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不拘泥於「物」,黑科技讓博物館更貼近大眾

不拘泥於「物」,黑科技讓博物館更貼近大眾

博物館無疑承載著過去,

但其更重要的使命卻是面對未來。

1759年大英博物館落成並宣布對公眾開放,成為第一座向民眾開放的博物館。自此,博物館及其藏品,從皇室貴族的私人財產進入公眾生活,已經超過兩百年。

在最近三十年中,現代博物館更是加速發展,公眾不但能觀賞精心布置的藏品陳列與精品展覽、聆聽專業人士的講解,還可以參觀一些原本不易看到的文物收藏,甚至修復環節。

現代博物館的發展,實則與人的全面發展密不可分。伴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品質的提升,大眾需求逐漸從基礎物質轉到精神層面,人們對文化藝術的求知慾大幅增加。

不論在英法——博物館傳統的建立國,還是美國——現代博物館體系的完善地,或是在中國等博物館的「後起之地」。

今天的人們不管是在平常的周末時分,還是在外出旅行途中,都願意去博物館欣賞展覽、聽取講座,哪怕僅僅是去博物館享受歷史文化氣息與藝術氛圍。

大眾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與博物館的期盼不謀而合,也對博物館提出了新的要求。

長期以來,博物館主要面向的是文化藝術水平較高的參觀者,一張簡單的展簽,大多數時候就能調動起他們對於展品的相關知識儲備。

但隨著博物館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參觀者基數大幅提升,人群類型也不斷豐富,要求博物館設計出更貼近大眾的展覽形式。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與「黑科技」聯手。例如去年首都博物館的殷墟婦好墓特展。

這一展覽吸引了大批民眾,不過,讓觀眾大排長龍的並非「司母辛銅方鼎」、「婦好銅鴞尊」、「婦好銅鉞」等難得一見的代表性文物,而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營造而成的「婦好墓考古現場」。

在11台VR眼鏡的幫助下,每天有近千位觀眾可以「穿越」到安陽殷墟婦好墓的挖掘現場,一眼看盡上下六層、深達7.5米的婦好墓穴。

首博率先採用虛擬現實技術延展陳列內容,不少體驗者都表示,這種觀展方式十分新鮮,除了觀看展品本身,還能了解它的發掘背景,這是以前從未關注到。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參觀者對商代王室墓葬規模產生了基本的印象,並「進入到」普通人不可能親臨的考古現場,這些知識點和體驗感都是傳統展覽所不能實現的。

殷墟婦好墓特展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技術對博物館展示能力的延展。一些原本不易在博物館內展出的內容,經過「黑科技」的轉化,跨越時間和空間,呈現出更豐富的場景縱深。

除此之外,「黑科技」也在努力幫助大眾獲得更加自由的觀看角度,從而加深對文物的理解。

「虛擬現實是博物館的下一個前沿。雖然沒有什麼可以取代訪問博物館的經驗,但是通過查看了解一個對象,它增加了一個全新的元素,這種經驗,開放了一種以前只保留給專門策展人的私密研究。」

全球最負盛名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數字和出版部主管克里斯·邁克爾斯對此表示。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像研究者一樣360°翻轉查看文物全貌,或者放大仔細觀察某個細節,而不僅僅只是隔著展櫃,有距離地靜止觀看。

除了在文物本身上下功夫,還原古代建築、生活場景,一直是博物館幫助觀眾理解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這些模擬場景是專家學者數年研究的成果。在科技不足夠發達的時代,它們只能作為展覽中的輔助角色,被簡易沙盤模型再現,或者用數字動畫稍作演繹。

有了「黑科技」,模擬場景也能翻身成為博物館展覽中的主角。

前不久,故宮「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中,觀眾們可以「穿越」到由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的清代養心殿,步入因過於狹小而無法開放的三希堂書房。

在AI、VR、語音圖像識別等多種技術的幫助下,不僅清代帝王的生活場景得到了全方位再現,還讓使觀眾身處其中:賞玩皇家收藏,感受古代燕飲時必備的投壺運動,與朝中重臣互動對話,甚至親自批奏摺。

觀眾體驗後認為,這種親身經歷非常好玩,讓他們快速了解了清代皇家生活,過了把「皇上癮」。

的確,博物館溝通著歷史和過去,當下還成為了我們文化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我們願意看到博物館與「黑科技」的融合創新,我們期待它們聯手讓藏品「活起來」,讓文物不僅屬於過去,更屬於現在,屬於今天。

▌藝庫APP

藝庫,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資訊和優質的藝術教育。由專業藝術機構大韻堂打造,助力活躍在藝庫平台的藝術家實現藝術夢想,幫助藝術愛好者在線學習,推動當代藝術發展。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順利的完成他們的藝術夢。

下載藝庫APP,立即報名聽課,先人一步,掌握更全面的藝術知識,提高更優質的藝術素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庫 的精彩文章:

山水畫為何不叫風景畫

TAG:藝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