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起化妝品收購去年瘋狂上演,花178億的那個人是咋想的?
CBO 記者 張慧媛
導讀:
如果要用幾個詞總結化妝品行業的2017年,「收購」必須上榜。傳統上以為,收購是公司壯大的最直接方式,但除了單純獲得體量增長,還有哪些因素是收購玩家看中的?我們通過梳理化妝品行業在2017年發生的53例大收購案件,總結出以下看點。
一般而言,某領域併購浪潮的發生有一定規律性,從宏觀層面來看應歸結於社會經濟或本行業大環境的起伏或繁榮。化妝品作為品牌驅動型、集團運營為主的全球化產業,在近幾年表現突出。
GIF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17全年,全球化妝品市場規模或達1914億歐元(約1.49萬億人民幣)。市場容量的增大創造機會和變動,機會帶來競爭。舊企業為了保持壟斷地位,小企業為了利益或是品牌長遠發展,資本為了尋找「寄生獸」……併購再起風雲。
記者發現,在資本的角逐中,中方企業越來越多的參與到了國際競爭中,開始「走出去」;香水和彩妝成為資本池子里的「錦鯉」,投資熱度最大;科技成為併購者最為看重的特點。當然,擅長利用投資併購來為自己的版圖開疆拓土的化妝品巨頭們,在2017年也沒有停歇,以聯合利華、資生堂為代表的公司「買買買」的步伐停不下來。
1、走出去:10大收購彰顯中國企業自信
剛剛過去的12月,接連爆出中國經銷商參與收購希臘葯妝品牌Korres、韓國品牌JAYJUN成為「本土品牌」等消息,為2017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歷程收了一個尾。
根據記者梳理,在2017年,業界發生了和中資企業有關的收購案例10起,除了2月份渣打集團收購高端美容連鎖思妍麗,和11月黑石集團收購中國台資化妝品包裝生產商洽興之外,另外8起都是中資企業收購外資。
首先在2017年1月,華熙生物收購法國皮膚修護類公司Revitacare,想藉由「法國製造」來開拓市場。和它有同樣想法的是本土日化集團洛娃,11月,洛娃集團收購主打薰衣草護膚的法國公司夏特拉爾1802。可以想像在不久將來,洛娃旗下的薰衣草製品又將攪局大日化。
來自專業從事兼并與收購的金融顧問公司 Capitalmind 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全球範圍內的美妝企業中,幾乎每周就有約 2項合併或收購事件發生。而在過去的 5年中,有 36%美妝行業的合併或收購的交易發生在歐洲,另外有 31%則發生在美國。
根據上海家化、丸美等公司對於嬰童領域和彩妝的收購,可以看出國內日化領軍者們,已經開始效仿早就開始買買買的外資巨頭,開始用更國際化的方式壯大產品線。在2017年的中國化妝品工商首腦會議上,上美(全球)CEO呂義雄曾呼籲:中國化妝品企業應以「背靠中國」的幸福感走出國門。可想而知,未來將有更多優秀的本土企業走出國門。
2、美妝巨頭:11大集團收購一覽,聯合利華動作最大
作為收購老手,排名前幾位的國際美妝集團在收購和被收購上一直走在前列。而作為日化行業老對頭,寶潔和聯合利華卻走上了相反的路。
2017年,聯合利華一口氣收購了拉美公司Quala、美國彩妝Hourglass、韓國珂泊亞化妝品集團、美國個人護理用品公司Sundial等4大企業。其中,收購A.H.C.母公司韓國珂泊亞化妝品集團花掉了聯合利華約178.7億元人民幣。這些舉措,都釋放出聯合利華意圖加碼日化、個護、彩妝版塊的信號,以及瞄準亞太、黑人族群和拉美地區的決心。
而已將瘦身政策貫徹多時的寶潔,僅在11月收購腋窩除臭劑企業Native。但同時又在2月被對沖基金 Trian 收購了價值35億美元股份,繁枝進一步砍除。
對比寶潔的小心翼翼,歐萊雅則顯得大開大放。2017年初,集團以13億美元的價格一口氣購入CeraVe、AcneFree和Ambi三大葯妝品牌,讓業內人士驚呼:「葯妝的春天來了嗎?」同時,歐萊雅在5月收購同行分銷商Four Star Salon Services,顯示其在北美地區的投入和管控進一步加強。
和歐美企業相比表現一向不那麼「激進」的資生堂,在2017年瞄準精簡科技,分別收購了3科技公司,欲用高科技加持集團產品。
對於這些龍頭性跨國企業,併購能減少競爭者數量,獲得規模效應,實現多元化經營,以「熟客」的姿態迅速殺入新領域。2018年,或許他們的胃口仍將持續增大。
3、資本攪局:8大收購顯示化妝品行業增長穩健
排除上文中已經提及的部分私募基金收購案例,記者還列舉出資本入局化妝品行業的8個例子,如下圖所示:
資本市場的繁榮和金融工具的多樣性,為併購提供了充分的市場資金和手段。「物聯網」經濟的發展,為跨區域甚至全球化的併購提供了可能性。
4、品類:6大收購表明小眾香氛已成「香餑餑」
單從品類上看,過去一年發生較受關注的香氛收購案例6個,彩妝案例3個,護膚品案例3個。小眾香氛,成為收購市場中最受青睞的品類。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香水行業報告》的統計,預計2017年中國市場行業香水銷售總額將會達到255億元,而到2021年將會達到446億元。
數據顯示,小眾香水市場在2015年增長了7%,首次超過了大眾香水市場的增長比率。根據市場調查機構NPD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香水市場總價值約1100億人民幣,銷量同比僅增2.9%的小眾香水市場價值雖然僅僅在73億人民幣左右,但銷售額漲幅卻達22%,成為了全行業增長最快的品類。
這一點,各位「老江湖」都看在眼裡。
2016 年6月,歐萊雅收購Atelier Cologne,並在一年之後就將國內第一家獨立門店開在上海。2017年3月,LVMH集團收購法國小眾香水品牌Maison Francis Kurkdjian。而此前,資生堂集團收購了與之淵源深厚的沙龍香 Serge Lutens,雅詩蘭黛則先後買下了Frederic Malle、Le Labo以及By Kilian。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們對香氛的需求和品味會逐步提高,這場香氛爭奪戰,怕是要開打了。
5、渠道和科技:線上購物推動新渠道的擴張
諮詢公司 A.T. Kearney在2016年末發布了名為《Shop or Drop: The Inevitable Path for Growth in Beauty》(《收購還是掉隊:美妝行業發展的必然之路》)的報告,搜集了2010年至2016年間全球超過200起化妝品公司的併購資料。
報告顯示,研究的案例中有12%的併購是為了獲取新的分銷渠道,獲取電商業務是激發併購的一大動因,傳統零售商通過收購電商獲取更多消費者的觸達點。
回看2017,英國電子商務平台運營商 THG 收購美妝盒子Glossybox,B2LiNK收購韓國對美出口規模最大的的化妝品零售商BCC Korea,渣打集團收購高端美容連鎖思妍麗等,無不顯示資本和渠道也在竭力爭奪「觸達消費者的最後1米」。
Editor 編輯:彭適
Proofreader 校對:朱聰


TAG:化妝品財經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