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朕的大清還沒亡?這群德國佬堅信自己是中國人,過著大清生活

朕的大清還沒亡?這群德國佬堅信自己是中國人,過著大清生活

巴伐利亞,德國最大的州。作為歐洲經濟最好的地區之一,啤酒、寶馬、拜仁、阿迪和大妞是他們的標誌。

但正是這個令德國人驕傲的地方

卻中出了一幫「叛徒」

有個叫做迪特福特(Dietfurt)的小鎮,全鎮幾千居民不以德國身份自居,張口閉口自稱中國人。

每到2、3月份,身披龍袍的「福高皇帝」便會驅使手下高舉八抬大轎,在「太監」的簇擁和「御林軍」的開道下巡視全城——揭開持續5天「中國狂歡節」的序幕。

而跟在皇帝後面的,則是舞龍舞獅隊以及打扮成各種宮女和武士的市民。道路兩邊掛滿了中文旗幟,圍觀市民也都身披馬褂、頭戴草帽、再塗個京劇臉譜和八字鬍......

清朝滅亡一百多年了,除了在橫店,我們哪見過這陣勢。 初來乍到的中國人都會看的一臉懵逼:大清的遺老遺少統統定居德國了?

定睛一看,眼前打扮成清宮劇般的都是血統純正的歐洲人,一個個金髮碧眼。九成人連「你好」、「謝謝」都不會港。

即使如此,這幫德國人依舊以「巴伐利亞的中國人」而自豪,他們敬仰中國文化,小鎮里設有好幾處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即使沒人說中文,中文依舊是當地的「官方語言」。

就說眼前的這個洋溢著「中國風情」的狂歡節,既非中國人主導,更非招商引資的cos大會。而是當地自發的文化傳統。

每年中國狂歡節從第一天的凌晨2點開始,熊孩子們裝扮成五顏六色的小丑,上街一通敲鑼打鼓,把全城居民叫醒:今天我們都是中國人了!

接著全城停止通車,居民們紛紛化妝。

狂歡當天13:61(當地人故意如此計時),正式開始,當聽到御林軍鑼鼓聲的時候,民眾會用蹩腳的中文高呼「福高皇帝!」。

穿得像新姑爺似的大皇帝會在他三層樓高的轎子上向萬民致意。

遊行結束後,「福高皇帝」還會在他的「金鑾殿上」宣讀《告臣民書》,祈福來年風調雨順,鎮泰民安。之後,現場樂隊還會奏響中德都聽不懂的「巴伐利亞中國國歌」。

在一片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中,居民們湧向飯館酒吧,連嗨五天。至於他們吹的是青島還是二鍋頭,我們尚不清楚。

據說在當地,中國狂歡節時最重要的節日,「巴伐利亞的中國人」比聖誕節還重視。

至於這個鎮子里的老外

為什麼要自稱「中國人」

有這麼兩個說法

A:中世紀,教會對民眾課以重稅,當地市民不堪重負。當稅務官到來,他們紛紛離開家門,躲到城牆根。這事遭到了教會的群嘲,大腹便便的主教把這些可憐市民形容為躲在長城下逃避外族入侵的中國人。消息傳回迪特福特,當地居民滿不在乎,反而以「中國人」自稱,對抗教會的蠻橫。

B:當地人幾百年前就和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交流多了,他們對中國的喜愛不僅停留在了器物層面,而是發自內心地熱愛上了中國文化,並用貿易中得到的文化碎片拼湊出了想像中的「中國狂歡節」。

後一種說法更為可信,根據時間和裝扮推算,大約康乾時代,中華文化就毅然在德國滲透。一開始,鎮子上的人都假模假樣的身著中式服裝,學著用筷子和吃米飯,早在1860年的老黃曆里,迪特福特就被稱作「中國的」。

但很快,大家覺得不夠過癮。到了1928年,當地毫不留戀地把當地傳統的天主教「狂歡節」改頭換面,舉辦了第一屆中國狂歡節——雖然那個時候大清已經亡了十幾年了。

「福高皇帝」是迪特福特的第十個皇帝,今年將是他登基18年,在中國狂歡節的五天之內,就連當地的市長也得自稱「皇帝的臣子」,侍奉在側點頭哈腰。

在這裡,皇帝終身但不世襲制,由民眾隨機選出,比如福高皇帝本人,就是在上一任皇帝去世後,由狂歡節上砸金蛋環節隨機砸出來的普通市民。

每年的中國狂歡節也有主題,比如2006年的主題就是「給皇帝選妃」,但實際上就是給當地女孩辦的選美大賽。

「中國狂歡節」是巴伐利亞獨一份的狂歡節,因為德國人不這麼過節、中國人更不會......每年這個不到萬人的小鎮都會湧入兩三萬人觀看奇觀。

大概連八旗子弟都想不到,當年轟然崩盤的大清,會以如此一種想像的形式,戲劇般地重現在萬里之外。

(完)

訂閱號關注「新男人裝」

是的,你們的男人裝又回來了

資料來源:wikipedia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義之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男人裝 的精彩文章:

TAG:男人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