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專制的君王與一個座名城的浪漫及一個時代的滅亡

一個專制的君王與一個座名城的浪漫及一個時代的滅亡

第4期

文|江湖西子

01

王小波說過一句話,感受頗深。大意是說:如果我這輩子能遇上些有趣的事,碰上幾個有趣的人,便算是活得成功了。

從這話的語氣可以領悟,在王小波看來,一個人的生命中要想充滿有趣,並非易事。有時可能比升官發財還難。

不過,這世界上有趣的事多少還是有那麼一些的。

比如本文所說到浪漫與專制本是兩種完全不可能相融相生的東西,卻偏偏被世界上有一座不同凡響的城市很有趣地聯結在了一起。

這座城市就叫巴黎。

02

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就算是沒有到過巴黎,那也少有沒聽說過巴黎的。

巴黎:

法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歐洲第七大城市;

法國的政巴黎治文化中心;

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英國倫敦並列;

歐洲三大都市之一,與倫敦,米蘭並列;

世界時尚中心之一;

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而在巴黎這座世界名城的眾多令人神往的東西之中,最吸引人的恐怕還是它的時尚與浪漫。

從古至今,仍然找不到有哪座城市所散發出的時尚浪漫氣息比巴黎更持久與深遠。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生活中普通存在的最為經典的時尚元素,如高跟鞋、芭蕾舞、香水、時裝、咖啡、葡萄酒等等,無不帶著濃濃的巴黎氣息。

誰也不能否認,「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一個夢幻浪漫、令人著迷的地方。

然而,今天的人們大都只知道巴黎的浪漫,卻似乎少有人知道它為什麼會如此浪漫。

而可能更想像不到的是,巴黎的浪漫竟然和法國歷史上一位專制的帝王相關。

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位專制的帝王就極可能不會有後來的浪漫巴黎。

03

這位很特別的帝王是誰?

就是法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在位長達72年3月18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確切記錄在歐洲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獨立主權君主。

在他親政期間(1661年―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

路易十四雖然以專制著稱,但卻是在歷史的評價並不壞,被稱為當時全歐洲最優秀的英明君王。

親政後的路易十四是一個事必躬親、親力親為。他一天工作八小時以上,以無比的熱誠與精神治理國家,創立有史以來無與倫比的絕對君主制。

04

若追究起來,路易十四之所以專制,背後卻是有著較特別原由的。

和咱們中國的很多小皇帝一樣,路易十四即位時尚不滿五歲,故由太后奧地利的安娜攝政(由此可見垂簾聽政不止是中國才有的)。

然而國家的大權卻是真正掌握在一個叫馬扎然大臣手中。馬扎然不僅是幼王路易十四的宰相、教父,同時也是攝政太后的情人。其位尊權重,可比中國當年大秦的呂不韋。

雖說馬扎然有如呂不韋,但路易十四還是與秦始皇有著很大差別。

馬扎然當政,十分不得民心。巴黎民眾時常發生暴亂。年幼的路易十四在逆境中長大,因暴亂不得不經常逃亡,有兩次於暴亂中逃出巴黎。

這種經歷對小路易造成深遠的影響。路易十四在投石黨運動中見識了巴黎人民的瘋狂暴動,心中留下了陰影。他始終認為"巴黎不安全,人們不愛戴他"。 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開始計劃在未來定居凡爾賽宮。

1661年3月,馬扎然病逝,於是24歲的青年國王,宣布親政,獨攬大權,不再設立任可輔佐大臣。

在這之前,巴黎包括全法國的許多貴族、地方長官們可是個個手握大權,各有一塊地盤,常常對自己的皇帝不理不睬的。

路易十四決心改變這種局面,讓所有國家大權全都高度集中於自己手中,讓所有的貴族大臣無不對自己臣服順從。

05

歷史上的專制帝王們為了掌控大權,防範功高蓋主的大臣,讓所有臣民服服帖帖,所展現出的智慧謀略,恐怕還是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最為出色。

在這方面,中國帝王手段之高明,花樣之繁多,實在是別的國家君王無可比擬。比如什麼制衡術、洗腦術、文字獄、科舉制、東廠西廠如此等等

而比較起來,路易十四所採取的手段在今天我們看來似乎很是有趣,甚至也可說「天真可笑」,更甚至也似乎從中看出這位專制之君的某種「可愛」來。

那麼路易的策略是什麼呢?

用中國人所熟悉的一個詞,簡來說來就是「糠衣」。而且是只有「糖衣」,卻無「炮彈」。絕不象中國帝王般「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為了確保大權獨握,路易十四第一步便是建造凡爾賽宮。

1682年5月6日他搬進這座位於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

而他這時卻並非獨享宮殿的奢華,而是命令舉國上下的眾多貴族、地方長官一起搬進宮中,將貴族們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地方長官的權利,到宮中來「與王同樂」、「共享榮華富貴」。

他幾乎每天都要在宮中舉辦種種奢華排場的舞會、宴會或其它種種娛樂活動。

王公大臣們都必須參加路易的宮庭活動。

據說路易十四記憶驚人,當他進入大廳後一眼就可以看出誰在場,誰缺席,因此每個希望得寵於國王的貴族都必須每天在場。路易十四讓這些貴族們沉溺於博取國王的寵幸,沒有時間去管理地方的問題,漸漸地他們就喪失統治地方的權力了。

於是在路易十四的精心引導之下,奢華享樂之風在整個宮庭甚至巴黎盛世行。人們沉迷於種種感觀的享樂與快感。

06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享樂又充滿著藝術的格調與高雅浪漫,而不是低級庸俗。

於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十七世紀的巴黎盛行起一般時尚潮流之風——巴洛克風格(又稱路易十四風格)。

巴洛克風格奢華熱情、優雅浪漫、氣派,且具有一種神秘的宗教氣息。這種風格與氣息幾乎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築、家居、服裝、鞋帽、各種生活用品等等。同時其它各種藝術如音樂、繪畫,也同樣呈現出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的奢華優雅又是如此的深得人心,討人喜歡,以致它一百多年都經久不衰,就是到今天仍然經常可見。

就這樣,本不過是想讓大臣們耽於享樂而不思進取,不謀權位的路易十四無意中就把整個巴黎打造成了一個時尚浪漫的花園,引領著整個歐洲時尚。

又據說,今天仍然成為進尚標籤的兩種廣為人們所熟知的東西起源於路易十四之手。

一是高跟鞋。

沒錯,一直以來,被世界無數女性所喜歡的高路鞋便是路易十四發明。據說個頭不高的路易十四常常高跟鞋,而且是紅跟的。所以今天我們當觀看路易十四的宮庭畫像時往往會被他腳上醒目的紅色高跟鞋所吸引。

再就是更顯高雅浪漫的芭蕾舞。

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芭蕾藝術雖孕育在義大利,卻降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

路易十四,痴迷舞蹈,自己上陣先後出演21部芭蕾舞劇。還建立了皇家舞蹈學院。

07

路易十四以這種浪漫的腐化加上其它如文化控制之類,的確達到了自己獨掌握大權的專制目的,而且這種專制看起來還是那麼「美好」。但再美好的專制也仍然是專制,所以和別的手段的專制結果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專制就是專制,最終的歸宿必定是腐化、暴政與滅亡。

路易十四本人雖然專制卻不算殘暴,但卻給法國開創了一個最壞的社會制度——絕對的君主專制。

路易十四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孫子路易十五。路易十五傳承了路易十四的專制之風,然而卻遠沒有爺爺的智慧與威望。他一邊比路易十四更加的窮奢極欲,一邊又窮兵竇武。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最給還給世世人留下一句名言:我死之後,哪管它洪水滔天!

而到了路易十六的時候,曾經影響與管控著整個歐洲的法國波旁王朝幾乎成了一堆爛攤子。

可這個爛攤子就被倒霉的路易十六給撞上了。

後來眾多的史學家無不評論路易十六當演算法國歷史上最仁慈的君王。他很想把自己所接管的爛攤子收拾好,做一個好君王,讓不管是法國的平民還是貴族都高興。

然而卻事與願違。最後相全相反,不管是平民還是貴族都不喜歡他,全法國人民一起把他送上了斷頭台,且以定了個「叛國」的罪名。

一個大權在握的仁慈封建君王犯下「叛國罪」,且被自己的人民絞死,這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可算是絕無僅有。

針對這一段奇特的法國歷史,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托克維爾寫了一部名著《舊制度與大革命》,闡述了為何在法國舊的君主專制制度之下,最為昏庸無道的路易十五反而平平安安當著自己的皇帝,甚至還能讓巴黎的百姓為他建造了一座歌功頌德的路易十五廣場;而「愛民如子」的路易十六反到「好心沒好報」。

對於這一有背於我們所熟知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荒誕歷史,托克維爾做出了一系列經典的解釋:

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

一個社會最有爆發革命的時刻不在於壓迫最為慘烈之時,而在於壓迫漸退、由專制走向變革之時(即使這種變革不是自上而下的主動,而是迫於民眾的壓力)。

人們耐心忍受著苦難,以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消除苦難時,它就變得無法忍受了。

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彷彿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

08

無疑,托克維爾似乎揭示了一個可怕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定律:在一個壞制度的社會,極有可能恰恰因為改良因毀滅;同時其真正的為國為民的改良者極有可能遭遇有如路易十六這般不公的命運。

而且十八世紀的法國歷史還表明了一個更可怕的現象:人們推翻了他們心目中的專制君王之後,社會並不會立即變得美好起來,而可能更糟。正有如這一時期的法國大革命,血流成河。當初被人們視為英雄與救世主的革命者可能反過來成為兇手,屠殺民眾甚至自己的戰友。如他們的羅伯斯庇爾。

然而身處歐洲的法國是幸運的。雖然發生了這一段悲慘歷史,但總算一切都過去。那個由路易十四開始的絕對的、「完美」的君主專制制度不復存在,而他所開創的巴黎浪漫優雅之風卻一直傳承。

據說今天很多正處改良階段國家的統治者與管理者都無不從法國的大革命中吸取教訓,且奉《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為經典。

但不知他們吸取的是什麼樣的教訓:是害怕壞的制度一旦改良自己也可能就被推翻而不敢改良,甚至讓壞的更壞;還是能夠大智大勇,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通往直前,將改良或改革進行到底?

不得而知。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鷗的文史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海鷗的文史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