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不輕諾 不生嗔 不多事 不倦怠

《菜根譚》:不輕諾 不生嗔 不多事 不倦怠

N

騰訊儒學

S

《菜根譚》:「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意思是不可因為一時高興而對別人輕易許下諾言,不可因為喝醉了酒而對別人發怒,不可乘一時的快意而惹是生非,不可因為精神疲倦而把事情辦得有始無終。

這段話提醒、告誡我們,有四個時刻,人性容易衝動或懈怠行事,要注意防範,不要因為一時不慎而做錯事情。

第一、乘一時高興而輕諾。《道德經》:「輕諾者必寡信。」輕易許諾的人一定信用不好。可能平時並不是一個輕易承諾的人,但是因為當時太高興了,就輕易地承諾了別人某件事,後來又非常後悔,覺得當時承諾得太草率。幫人去完成此事吧,基本不能辦到,不幫人完成吧,又信誓旦旦地答應了人家,這樣就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

第二、因喝醉了酒而發怒。可能平時並不是一個輕易發怒的人,但是因為喝多了酒,酒精上頭,就開始按捺不住脾氣了,對人大發肝火,這樣可能不知不覺會壞事。古往今來因醉酒誤事、結仇的例子有很多。三國時張飛最後身首異處,也在一個酒字上。張飛喝酒控制不住自己,每喝必醉,不醉不休。劉備跟著曹操討伐袁術,出發前把徐州交給了張飛。

三天沒過,張飛忘了劉備少飲酒的吩咐,宴請部下眾人輪流把盞,自己多杯下肚不覺大醉,把拒絕飲酒的曹豹抽了五十大鞭。曹豹連夜差人給呂布送去密信,裡應外合,殺得還在酒醉中的張飛落荒而逃。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後,張飛悲痛欲絕,喝酒更成了家常便飯,白天晚上以酒澆愁,醉後不分青紅皂白鞭打部下,結果被手下大將張達、范強所殺,一世英雄就這樣稀里糊塗死於醉夢中。

第三、乘一時快意而惹是生非。鄭板橋:「快意行時防失足。」意思就是當你得意洋洋地向前奔跑的時候,要小心腳下,注意樂極生悲。不要乘借當時的痛快,而沒有管住自己的言行,惹出不必要的麻煩,需要費人費力費錢費時來處理、善後。樂與苦是可以轉化的,關鍵在於轉化的方向。這就是把一時的快樂轉化成了長時的痛苦,不可不慎察之,警醒之。

第四、因精神疲倦而有始無終。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那麼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沒有敗事可言。戰國時,燕國有一名大將叫樂毅。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打敗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池,被封於昌國,號昌國君。樂毅攻破齊國以後,將齊軍孤守的莒城和即墨圍困了三年,並想以收服人心的辦法,攻佔這兩座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齊將田單施反間計,導致燕惠王用大將騎劫代替了樂毅,樂毅擔心回國後會被燕惠王殺掉,便逃到趙國。

騎劫取代樂毅後,完全改變了戰略方針,準備一舉攻下即墨,卻被田單用「火牛陣」打敗,齊軍一舉收復了七十多座城池。騎劫大敗後,燕惠王又想起了樂毅,便寫信請他回來。樂毅回信寫道:「賢聖之君不以爵祿私自賞給親信的人,而是有功者賞。能勝任某種職務的,就使他擔任某種官職。先王待我恩情很深,重用封為亞卿。我也認為,只要遵從命令,盡心盡職,便可報答先王了,因此欣然接受了先王的重託並已完成了。我和先王的交情已是有始有終了,還是不回燕國為好。」燕惠王見請不回樂毅,非常後悔自己當初的草率行為,就把樂毅的兒子樂閑封為昌國君。

後來,樂毅在趙國去世。樂毅的考慮絕非多慮,如果他在當時的情況下回燕國,很難說不被燕惠王所殺。正因為他考慮得謹慎細緻,所以才能得以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張載:你的言行里 藏著最真實的人品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