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雜誌的興起與大學改革

學會、雜誌的興起與大學改革

巴黎第四大學。與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繼承了部分原巴黎大學文學院,原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創立於9世紀,最初附屬於巴黎聖母院,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學"稱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其機構建制與教學方式影響了之後的歐洲各主要大學的建立模式。

作者 胡翌霖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我們先回到17世紀,講一下科學的社會建制層面的發展。我們知道歐洲的學術中心在最初無疑是大學,但隨著科學革命的展開,大學逐漸變為一個思想相對保守的地方,雖然科學家最初受教育往往還是通過大學,但科學家們開始在大學之外尋找自己的歸屬。

由宮廷或貴族資助而形成的科學小團體開始出現,代表性的就是伽利略參與過的山貓學院,它在1603年創辦。後來伽利略的門徒在1657年創辦西芒托學院,也就是實驗學院,也很有影響。但這些自發形成的學會都很不穩定,往往在資助者離開或去世後就消亡了。

真正形成穩定的建制的是1662年的英國王家學會(Royal Society,常稱「皇家」,但國王與皇帝有所區別,應稱王家。)和1666年法國王家科學院(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沒有「王家」了,就叫法國科學院)。這些國家級的學會也是在學者們自發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的,但一旦冠以王家的頭銜,就開始成為一所官方的機構,雖然仍然有資助人,但不再會因為個別資助人的離開而解散了。

英國王家學會

英國王家學會和法國科學院代表兩種模式,英國的王家學會其實並沒有王室的穩定資助,經費主要靠會員自籌,會員以業餘愛好者居多,組織比較鬆散自由。而法國科學院更接近於一家政府機構,院士一般會收到政府發的薪水,有時要承擔一些研究任務。

到18世紀,以倫敦或巴黎為模範的國家級和地區級學會紛紛建立起來,例如:

柏林1700,聖彼得堡1724,斯德哥爾摩1739;蒙特利埃1706,波爾多1712,博洛尼亞1714,里昂1724,第戎1725,烏普薩拉1728,哥本哈根1742;哥廷根1752,都靈1757,慕尼黑1759,曼海姆1763,巴塞羅那1764,布魯塞爾1769,帕多瓦1779,愛丁堡1786,都柏林1785……甚至在遙遠的美洲,富蘭克林也建立了美洲哲學學會(1768)。

這些學會取代了大學,成為科學家們的交流中心。同時,藉助印刷術和日益發達的通訊網路,科學家們的書面交流日益普遍,開始是以某些知名人士為中心,維持一個通信網,學者們通過書信交流最新的想法和實驗報告。在通信網的基礎上,學術期刊出現了。

1665在巴黎創辦的《學者雜誌》(圖13.2.1)一般被認為是最早的學術期刊,同年,倫敦王家學會也開始發行自己的會刊,即《哲學彙刊》(圖13.2.2)。之後興起的學會也往往都會建立自己的會刊。

最初學會的會刊一般是年刊或季刊,是有相當的延遲的,例如一篇論文在法國科學院中宣讀到它發表在學會紀要上的時間間隔平均要有3年,最長甚至要等7年。這樣的時間延遲在越來越快的科學發展中變得難以忍受,一些更新更快的月刊和學報開始出現,在18世紀末,一些分學科的期刊開始出現,如《化學學報》(1778),《植物學雜誌》(1787),《化學紀事》(1789),《物理學紀事》(1799)等等。

圖13.2.1 《學者雜誌》

圖13.2.2 《哲學彙刊》

除了支持學會之外,各國政府還興建了國家級的天文台、植物園等機構,服務於航海等實用目的,也供養了一些科學家。

由政府支持的科學機構雖然在研究上仍是相對自由的,但相比傳統的大學,新興的科學組織更加註重實用研究。英國王家學會就特別鼓勵研究「有用的知識」,包括製造業、機械實踐、工程和實驗發明等等。牛頓其實是因為他對望遠鏡的改進而不是純理論的研究而被王家學會吸收的。王家學會的每周例會幾乎都是實驗報告,會員們奉行弗朗西斯·培根的座右銘:「拒絕空談」。

不過當時的許多實驗研究並沒有與理論科學的發展相融合,科學的實用性也並未真正顯露出來。雖然瓦特等工業革命的關鍵人物也是王家學會的會員,但他們的技術發明仍然出自摸索著試試改改的工匠傳統,而不是理論科學影響下的產物。從18世紀初鈕可門的蒸汽機問世以後來,蒸汽機倒是一直屬於實驗演示的常用道具之一,瓦特對蒸汽機的了解和材料的獲取應當與實驗傳統有關。但在實驗家那裡,蒸汽機始終只是作為表演道具,並沒有得到理論化的研究,18世紀的熱學理論對於瓦特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雖然說在17、18世紀,大學變成相對保守的機構,科學活動的中心轉向了「學會」,但大學的地位到19世紀最終還是回來了,而大學的改革在18世紀就開始了。

在法國,18世紀中葉的啟蒙思想家就呼籲教學改革,比如達朗貝爾認為大學期間浪費精力去學習僵死的拉丁語是沒有必要的,物理學研究應當限定為實驗和幾何等等。

1745年,瑞典的哈特黨提出了大學體制的改革,數學和物理學成為獨立的專業學科,就好比之前的醫學、法學和神學那樣,在基本科目之後作為一個專科學院而成立。但這一設想沒有落實。波蘭在1777年發起的教學改革確實落實了,波蘭的大學新增了物理學院,其中包括數學和醫學,在預科教學中減少拉丁語,增加科學方面的內容。但1796年波蘭被列強瓜分,教育改革也就中止了。此外奧地利也有一些教育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堅持下來。

在當時德意志地區的大學環境是比較好的,比如哥廷根大學在1737年的條例就規定了教師的自由,只要不講授反對宗教、道德和國家的內容,教授可以自行選擇課本和安排課程。除了教學之外,教授們也致力於發表文章,創辦學會和期刊,形成了研究型大學的雛形。

康德是當時屬於普魯士的哥尼斯堡大學的哲學教授,哥尼斯堡現在屬於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康德在1798年撰寫《系科之爭》呼籲政府應當給哲學學院以完全的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康德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後來洪堡就是在康德的影響下建立了柏林大學(1810年)。柏林大學的學院設置還是傳統的法學、醫學、哲學與神學四個學院,但在教學環境上是新的,教師可以自由地教學和研究,學生也可以自由地選課,成為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典範。

柏林大學

除了傳統的大學之外,許多專業院校在18世紀興起,比如礦業學院、炮兵學院、橋樑公路學校等等。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平民教育得到重視,基礎教育開始制度化。拿破崙在1802年頒布「教育基本法」,推進教育改革。拿破崙事實上想要限制教育的自由,試圖推行一套由中央所控制的,普遍化和標準化的教育模式,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優秀國民。拿破崙建立了「帝國大學」,帝國大學不是具體的一所大學,而是把所有的大學統一在一起,統管所有的老師和課程。

在帝國大學中,自然科學類的學科與人文學科開始被區分開來。專業分科體系與我們現時代更加接近了。

在專業化趨勢日益明顯的18世紀,學者們仍然試圖為人類知識勾勒出一個整體的圖景。例如達朗貝爾編寫《百科全書》時描繪的知識圖譜(圖13.2.3),把人類的能力分為記憶、理性和想像三種,分別對應於歷史、哲學和詩歌這三大類學科,下面再細分出許多枝杈來。

但這種描繪知識圖譜的努力很快就被放棄了,在18世紀末出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就不再附上知識圖譜了。在學科建制上也是類似,各門學科不再被認為隸屬於某個統一的體系,無論如何沒有哪個人能掌握所有的知識。學者們致力於為每一個具體的專業學科制定規範,而不再關心知識的整體系統。科學從此日益專業化,以至於成為名副其實的「分科之學」。

圖13.2.3 達朗貝爾的知識圖譜

《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

【本文摘自《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第十三講流行時尚:啟蒙時代的科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的歷程 的精彩文章:

作為鍊金術士的波義耳和牛頓

TAG:科學的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