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時而剿,時而撫」  康熙皇帝最後靠什麼收復了台灣?

「時而剿,時而撫」  康熙皇帝最後靠什麼收復了台灣?

本文作者林小靜,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1624年,荷蘭入侵台灣,開始了對長達三十七年的殖民統治。1661年4月,南明延半郡王鄭成功從金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收復了台灣。鄭成功堅持「反清復明」的立場,堅決不向清朝妥協,致使台灣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不久後鄭成功病逝,內部發生爭訌,在廈門的鄭經立即趕赴台灣,並於1664年1月帶領約7000名將士及其家屬遷台。清廷趁機派出使者,企圖勸降鄭經,並想讓台灣稱臣,遭到了鄭經的拒絕。

鄭成功

清朝對台的方針經歷了「以撫為主—剿撫並用」的過程,一開始,清朝為了收復台灣,先後同鄭氏集團進行了11次談判,想讓台灣稱臣,遭到了鄭經的拒絕,談判未成。在此期間,清政府對台灣實行封鎖,即「遷界」、「海禁」,並於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在內地的據點—廈門,在乘勝追趕途中遇到強風,導致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此後發生了三藩之亂,鄭經趁機與吳三桂、耿精忠等人聯合,鄭經率軍攻佔了閩、粵等沿海數府。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派軍隊入閩,此時耿精忠突然降清,於是與清朝聯合起來對付鄭經,鄭經孤立無援,又退回台灣。這時清廷試圖與鄭經談判,鄭經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遭到了康熙的反對,雙方各持己見,談判又無結果。其後清廷又招撫軍隊,導致鄭經部屬官兵紛紛轉投清廷,讓鄭經元氣大傷。

「三藩之亂」示意圖

一直到1681年2月,鄭經因病去逝,鄭氏政權陷入了嚴重的內鬥,加速了政權的崩潰,混亂之中鄭經之子鄭克爽嗣位。此時清朝又改變過去以撫為主的策略,採取了「剿撫並用」的方針。一方面,康熙正式發令出兵台灣,起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福建總督姚啟聖負責後勤供應,於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澎湖一戰,全殲鄭氏水軍主力,最終鄭氏軍隊死傷12000人。另一方面,清廷又在台灣宣示招撫,張榜安民;對被俘的台灣兵將,放其歸台,台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王師之不早來」。同時派劉國軒原來的副將赴台做劉的工作,讓他勸說鄭克爽歸降。鄭克爽已無抵抗能力,於是在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康熙皇帝即對鄭氏集團頒布了赦罪詔書,至此清朝收復了台灣。1684年,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

施琅紀念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和史迪威和解 背後大功臣為啥是宋氏二姐妹?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