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46年,周恩來在上海的崢嶸歲月

1946年,周恩來在上海的崢嶸歲月

開國大典的時候飛機不夠,

你說飛兩遍;

現在再也不需要飛兩遍了,

要多少有多少。

當年送你的十里長街,

如今已是十里繁榮。

2018年1月8日,

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2周年的日子,

紀念,緬懷。

△周恩來(1898~1976)

1946年,在我黨與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期間,上海思南路107號(現為思南路73號)的大門上,釘有一塊銅牌,上鐫有三個大字:「周公館」。銅牌下端還有一行英文字,直譯就是「周恩來將軍官邸」(GEN.CHOU EN-LAI』S RESIDENCE)。

這所當時為中外輿論界十分關注的住宅,就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上海辦事處的所在地。「周公館」,是為適應蔣管區具體情況的對外公開名稱。自1946年5月初到同年11月19日,在這風雲變幻的6個月中,周恩來同志——當時中國共產黨人稱他「副主席」,而黨外人士則稱他「周將軍」——經常奔忙往返於南京、上海之間,同國民党進行艱苦卓絕的談判。

周公館這幢紅瓦雙坡屋面的西式洋房帶著歲月熏染的滄桑,這裡曾談笑皆鴻儒,滿座盡高朋,他們都是何方「神聖」,又是為何而來?今天,周總理離開我們已經42年了,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他在周公館戰鬥的日日夜夜……

不讓設立辦事處就稱「周公館」

「周公館」實際上是「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為了適應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具體情況,才對外公開稱作「周公館」。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正在同國民黨談判的中共代表團也要隨之到南京。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是政治中心,但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雲集了很多政界要人和民主人士。因此,中共中央決定,在南京設立辦事處的同時,也要在上海設立辦事處,一來為黨在國統區的活動提供合法陣地的,二來也使中共代表團的活動有迴旋餘地。

△周公館

關於辦事處所需房屋,周恩來1946年4月2日致函宋子文:「敬祈飭屬在南京撥予房屋兩幢,在上海撥予房屋一幢」。國民黨當局表面上一口答應,暗地裡卻一拖再拖,直至蔣介石親自干預,上海的房子終被「婉卻」。

△周恩來辦公室兼卧室

其實,周恩來對此也沒有抱太大希望,在與國民黨正式交涉之前,他就委託地下黨員設法在滬寧物色租借房屋。1946年3、4月間,由喬冠華、龔澎經手,秘密租下馬思南路107號(今思南路73號)的房屋。但是,國民黨借口談判地點不在上海,不讓中共代表團在滬設立辦事處。房子租下來後,先是以《新華日報》社工作人員宿舍的名義對外的。6月18日,董必武由寧抵滬,當他得知中共駐滬辦事處設立受阻一事後,便說:「不讓設立辦事處,就稱周公館,是周恩來將軍的公館。」

四天以後,即6月22日,馬斯南路107號的門牌旁邊就掛上了「周公館」的戶名牌,下有一行英文「GEN.CHOU EN—LAI』S RESIDENCE」。

△1946年周恩來在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周公館)留影

與民主人士「評報」

1946年7月至10月,周恩來先後四次來滬,每次都與談判有關。他一到上海,無黨派人士郭沫若、民盟的沈鈞儒、民進的馬敘倫、民建的黃炎培等老朋友便登門周公館,他們圍坐一圈,敘談時事,不分彼此。像宋慶齡、張瀾、馬寅初、柳亞子、章伯鈞、羅隆基、章乃器、陶行知、周建人、梁漱溟、許廣平這些愛國民主人士,也經常或有時在周公館看到。

在周公館,周恩來還是按照南京梅園新村的慣例,讓負責外事工作的同志給大家「評報」,作為與民主人士和朋友們交流思想的形式。所謂「評報」,就是圍繞國內外輿論關注的大事,一邊讀報一邊評議。因為當時國民黨新聞管制嚴格,所以讀的報紙多為外國報紙,總體上比國內的報紙更為客觀些,但有時也不乏政治傾向明顯的報道。

△周恩來在上海周公館。1946年~1947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在此工作、生活,並接待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

一次,工作人員讀到一篇周恩來批評美國援蔣內戰政策的報道,周恩來插話說,「我曾多次向馬歇爾說過,不能一邊援助國民黨,一邊進行調停。」

「好像自6月調停以來,馬歇爾越來越失去了公允的立場。」黃炎培也從中看出一些問題,不無擔憂地說。

「我看見,一列一列,掛著星條旗的救火車,開過來了!掛著星條旗的救火車,撲向中國內戰的火焰!戰火,越燃越烈,因為救火車噴出的不是急缺的水源,而是汽油!」郭沫若詩一樣的語言,極富衝擊力,引起大家一致叫好。

「看樣子,美國的態度不轉變,內戰也不會停呵!」沈鈞儒則搖著紙扇說。

大家言來語往,討論非常熱烈。周恩來總是心平氣和地講事實、擺道理,對紛繁複雜的時局作精闢分析,堅定大家為民主和平鬥爭的信心。

△一樓會客廳

團結文藝界朋友

周恩來歷來重視文藝工作,對上海文藝界的進步朋友十分關懷。他在滬期間,儘管工作繁忙,但仍經常邀請田漢、陽翰笙、胡風、夏衍、黃佐臨、白楊、秦怡、張瑞芳等來周公館聚談,認真聽取他們的要求和建議,鼓勵他們堅持進步,為爭取明天的勝利多做工作。

1946年9月16日,為抗議國民黨拖延和破壞談判,周恩來由寧抵滬。21日,在周公館召集文藝界人士座談會,於伶、周信芳、劉厚生、白楊、黃佐臨等50餘人到會。這是一場令人記憶深刻的座談,周恩來和大家談笑風生,他高度肯定了抗戰勝利一年來進步文藝運動取得的成績和發揮的作用,指出文藝只要不脫離時代和人民,就一定能有光明的前途。他希望大家加強團結,同時也要注意安全,不作無謂的犧牲。

△1946年9月16日,周恩來為抗議國民黨破壞和平談判,憤然離開南京到上海。圖為他與李維漢(右)、郭沫若在中共代表團駐上海辦門前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迅速腐敗,逐漸失去民心,與共產黨又是一面假意和談,一面準備內戰。民主無望,前景暗淡,焦慮不安的情緒在文藝界進步人士中普遍存在著。周恩來的話,好似清風陣陣,吹散了他們心頭的烏雲。其中,周信芳和黃佐臨就是聽了周恩來對形勢的分析和未來的展望後,放棄原本出國或去香港的打算,決定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董必武辦公室兼卧室

周公館裡的「洋」客人

在周公館的座上賓里,還有兩位「洋」朋友。1946年7月,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去往延安之前,專門來上海會見了「周將軍」,周恩來向她介紹分析了國民黨發起內戰的情況,以及必然遭到潰敗的根據。

△周公館

加拿大傳教士文幼章應周恩來之請在上海創辦了新聞通訊社,決心為「民主、進步和統一的中國而奮鬥」。周恩來在滬期間,他們一起討論形勢。有時他也與外聯組組長陳家康談論事務,還會幫助周公館裡年輕的工作人員潤色英文稿。他所辦的《上海時事通訊》雖然發行量不大,但通過關係寄往國外後,擴大了黨與許多有影響機構的聯繫,爭取到了新的支持力量。

如今周公館已走過七十載時光,曾經的暗潮洶湧和刀光劍影都已逝去。2017年8月25日,周公館重新向大眾開放。現在的周公館恢復了初建時的靜謐……

△周公館內的周恩來雕像

少年,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青年,他為中國的明天而革命;

中年,他於外交場上挽回了大國尊嚴;

老年,他為新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42年過去了,

中國之變化已經天翻地覆,

但他的名字依舊穿透時空,感召人心……

版權聲明:本文系東方網微信公眾號原創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台授權。

來源:東方網

作者:賈彥、黃毅

編輯:蔣雲倩、安通、小能手

審稿:袁家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網 的精彩文章:

溯源黃浦江!這條「母親河」帶給上海人太多驚喜!

TAG: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