書有17種之多,這些醫書全部是依靠和刻版本在中國傳承下來的。除此之外,中國以返傳的和刻醫書為底本,出版了如《康治本傷寒論》《黃帝蝦蟆經》《儒醫精要》等版本質量較高的醫書。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民國圖書成「善本」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