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神劇《黑鏡》,也到了從神壇跌落的一天

神劇《黑鏡》,也到了從神壇跌落的一天

《黑鏡》開播至今這幾季,黑遍了各種文化現象和科技產品,今天我們也來黑一黑它。但不論怎麼黑,沒人能否認它的天才創意給我們帶來的啟迪。

《黑鏡》仍是神劇!我仍然會非常期待它的團隊的未來創作。

文 | 吳澤源

被人們譽為科幻神劇的《黑鏡》,在去年年底推出了第四季。有趣的是,這四季在豆瓣上的評分趨勢是一路走低,從9.3到9.1,再從8.7到8.4。

然而,《黑鏡》本身真的有這麼大的退步嗎?我們必須承認,當本劇集的東家從前兩季的Channel 4,變為後兩季的Netflix時,它在風格上也發生了變化。自從《黑鏡》變成了一部美劇之後,它就少了很多前兩季里標誌性的英式格調。

《黑鏡》第四季

前兩季《黑鏡》的敘事風格,更喜歡用某種不言自明的高冷范兒,來挑戰觀眾的思維定式,顛覆觀眾的既有認知。而第三和第四季《黑鏡》的敘事方式,則顯得更加美式,更加親民,與之結伴而來的,則是某些好萊塢模式的類型化套路。風格的削弱,和逼格的降低,顯然會讓不少熱愛追求挑戰的劇迷感到失望。

但從內容本身而言,後兩季《黑鏡》真的是在背叛前兩季「腦洞大開」的初衷嗎?倒也未必。喜歡懷舊的劇迷,總會過度誇大前兩季《黑鏡》的想像力與世界構架,但事實上,前兩季《黑鏡》聚焦的也無非是人們早已開始反思的社會問題:社交網路隱疾,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以及人性的缺陷——嫉妒、佔有慾、嘩眾取寵傾向,和過剩的道德優越感。

《黑鏡》第二季

而除了個別幾個被精心設定與控制的科幻設定之外,前兩季《黑鏡》中呈現的那(些)個世界,與我們當下所處的世界,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所以說,當我們詬病後兩季《黑鏡》的「想像力匱乏」時,我們首先要理解《黑鏡》的創作初衷是什麼。《黑鏡》從不奢望能像《銀翼殺手》一樣,360°地呈現一個全新的未來世界,它的敘事核心,一直都是通過控制某個變數(某種黑科技、某個新興科學產品、某個意外事件)的方式,來對社會體制和人性問題做出檢驗,同時警醒世人:對某種技術的濫用,或許會將我們引向不可收拾的恐怖境地。

《黑鏡》第三季

從這個層面來看,《黑鏡》的美學頻譜,或許離標準的硬科幻作品較遠,反倒更近似於卡夫卡和《陰陽魔界》式的噩夢世界。在卡夫卡的作品和很多《陰陽魔界》的劇集中,主人公往往在一覺醒來之時,發現世界看似一切正常,只有一件事情發生了改變。但正是這個改變,即將顛覆主人公的餘生。

第四季《黑鏡》的前四個故事,仍然是通過這種控制變數的方式,讓人性和社會當中潛藏的隱疾,成為主創鏡頭之下的小白鼠。

第四季第一集《聯邦星艦卡利斯特》,講述了一個死宅程序員的故事。

極度自卑而又心胸狹窄的他,通過在辦公室里悄悄採集同事的DNA,在他設計的RPG遊戲裡面把自己看不順眼的同事全都克隆了出來,並且讓他們成為自己角色的奴隸。

這一集所要呈現的,無疑是人性的固有缺陷:敏感、狹隘、懦弱、熱愛YY。

然而當主人公在遊戲狀態下被同事們的虛擬人格反殺,導致他的線下身體機能同樣陷入癱瘓時,本集的立意也就上升到了一個「缸中之腦」式的倫理問題:當一串代碼產生了人類相同的自我意識與感官反應時,它有沒有資格獲得人權?

而這些虛擬人格的權利,與一個真實人類的性命相比,何者更重要?

由朱迪·福斯特執導的第二集《方舟天使》,介紹了一個功能類似於綠壩軟體的家長監護裝置。通過此裝置,故事中的母親能夠隨時了解女兒的地理位置和身體狀態,監視女兒所面對的一切,甚至為任何在她看來不適宜女兒觀看的事物,打上厚厚的馬賽克。

這個故事所突出的,是人性中的控制欲,和母親對子女過強的保護心理。或許這樣的故事已是老生常談,但本集對母子關係的細節處理,依然十分傳神。

我們甚至可以對此進行思考:如果不是母親的過度管制,讓女兒失去了自主判斷能力,那麼她還會不會對學校的那個不良少年產生好奇,進而在步入青春期之後逐漸愛上他?

對女兒的生活處處包辦的母親,有時會讓我們想起《飛越瘋人院》中那個跋扈專權的護士長。如果把故事的社會隱喻引申開來,這一集甚至可以被視為一則對審查機制、監控機制,甚至對整個極權政治體制的寓言。

第三集《鱷魚》,講述了一個在交通事故後逃逸的女子,多年後為了保全自己的家庭生活,將突然良心發現的肇事同伴和一系列被牽扯出來的知情人殘忍滅口。而她手下的屍體之所以越堆越高,卻只是因為一位保險調查員對真相和獎金鍥而不捨的追求:她通過自己的黑科技裝置——記憶確證儀,挖出了在女主角腦中殘留的事故真相。

在這個探討倫理困局的故事中,我們很難找到自己道德立場的落腳點。女主刺死肇事同伴的行為固然不合法,然而在當時卻正是這個同伴,阻止她打電話自首。

至於那位保險調查員,則為了公司的雙倍獎金,對他人的記憶隱私權毫無尊重。她半開玩笑地,把自己視為聽取告解的神父。

正是略顯誇張的自我認知,造成了她對自己許可權範圍的僭越。

第四集《絞死DJ》,在表面上是一個愛情故事,這也呼應了在上一季中口碑最佳的第四集——《聖朱尼佩洛》。

在這一集的世界中,人們除了戀愛之外什麼都不做,然而他們的拍拖對象和拍拖時間,卻全部是由大數據系統挑選與規定。於是,人們在生活中唯一的目標,便是等待系統通過複雜的演算法,為他們找到真愛。

這一集表面上講述的是愛情,但在我看來它的探討重點,卻更趨近於信仰問題。故事中的大數據系統就像上帝,對人們喋喋不休地灌輸著如下信條:你所經歷的一切事物皆有意義,哪怕它像一個和你根本不合適的相處對象一樣,讓你感到漫長痛苦而又乏味;你不需要知道上帝真正的意圖,只需要對他無條件信賴,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獲得最完滿的人生結局。

這樣極其近似於神權統治的社會結構,自然讓人感到窒息。

於是男女主角決定反叛系統,翻過圍困他們的高牆,然而等待著他們的,卻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反轉。至於這個反轉是什麼,就要等你自己去看了。

通過這四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主創查理·布魯克對人性陰暗面的解析,依然如手術刀一般鋒利,而他對我們所處的時代,也依然有著敏銳的嗅覺。如果說布魯克的想像力,真的已經不像六年前第一季首播時那樣令人驚嘆,或許只是因為現實世界追趕反烏托邦的腳步,要遠遠超過所有人的想像吧。

至今仍對《黑鏡》第一季第二集的「神招安」心有戚戚

在這個攝像頭無處不在,人臉識別技術被用於對平民的監控,普通人的隱私權受到空前擠壓,而意識形態控制,則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無孔不入的大時代,或許再怎麼聳人聽聞的「1984」或「美麗新世界」式故事,都不會讓我們顫慄,因為這些故事所呈現的世界,已經提前降臨了。

本季《黑鏡》對於未來世界的預測,簡直喪到家,但布魯克和他的製作團隊,依然在試圖平衡整季劇集的思想性和娛樂性。將反烏托邦故事和既定電影類型進行混搭,就是他們製造平衡的策略之一。

前四集故事,各自都有依託的類型:《聯邦星艦卡利斯特》惡搞了《星際迷航》的太空冒險模式;《方舟天使》的承載容器,是家庭電影和青春片;

《鱷魚》雜糅了《看不見的客人》式的驚悚劇情,和私家偵探類黑色電影的探案過程;《絞死DJ》中男女主角的化學反應,則參考著好萊塢經典時期的神經喜劇。

在第五集《金屬頭》里,布魯克似乎想要掙脫出敘事的局限,讓劇情稀薄的40分鐘由廢土美學和喪屍模式主導,為觀眾帶來一次純感官的浸入式體驗。可惜他的嘗試,兩頭都不討好,看慣大片的觀眾嫌這集窮酸俗套,而《黑鏡》老劇迷又嫌這集缺少隱喻和反轉,《金屬頭》也因此成了第四季當中口碑最差的一集。

不過為整季收尾的第六集《暗黑博物館》,足夠讓《黑鏡》老劇迷大呼過癮。

這一集發生在片名所述的博物館中,憑藉變態館長講述的三個故事,和一條以復仇為中心的主線,串起了四季《黑鏡》的無數彩蛋;前三季里幾乎每個精彩故事中的物件和元素,都成了這個詭異博物館中的珍貴陳列品。

然而,隨著女主復仇成功,那個在隱喻層面上頗有點像布魯克本人的博物館長/說故事人,也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終點。女主在本集結尾處,將陳列著各類紀念品的博物館付之一炬,這是否暗示著整出《黑鏡》劇集,也即將收攤?

Netflix是在2015年接手《黑鏡》,並續訂了12集,剛好終止於第四季的結尾。至於《黑鏡》還有沒有第五季?還會不會保持近期一年一季的節奏?我們還不得而知。

畢竟,即便Netflix通過內部數據得知,本劇依然大有「錢」景,但對於在2011年到2015年之間,只寫了7集《黑鏡》的布魯克來說,長期像近兩年這樣保持每年6集的創作輸出,也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

或許只有在暫別之時,我們才能更深地了解《黑鏡》的妙處。雖然它已經無法像剛剛誕生時那樣,將觀眾的認知完全顛覆,然而在同類劇集當中,它在思想性、邏輯嚴密性與製作執行力方面,依然處於頂尖位置。去看兩集去年雷聲大雨點小的《菲利普·迪克的電子夢》,你就能明白我意思了。

《菲利普·迪克的電子夢》

我們依然需要查理·布魯克的鬼才大腦,但我們也需要這個大腦得到充足的休息。如果《黑鏡》的下一季能夠在短暫休憩之後與我們重逢,這對劇迷、布魯克和Netflix來說,都會是件好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影評人超愛《星戰8》,但不少觀眾看法相反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