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楊:高頻交易機制

詩楊:高頻交易機制

比起基本面,該類機構更關注搶跑,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搶先下單,從每一個市場單中刮取幾美分,因此在幾年的時間裡可能要進行上百億次交易。

高頻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上市申請文件中稱,在總共1238個交易日里只有1天出現虧損。

華爾街各大銀行旗下交易業務部門表現不一,高盛集團、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出現交易虧損的交易日數量分別為27天、10天和33天;調整交易日虧損計算方法後,摩根大通出現交易虧損的交易日數量為83個,但如果根據原來的方法,則全年無虧損記錄。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完全有可能性。因為國外的投行都是風險中心的交易,只要沒有重大的運營風險,出現虧損的情況較少。

《貨幣戰爭》中,把高頻交易形容為一直盤旋在市場上空的黑色禿鷲,在市場穩定時,它盤剝全體投資者,效果相當於變相徵稅;而在市場需要流動性時,它又迅速消失,導致市場的激烈動蕩。交易所的處理速度已達到每秒200萬個報價,高頻交易佔全部市場報價的90%~95%。製造海量報價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成交,而是延緩交易所數據處理的速度,擠占普通投資者的交易通道,推遲市場獲得真實交易信息的時間,這相當於互聯網的阻塞攻擊。

高頻交易屬於演算法交易的一個分支,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利用計算機代替交易員下單,並且在執行過程中根據市場流動性的統計分布特徵,結合實時市況和成交情況,動態調整下單策略,以達到投資者預期的成交效果。隨著競爭日趨激烈,一些策略變得越來越具掠奪性,利潤的相當一部分是以其他投資者交易成本的上升為代價。

高頻交易在美國的股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對市場交易機會的捕捉則精確至毫秒級,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上市公司Acacia Research Corp發布了低於預期的財報。美國股市官方的收盤時間是下午4點整,但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兩個系統中的一個以及納斯達克交易所需要額外的時間來執行收盤的指令所需的時間大概是1~2秒。該公司的股價在127毫秒內出現了一連串的可疑交易,15時59分58秒的成交價格為15.36美元,16時00分01秒的成交價格為14.90,且最後1毫秒放量成交超過15000股。

這一兩秒的時間差給高頻交易公司創造了完美的機會。此前商業資訊供應商Business Wire可以讓付費用戶提早一秒得到公司的新聞,這一秒的時間優勢看上去做不了什麼,但對於以毫秒來計算時間的高頻交易程式來說,則可以像禿鷲般迅速撲向獵物。

高頻交易在國外已普及,並成為國際投行交易利器。美國的監管體系中有熔斷機制、取消錯單、無成交意向報價、綜合審計跟蹤系統、大額交易報告系統等各種監管機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詩楊 的精彩文章:

TAG:李詩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