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受青少年及兒童喜愛的貝林動物展,除了標本,還帶來了什麼?

深受青少年及兒童喜愛的貝林動物展,除了標本,還帶來了什麼?

在國內,提起肯尼斯·尤金·貝林(Kenneth·E·Behring),或許鮮有人知道,但是提到國內各大自然博物館、科技館中的「貝林野生動物」展覽,卻廣為人知,尤其深受青少年及兒童的喜愛。

自十年前,第一批非洲動物標本捐贈給大連自然博物館起,至今國內已有近20家省市級博物館陸續獲贈標本,並推出了以貝林先生命名的「貝林野生動物」展覽(簡稱「貝林展」),深受國內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及兒童朋友們的喜歡。毫無疑問,由貝林先生捐贈的動物標本構成的「貝林展」,對我國社會文化發展以及自然科普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貝林標本為國內自然科學展帶來的影響

提升我國動物標本製作水平

對於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技館,無論是館藏還是展陳,動物標本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國的動物標本剝製技術起步較晚,源於解放初期,後來一度在自然博物館和大專院校都有技術人員,但早期的剝製技術要求較低,方法較為原始、簡單、粗糙。例如對於動物內膜的處理,早期國內的自然博物館所採用的剝製技術多為草編內膜和砒霜軟化表皮和包被的辦法。

而放眼國際,自50年代起,西方許多國家的動物標本剝製技術早已升級為由玻璃鋼(目前多為聚本泡沫)製成的內膜及無毒無味的浸泡方法,運用此種方法製作出來的標本乾淨、安全、整潔,不需要每年特殊熏蒸且無危害。除了製作工藝之外,對動物神情、姿態的把握,也是國內標本製作難以企及的。貝林先生捐贈的動物標本質量堪稱國際一流標準,這無疑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動物標本整體質量與製作工藝水平。

促進我國自然科學展示設計水平

我國早期的動物展覽基本以分類學為主,展示方法傳統、刻板。然而貝林先生向國內自然博物館、科技館捐贈動物標本不僅品質優良,且造型流暢,生動逼真,栩栩如生。如此高品質的動物標本,為國內自然類展覽帶來了一些新的展覽思維,對展覽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方向。諸如野生動物生態場景設計;主題強調「動物精神」;以及注重兒童與動物的交流等等。

推進國內青少年自然科普教育

近十年來,貝林先生向我國各大博物館捐贈動物標本,不僅對我國自然陳列的豐富與多樣性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同時,也使得相關的博物館更好的發揮了其教育功能,對自然科學解讀起到了重要作用:激發國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及學習熱情,培養他們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創新精神,鍛煉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總之,貝林捐贈標本及「貝林展」對推進我國自然科普事業的普及與發展,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不斷豐富與完善的貝林動物展陳設計

毫不誇張的說,貝林先生對中國博物館動物標本的捐贈不僅從整體上提升了國內動物標本質量,與此同時,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的推進了中國自然類展覽的從保守式、傳統化向開放式展覽思維與方法的轉變。

打破傳統分類學展示,注重大場景設計

動物標本的姿態、神情與展示效果密切相關。我國早期的自然科學展多以採用分類學的方式,主要向觀眾解讀兩個問題——「是什麼?」、「屬於哪一類?」,因此很少在姿態和更深層次主題內容的效果展示。展覽展示方法也較為傳統保守,多為分類式展示方法,當然這與當時的國內技術要求和展示要求較低有著必然的關係。

而貝林先生捐贈標本的到來,同時也帶來了國際先進的展示方法以及貝林先生本人對動物展覽的要求與期許,我們稱之為「貝林理念」。概括而言,「追求大自然原始生態,復原動物所處的生態場景」是「貝林理念」的一貫主張。不僅如此,基於中國博物館室內空間普遍較大的現狀,貝林先生提出了「越大越好」的自然場景復原概念,這一點在以後的博物館展覽設計中得到了較大實踐與發展。當然在場景中也基本實現了環境與動物姿態的結合。

儘可能展示「動物故事」

當國內自然科普展仍在採用傳統展陳方式之時,國際上很多博物館動物展示已經在追求「動物講故事」的方法與技術。對此,國內「貝林展」中也進行了探索與嘗試。大部分「貝林展」都展示了非洲稀樹草原的「動物大遷徙」的主題,這一點在山東省博物館「貝林野生動物大遷徙」展中達到了高潮。在此類展覽中,許多在動物遷徙大軍中的故事得以充分的表達。

山東省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覽

上海科技館「動物世界」展覽

重視兒童與動物互動

兒童,一直是「貝林展」重要目標群體之一,因此,注重兒童與動物,兒童與貝林先生的互動是每一個「貝林展」所不能忽視的。在空間規划上,一般都設有獨立的展區供孩子們與動物玩耍互動。互動方式多樣化,除了藉助多媒體科技手段讓孩子們能夠身臨其境傾聽「貝林先生講動物故事」外,還包括富有創意的解讀性動物展品等,由此讓孩子與「動物」近距離接觸互動、玩耍中認識它們、了解它們、熱愛它們。

提倡「動物精神」

提倡「動物精神」,諸如「領導力(Leadership)」、「家庭」等的展示思維。在展陳敘述內容上,「貝林展」始終強調一點,那就是彰顯「動物精神」。如「動物家庭」、「親情」、「領導力」等,尤其是領導力精神,一直是貝林先生所重視和提倡了。一個社會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強有力的領導力,而對於領導力培養,最好的老師就是來自大自然的這些動物朋友。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大象了。生物學家發現,象群中的領導者(主要為成年母象)通過豐富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領導者,並帶領象群尋找水源、食物,抵禦捕食者攻擊等等。對於這一點,我們在一些貝林展中有所展現,但遺憾的是,所傳達給觀眾的「領導力」信息,卻不太理想。

拒絕庫房收藏,盡量通過展覽發揮標本最大功效

標本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對此,「貝林理念」認為,真正的動物標本只有作為博物館展品展示在場館中,與觀眾面對面交流,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而非僅僅擺放在庫房中供少數人研究。對於這一點,國內「貝林展」普遍嚴格遵循,做到了將標本儘可能的展示給觀眾。

基於以上五項「貝林理念」,我們在許多自然博物館或科技館的展陳設計中基本上給予了體現:例如在上海科技館的《動物世界》主題展中,打造了「鬣狗場景」、「金合歡樹」的生態場景;在山東省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主題展覽的動物遷徙的各大場景;天津自然博物館《環球動物之旅——肯尼斯·貝林捐贈世界野生動物展》……

上海科技館「動物世界」展中的「鬣狗場景」

貝林動物展陳瓶頸及突破思維

貝林展普遍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國內現有的貝林動物展中,概況而言,在展示設計維度上,無論是橫向——展示設計形式,還是縱向——主題內容深度上,都有待完善與提升。

展示形式的單一

目前,國內各獲贈博物館的「貝林展」中,為了尊重貝林先生的設計要求及展示思維,大多以大型場景製作為主。儘管大場景能給觀眾帶來極具震撼力的視覺衝擊力與體驗感,但通過觀眾實際觀展後的評估感想來看,大場景展示方式同時也暴露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將精緻標本淹沒在場景里,觀眾根本無法近距離觀看和了解。而且由於一些展廳高度的限制,整體展示效果帶給觀眾一種壓抑感。而且這些展示設計概念基本為靜態思維,即重視動物標本本身,沒有或者極少強調環境和共生動物或生存關係,甚至姿態展示的追求。

內容解讀有待提升

無論是大場景展示,還是櫥櫃展示,大多數「貝林展」往往只向觀眾解讀了「這是什麼?」、「怎麼樣?」的簡單問題,卻鮮有進一步解讀「為什麼?」的問題。基本上難以從深層次,展現這些動物,不能深刻挖掘展示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交流及影響,以及動物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交流和影響;很難提煉出清晰的脈絡線索,起到發人沉思、啟迪性的展示效果。要知道,今天的博物館承載的教育職能,主要構建觀眾(無論是兒童或是成年人)「與物之間的聯繫」:不是教授事實,而是播下興趣的種子,激起靈感的火花。

展品與主題的不對稱

放眼國內各大博物館「貝林展」主題名稱設定基本雷同,大多以「世界動物」為主題,如《世界動物展》、《動物世界》、《世界野生動物展》等等。但這種方式最近受到了自然科學界的一些質疑。因為貝林捐贈的動物標本種類較單一,大多為野生哺乳動物標本,這些動物僅為地球動物總和的萬分之幾而已,遠遠不能支撐和代表「動物」這一辭彙,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此外,作為現生動物標本,也很難系統的展現人類社會與動物的演化關係。

正在嘗試的突破性思維

針對以上「貝林展」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及不足,許多博物館或展覽規劃、設計公司,都在嘗試創新的展示設計思維及方法。

在此,筆者所提出的突破性思維,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動物。對於「貝林展」策展人而言,不能單純將動物視作動物,而是將它們視作與人類一樣,能夠交流,可以聆聽,講故事,甚至可以與人類PK,指出人的不足……這些在當今的科技世界中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對此,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創新與突破:

加強人與動物之間的交流

任何展覽的服務對象都是人,自然科普展同樣如此。因此策展人需著重強調展品(標本)與人(觀眾)之間的交流與共鳴,這就要求策展人在展覽規劃或設計主題及方法時,就要充分利用交互方法,加強展品與觀眾的交互。

注重信息傳遞方式的轉化「Push&Pull」。傳統的櫥窗式以及場景展示模式更多地是將信息單方面的「推送」(Push)給觀眾,讓觀眾被動地接收信息,這種方式的不足在於觀眾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的調動。而強調展示的交互性,就要求策展人或設計師要從觀眾的視角出發,通過展品設計及其所營造的空間環境、文化氛圍表現出內容主體對象活動的視覺語境,突出表現特定的場景中觀眾與展品的「對話和交流」,提升展示手段的感染力。使觀眾能夠較快的進入到展示氛圍與場景當中,調動觀眾參與及獲知的慾望,探索主題的好奇心,從而從中有選擇的「獲取」(Pull)其感興趣的信息或內容。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傳遞了展覽信息,同時也讓觀眾觀展成為充滿樂趣的探索之旅。

對此,筆者在為保險博物館策劃設計時,便運用了「Push&Pull」這一思維方法。即充分考量觀眾對於「保險」的「好奇」心態,將「山頂洞人躲藏在山洞中躲避老虎」的場景引入到展廳中,用老虎作為「險」的表現形式,山洞作為「保」的表現形式,如此形象而有趣地將「保險」進行了詮釋。

展示「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

在主題內容的規劃定位基礎上,結合博物館實際展品(動物標本)的情況,通過相應的前期觀眾調查評估,確立展覽主題。避免以往一些展覽中「大而全」(例如此前的「貝林展」中用「世界動物」作為主題)的主題設定,確保現有展品(標本)能夠足以支撐主題內容。策展人可以嘗試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進行主題選擇。例如,在主題定義中凸顯「動物精神」,如之前所提到的「領導力」、「協作」、「家族親情」、「生存智慧」等。其次,主題定位需充分考量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結合社會話題,來講述「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

目前國內幾個試圖突破的貝林動物展覽展示思維:浙江自然博物館——《遠方的呼喚》;湖北長江文明博物館——《大河生命》;成都博物館——《人與自然》;廣東省博物館——《地球三極》;山東大學青島分院貝林廳——《生存》;自然中心的巡展——《臨界點》等,有些博物館較之前的展示雖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絕大部分仍是主題標新立異,但展示內容及展陳方法仍是「換湯不換藥」,沿用的常規展示設計方法。

主題著眼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

自然科普展覽的一個永恆不變的核心主題在於:關注生態、倡導環保。因此無論是何種主題,最終落腳點都將定格於倡導「生態環保」問題上來。對此,近幾年,國內自然科普展覽基本都普遍重視這方面的內容。然而,遺憾的是太多的展館仍是採用說教式方法,不僅枯燥乏味,缺乏震撼力,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更別談啟示意義了。

全新的設計理念與方法

充分認識並考量展覽「能量」

所謂「能量」,大家並不陌生,字面理解為物質運動的量化轉換。世界萬物皆有能量,無論是自然生態系統,還是人類社會系統,都存在「能量」。而展覽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形態,同樣具有重要的能量,我們稱之為「展覽的能量」而這種「展覽的能量」具備改變觀眾思維和生活的能力。

作為展覽策展人,我們所做的就是設法挖掘展覽所蘊含的能量,以及一個展品所擁有的能量,並運用恰當的展示設計方法,將展覽的能量有效傳達給觀眾,讓觀眾從中獲取這種能量。這一點,是目前我國展覽中所欠缺的。

此前,筆者在為中原地區某大型博物館規劃「貝林展」時,便運用了「能量轉換」這一理念,通過動物本身能量的充分分析,解讀性的展示了動物與動物之間的能量轉換關係,並儘可能地將大量的信息及範例(能量)傳達給觀眾,並儘可能讓觀眾得到啟發,最終得到來自動物展的能量。

分析並創建展示Pattern(模式)

當前美國科學懷疑論者邁克爾·舍默提出「人類是模式化思維的動物」。「人類是尋找模式的動物,我們善於發現模式,無論他們是否存在」,即通過進化的力量,我們用模式化思維來解釋我們的世界。

所謂設計Pattern(模式),最初多用於IT行業,是一套被反覆使用、多數人知曉的、經過分類編目的、代碼設計經驗的總結。由此,引申至展覽設計上,尤其是自然類展覽上,即創建一個綜合展示主題、功能展品、空間分析和社會需求(最重要)以及規劃設計師與目標群互動的分析方法。這需要策展人從展覽創意啟動之初,便在大腦中能夠構建一種模式概念,並通過主題內容、展覽線索、展品、空間、觀眾需求等的分析與確立,逐步將Pattern(模式)完善搭建起來,最終運用到展覽設計上。

充分運用「級聯效應」法

關於「級聯效應」(Cascade effect)大家同樣也不陌生,如同「蝴蝶效應」一樣,是由一個動作影響系統而導致一系列意外事件發生的效應。這一點,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尤其顯著。因此,在自然科普展覽中我們應該學會充分運用這一方法。通過運用這一方法,策展人能夠將主題和展品有機地連接起來,將展覽所追求的「物」的教育職能,用「效應」的結果展示出來,幫助觀眾建立起「級聯」的思維,並使他們獲得展覽整體效果體驗。

例如,當我們以「岩石」為主題進行策劃設計,便可以通過「級聯」方法,將主題延伸開來,拓展至土壤、農業、建築,甚至美容等多個領域。這些都與「岩石」有著直接與間接的關係。這一方法,在「生態系統」、「環境保護」等主題的展覽設計中尤其適用。它能夠幫助觀眾充分理解「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等概念。在筆者主持的許多展覽設計中,便大量運用了這一思維和方法,將許多不起眼的展品或藏品得到很好的應用,使我們常常面對的「博物館藏品匱乏」和「故事不明確」的此類問題得以解決。

以觀眾為基準的「好奇探索」法

好奇心作為人類天性,是人類行為動機中最有力的一種。尤其兒童更是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博物館的一項重要使命在於為觀眾(無論是兒童或是成人),提供學習的服務。而這種學習的服務旨在培養觀眾與物之間的聯繫:不是教授事實,而是播下好奇興趣的種子,激起靈感的火花,引起對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因此,對於自然類展覽的規劃設計,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好奇探索」的方法。

為紡織博物館「好奇纖維」展設計的海壽星

筆者所在的自然中心便對此專門設計了「好奇探索工具箱」,並在許多類似展覽中運用了這種方法。例如,在為紡織博物館展覽策劃時,關於石油的產生,考慮到若是從科學知識方面來闡述,枯燥乏味不說,也讓觀眾感覺到晦澀難懂。因此,設計團隊從觀眾好奇心角度出發,設計了一隻巨型海怪——「海獸星」,藉助這隻存活了幾億年的海獸星的眼睛,來向觀眾展示石油形成這一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這對觀眾而言,會非常有意思。要知道,對於觀眾而言,只有產生興趣,他們才會選擇去主動觀看、了解和學習。

編者按

在對青少年和兒童的吸引力方面,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相對於綜合歷史類博物館有著一定的優勢。當然,這種優勢也不是天然就存在的,是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客觀來說,自然科技類博物館或展覽的互動性要強於綜合歷史類博物館,其內容更加地貼近於生活,因此更有利於吸引青少年及兒童的關注。從主觀方面來說,自然科技類博物館或展覽的吸引力也源於展覽內容的良好策劃。當然,隨著展示內容及展覽方式的不斷變化,自然科技類博物館也應當與時俱進,進而策划出符合時代發展及觀眾需求的展覽。

作者:關鍵

原標題:不斷演進發展中的貝林動物展——國內自然科學博物館貝林廳展陳設計探索與創新

文章來源:自然中心

圖片來源:部分來源於網路

編輯:大萌萌#Double 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博網 的精彩文章:

TAG:弘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