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財富是如何產生的

財富是如何產生的

人人都渴望擁有財富。然而,這個世界上總是有窮人和富人,總是有窮國和富國。為什麼會如此呢?這一問題看似簡單,然而不同的人總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人們甚至對財富究竟如何產生仍然是迷惑的。我想,如果要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有必要先弄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財富產生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財富

實際上,許多人對財富的性質並不完全清楚,他們往往簡單地認為「財富即金錢」,認為獲得的金錢越多,就意味著這個人越富有,國家亦如此。他們忘記了,真正的財富到底是什麼?

顯而易見,一個國家肯定是很難通過開動印鈔機增加國家和人們的財富的。同樣的道理,就算這個星球的黃金增長了一百倍,這個星球的財富也不會相應增加多少。問題就在於,財富的本質並不是金錢。金錢既不能直接拿來吃,也不能直接拿來穿,更不能直接用來滿足人們豐富多元的其他需求。走在無人的沙漠里,在你由於饑渴瀕臨死亡時,你會發現就算手裡拿著價值連城的鑽石,它此時也就是一顆石頭而已,價值比不上能讓你活下去的一壺水。因此,更確切地說,財富應該是指一切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的總和,不論這個物品是來自於自然界的饋贈,還是人類勞動的產物。財富並不一定隨著金錢的增加就一定增加,所謂的金錢只是作為財富的勞動產品價值的一種衡量載體,僅僅作為一種交易媒介,而並非財富本身。我們之所以習慣把金錢當作財富,是因為我們深信金錢可以幫助我們換取我們所需要的物品,僅此而已。

正因為如此,一個國家並不能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增加每個人的財富,也不能就此打造一個強大的國家。只有當這個國家裡的人們能不斷生產出各種各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豐富和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時,人們才能富有,國家才能強盛。

貧窮不需要理由

曾經幾時,貪婪的統治階級對底層民眾實施著殘酷的壓迫,他們通過強取豪奪和苛捐雜稅收刮民脂民膏,強國也常常通過發動戰爭來掠奪弱國的財富。因此,底層民眾往往窮困潦倒、苦不堪言。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種通過強權和武力的方式逐漸被拋棄。但是,今天仍有不少人想當然的以為窮人是被富人通過資本剝奪了財富,窮國是被富國通過貿易剝奪了財富。

這種觀點是不合時宜的。其實,貧窮是不需要解釋的,也不需要理由的。在自然狀態下,人類本身就是貧窮的,貧窮只不過是人類生存狀態的原色。大自然是非常吝嗇的,能直接拿來為人們所用的東西少之又少,我們也從來不是生活在無憂無慮的伊甸園中。就如所有的動物都是貧窮的一樣,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貧窮的,都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知道,貧窮再正常不過,財富才是人類創造的奇蹟。

今天,許多人抱怨全球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擴大,富人們正在變得越來越富有。但是,相對而言窮人才是財富創造的最大受益者。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窮人擁有了暖氣、汽車、天花疫苗、室內給排水系統、廉價旅行、兒童死亡率下降、充足的營養、更高的身材、壽命的延長、子女上學、有機會上大學並得到尊重,那些非洲貧窮落後的國家也通過融入全球貿易改善了民生,獲得了發展。窮人和富人的貧富差距雖然在擴大,但是窮人在與自己的過去相比,財富並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的。

財富基於勤勞

就整體社會而言,真正的社會財富往往歸根結底是靠勞動創造出來的。不進行勞動創造,哪會有源源不斷的物品。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闡述了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才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雖然此觀點並不完全正確,但卻間接論證了勞動是可以創造價值的。馬克思把勞動分為價值創造與抽象勞動,也有解釋說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這些都應該屬於能創造價值的勞動。既然勞動能創造價值,那麼勤勞自然就能創造財富。

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的捕獵能力遠遠不及野獸,各種生活的基本需求往往都是通過辛勤的勞動才有可能得到滿足。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勤勞之人更有可能先於懶惰之人獲得所需的物質財富。當然,勤勞並不必然帶來財富,不當的勞動甚至還有可能毀滅財富。但是,物質財富的生產總是離不開勞動。

除了勤勞之外,具備節儉、誠信等美德和有智慧的人往往也更容易得到財富的眷顧。早期財富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而不是勤勞。誠然,沒有節儉以前必須先有勤勞,節儉所需的東西都是由勤勞得來。但只有勤勞,而沒有節儉,有所得而無所留,財富則不能增加。智慧往往能改進我們的勞動方式和勞動產品,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進行創新,從而增加我們的物質財富。誠信則能取信於人,擴大自己的交易範圍和選擇面,從而在商品交換的競爭中贏得優勢。

交換創造財富

自願交換是經濟學的第一定律,是整個經濟的基石。商業的本質就是自願交換,無交換便無商業。美國經濟學家曼昆提出,「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獲益」。張五常也這麼表達,「自願的交換含意著每個參與者皆獲利」。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更是如此。

交換為什麼會創造財富?因為財富除了是物質以外,還包含了人的主觀價值判斷。不同的人對同一個物品的價值判斷是不同的,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類物品的價值判斷也是不同的。例如,一個人在飢餓時掏10元錢買一碗面是划算的,但是吃飽後第二碗面對他來說就失去了原來的價值。又如,屠夫手裡有把小提琴,音樂家手裡有把屠刀,二人對小提琴和屠刀的價值判斷均不同,屠夫和音樂家相遇了,並進行了交換,這樣屠夫拿到了屠刀,音樂家拿到了小提琴。正是基於對物品的價值判斷的不同,才會產生讓雙方均受益的交易行為。要實現每個物品的價值最大化,往往就要遵循價高者得之的市場原則,以金錢作為財富的衡量載體,就表現出這時的財富達到了最大值。自願交換是正和博弈,由此交換越多,總財富就越多,直至達到帕累托最優,所有物品都在最有意願擁有它的人手上。

結語

回到開篇,為什麼會有窮人和富人?為什麼會有窮國和富國?一個人之所以貧窮,只是因為他還沒有找到致富的途徑,並不是有人損害了他,即使讓富人變窮,也改變不了窮人的面貌;一個國家之所以落後,只是因為這個國家還沒有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並不是富國損害了它,即使讓富國變窮,也不有利於窮國積累財富。

當然,今天個人財富雖然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但是政府通過超發貨幣稀釋和轉移人們的財富變得越來越普遍,為了發展經濟政府開始走上了凱恩斯主義的歧途。這讓人們通過勤勞節儉致富變得越來越困難,財富積累的速度永遠趕不上通脹的速度。這不僅嚴重打擊了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對倫理道德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傷害,而且導致了產能過剩、不當投資、債務膨脹、過度投機和泡沫經濟,最終會釀成經濟危機。政府相信,只要妥善運用憑空創造出來的貨幣就可以創造財富奇蹟。然而,由此造成貨幣的貶值最先衝擊的是窮人和廣大工薪階層,尤其傷害儲蓄者、退休人員和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富人和精英們總是可以趕在貶值之前,借入大量的錢,從而在貨幣貶值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債務縮水。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創造財富,我們有必要屏棄凱恩斯主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朝夕社 的精彩文章:

TAG:朝夕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