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500年棉花史:奴隸制使資本主義成為可能

500年棉花史:奴隸制使資本主義成為可能

原標題:500年棉花史:奴隸制使資本主義成為可能


十年前,對資本主義崛起感興趣的歷史學家很難在歷史系找到立足之地,最接近研究資本主義的工作是從事勞工史的寫作,沒有歷史學家想過要彌補空白寫寫那些商界精英。對資本主義感興趣的人成了經濟學家、銀行家。或者成了為安德魯·卡內基或者羅斯柴爾德做傳的傳記學家。


2008年是個轉折點,以此為契機,進行反思的歷史學者在大學裡開起了諸如「資本主義史」的課程。但是什麼是資本主義史呢?是對勞工史的改寫?精英在其中到底起了什麼作用,他們是英雄還是惡棍?寫作資本主義史的困難之處在於,它其實正在被人類編寫著,它是現在進行時而非歷史研究所需的過去時。如果說「資本主義史」確實存在,那它就出現在斯文-貝克特所著的《棉花帝國:一段全球史》中。


《棉花帝國》一書封面


改寫資本主義史


貝克特告訴我們,原來我們以為的資本主義只有在政府讓路、奴隸制被打破之後才發展起來的觀念是錯誤的。貝克特用棉花產業50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奴隸制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起了關鍵作用,政府也是,它提供了槍炮,修建了道路,制定了關稅和市場規則,只有這樣資本主義才繁榮起來。

作為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貝克特也把商界精英帶到了資本主義的歷史中,但是他沒有直接講述他們的故事而是以他們的財富來源——棉花為中心。


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人們就已經學會紡紗,希羅多德就曾讚賞它的質地。當穆斯林在10世紀入侵歐洲時,也把紡紗和織布的技術帶到了歐洲(棉花cotton一詞就源自阿拉伯語qutn)。


18世紀之前的歐洲,棉花是稀缺商品。不過從全球來看,從秘魯、中南美洲到日本、埃及和印度,到處都在種植,雖然只有到了19世紀末,棉花才成為最主要的農作物,但是當地都有活躍的棉花交易市場,都有紡成紗織成布的家庭小作坊。


而棉花慢慢變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全球商品。貝克特認為其支點就是歐洲帝國的出現,在16世紀初,哥倫布與美洲初次邂逅,香料貿易在遠東地區蓬勃發展,這掀起了歐洲人對殖民地幾個世紀的爭奪,結果導致歐洲人佔領了龐大的美洲土地。到了18世紀出現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強制移民:奴役非洲黑人。為了銷售奴隸種植的大宗商品,一個商人階級出現了。貝克特不遺餘力地強調,只有新興歐洲國家的援助,私人擁有的股份制公司才能入駐多個殖民地。歷史學界傳統上稱這段歷史為「重商主義」,貝克特則把它重新命名為「戰爭資本主義」,他認為暴力才是核心。沒有這段歷史,就沒有工業革命——貝克特的故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果工業革命有祖籍地,那就是英國曼徹斯特,第一家工廠就在那裡建成。天才發明家塞繆爾-格雷格改進了機械紡紗技術,貝克特認為,格雷格的成功讓血汗工廠成為可能。當時的棉紡織廠里充斥著大量的婦女和兒童,他們一天工作14個小時,晚上蜷縮著爬進棚屋裡睡短短几個小時。

到了19世紀初,英國發展起蓬勃的棉花製造行業,這一趨勢很快蔓延到整個歐洲。但歐洲的棉花主要依靠進口,再沒有比美國更重要的棉花來源地了。在南北戰爭前夕,英國77%的原棉,法國90%的,俄羅斯92%的原棉來自美國。與此同時,美國北部城市出現了棉花製造行業,推動了美國自己的工業革命。事實上,貝克特寫到,美國在所有工業化的國家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既自己生產原棉又有自己的製造業。當然,棉花是依靠奴隸種植的。就像其他研究資本主義的新派學者一樣,貝克特也認為奴隸制不是被資本主義摧毀的與資本主義格格不入的體系,而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得資本主義成為可能。


殖民掠奪的象徵和後殖民主義的希望


貝克特巧妙地展示了南北戰爭是如何「成為資本主義歷史的轉折點」的。美國內戰期間,棉花出口崩潰,英國不得不把注意力轉向中東和遠東地區的新棉源。資本主義也就來到了印度和埃及。雖然英國殖民者早在1853年就統治了印度,但是只有到了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英國才開始把印度當做國家財富的源泉認真對待。英國殖民政府強迫當地人只種植一種農作物:棉花。就這樣,印度的鄉村被吸收進了全球棉花經濟體系中,這給印度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當全球市場上棉花價格暴跌時,印度就遭遇饑荒,19世紀70年代,造成了1000萬印度棉農餓死,19世紀90年代餓死了1900萬人。


很快,非歐洲國家也開始仿效起了英國在印度所實行的殖民體系。到了19世紀末,日本統治了韓國和中國的部分地區,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原棉供應地。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的部分地區做了同樣的事情。與此同時,英國自己的棉花產業削弱了。這不僅是因為競爭,貝克特認為,還因為英國和歐洲工人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到了20世紀初,歐洲國家紛紛開始頒布新的勞工立法,政府,這位曾經的棉花資本家的盟友,變成它的敵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棉花對歐洲經濟的重要性顯著減弱。但是,在新興非歐洲國家的誕生中起了關鍵作用。在印度,棉花既是殖民掠奪的象徵,也是它後殖民時代的未來希望。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統治下土生土長的棉花資本家,與棉農聯合起來,最終推翻了英帝國的統治,獲得棉花產業的控制權成了國家統一的目標。當時,紡紗的輪子出現在印度的國旗上。貝克特認為,即使到了20世紀,資本主義和國家也是相輔相成的。棉花產業國有化掩蓋了資本主義所造成的貧人與富人,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衝突。


今天,世界上的大部分棉花生長在印度,以及烏茲別克、塞內加爾、巴基斯坦、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如今成了製造業的大國,把原棉製造成T恤、短褲和牛仔褲。貝克特對這段過去40年的歷史沒有花費過多的筆墨,考慮到他所涉及的500年歷史來說,也算可以理解。


如果說西方仍然在棉花的故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新的跨國公司,比如Gap,阿迪達斯和沃爾瑪,它們負責把棉花的製品賣到全球各地。用貝克特的話說,和以往不同的是,現在這些公司已經「不受政府約束了」,它們不再依賴自己的母國,直接與生產棉花製品的發展中國家打交道。


有的批評家認為,貝克特浪漫化了前工業化社會。有的批評家說,貝克特過於同情那些奴隸和被奴役的工人,認為他們面對新的體系毫無適應能力。不過貝克特解釋了一個產業走向全球的形式和原因,但是對資本主義的歷史來說,這仍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不平等,財富和暴力,以及它是如何運行的做出新的解釋。貝克特的解釋不是對資本主義解讀的最終版本,但他的書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開始。

來源:《世界博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史教學與研究 的精彩文章:

張暉最後一次演講:誰說學術要與社會、人生分離呢?

TAG:美國史教學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