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嘉慶手書《大捷詩》,背後揭和珅跌倒鐵幕

嘉慶手書《大捷詩》,背後揭和珅跌倒鐵幕

嘉慶手書《大捷詩》,背後揭和珅跌倒鐵幕


嘉慶皇帝 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

中國嘉德2017年秋季拍賣會

大觀——四海崇譽慶典之夜·古代書畫

《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是嘉慶帝正值親政時期的一幅十分難得的作品,屬御筆上乘之作。詩卷作于于嘉慶五年庚申孟夏月上澣,縱28cm,橫190cm,緙絲包首,並經《石渠寶笈三編》著錄,白玉別子上鐫「嘉慶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銘。

嘉慶帝長於楷書,得力於皇室嚴格的文化教育傳統。縱觀此幅,書法之用筆結體,都與乾隆帝非常類似,雖不如乾隆皇帝的瀟洒奔放,但用筆沉穩深厚嚴謹,結字方正平穩,一絲不苟,氣息森嚴,字體平穩紮實,盡得唐人楷體之精髓,透出深厚的臨池功力。此外,詩詞森嚴內斂,字裡行間透出嘉慶的深厚學養和王者之風,可謂是嘉慶盛年精整之作。

嘉慶手書《大捷詩》,背後揭和珅跌倒鐵幕

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 包首圖

《大捷詩》真實記載了清廷鎮壓川楚陝白蓮教起義經過,內容詳實,為研究白蓮教起義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明末清初,多遭劫難的四川再歷張獻忠、吳三桂兵禍,清廷令南方各省移民四川,清代白蓮教及各分教也秘密結社進入四川、湖北、陝西三省交界的南巴老林地區。

乾隆後期,「湖廣填四川」的大規模移民運動一度使慘遭兵禍而停滯的四川農業有所恢復,但是無力遏制從中央到地方的腐敗官僚體制下官吏差役對山民的壓榨盤剝,白蓮教起義頻發。乾隆帝、嘉慶帝加大了對白蓮教的鎮壓,而吏胥、差役借圍剿「邪教」之機的欺凌盤剝,致使山中的移民、流浪人群紛紛入教,反清力量日益擴大。川、楚、陝、甘、豫移民受白蓮教的影響和激勵,最終凝聚成一股股抗擊清廷統治的強大武裝力量。

從嘉慶初年(1795年)至嘉慶九年(1804年)九月,白蓮教大起義持續9年,席捲川、楚、陝、甘、豫五省廣大區域。義軍所過嘉陵江,川西撼動;攻佔樊城、宜昌,而漢江告急;攻長壽,重慶驚魂。清廷出動了京營及十六省的十萬大軍,耗費餉銀兩億兩之巨,提督、副將、參將以下有400多人被殲。

征剿白蓮教,清軍雖勝,但從此元氣大傷,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受到極大削弱,康乾盛世自此為分水嶺,清朝始向沒落,中衰之勢已不可逆轉。

嘉慶手書《大捷詩》,背後揭和珅跌倒鐵幕


御筆德楞泰奏報潼河大捷詩 玉扣

那麼,鎮壓白蓮教與和珅又有什麼關係呢?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隨著清軍大肆抓捕,川、楚、陝等五省白蓮教各分教教首活動也日益加劇。朝廷派八旗、綠營兵前去征剿,權臣和珅應合太上皇好吉利的心理,與前線將領串通作弊,假傳捷報,從太上皇手中騙取賞賜,結果清剿勞師糜餉,多次貽誤戰機。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二,大限將至的太上皇乾隆帝寫下平生最後一首詩——《望捷詩》,表達了內心渴望圍剿白蓮教勝利的極度焦慮與牽掛:「三年師旅開,實數不應猜。邪教輕由誤,官軍剿復該。領兵數觀望,殘赤不勝災。執訊速獲丑,都同道首來」。

嘉慶手書《大捷詩》,背後揭和珅跌倒鐵幕

次日,太上皇龍馭上賓。嘉慶帝遂以鎮壓不力之責怪罪和珅,即「詔以和珅壓擱軍報,欺罔擅專,致各路領兵大臣,恃有和珅蒙蔽,虛冒功級,坐糜軍餉,多不以實入奏」,改變了鎮壓白蓮教軍務皆由和珅及其親信調度指揮的狀況。任用勒保為經略大臣,節制川、楚、陝、甘、豫五省軍務。採納勒寶建議,實施紮寨團練、安民散「賊」,蠲免應徵錢糧,撤換、懲辦貪官,「堅壁清野」「剿撫兼施」等策略,並收到成效。得知清軍大勝白蓮教,嘉慶帝欣然揮筆潑墨,於是就有了上面這件《大捷詩》。

來源:收藏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