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中 國 女 性 第 一 刊 遇 見 幸 福 的 自 己

有什麼樣的父母,

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言行不一致的父母,

培養出的孩子也容易兩面派;

經常抱怨的父母,

培養出的孩子也容易憤世嫉俗;

經常吵架的父母,

培養出的孩子也會把吵架當成平常。

原生家庭的教育和氛圍,

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太重要了。

尤其是在這3種家庭長大的孩子,

會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01

有教養的家庭

曾經在旅途中見過不少熊孩子,

有在車上大喊大叫隨意吵鬧的,

有在車上隨意亂翻他人物件的,

有在車上搶奪女生手裡零食的。

幾乎每一個熊孩子的身邊,

都陪著一個熊家長!

看著孩子不合理的舉動,

不但沒有制止,反而滿臉慈愛。

有一個很明顯的反例,

是寧波一位媽媽的做法。

她帶著一歲半的孩子獨自坐飛機。

媽媽怕孩子會吵鬧打擾到周邊的客人,

於是給其他旅客每人發了一份小禮物,

裡面有耳塞和糖果,

並附了一張卡片。

據航班上的空姐回憶說,

在整個航程中,

孩子一直很乖,

安靜在座位上,

看書、吃東西、看動畫片。

一般帶孩子的乘客下機後,

座位周圍都髒得不能看了,

而這對母子離開時,

座椅卻是乾乾淨淨。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小寶寶有這樣一個進退得宜的媽媽,

長大了也必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而如果父母沒有教養,

那麼熊孩子和無賴之間,

有的只是時間問題。

央視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鏡子》,

其中有這樣一句孩子的自白:

我是一面鏡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

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孩子是泥巴,父母是模子,

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子,

全靠父母的塑造。

每一個孩子長大後的模樣,

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02

夫妻恩愛的家庭

前段時間《爸爸去男兒》的熱播,

都讓大家喜歡上了嗯哼大王。

這個孩子聰明伶俐勇敢堅強,

金句頻出,是個十足的開心果。

雖然沒有上過一天的幼兒園,

卻有著比同齡人高好幾倍的知識儲備。

其實,每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

都離不開一對恩愛有加的父母。

杜江和霍思燕是娛樂圈裡出了名的模範夫妻,

結婚多年了,還是恩愛不改。

曾經杜江帶嗯哼上《爸爸回來了》,

有個小場景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一次深夜,

霍思燕剛工作完回到家,

杜江主動為愛妻倒了一杯熱水,

霍思燕一說肚子餓了,

杜江二話不說就去廚房煮宵夜,

霍思燕在吃宵夜時,

霍思燕穿了一天的高跟鞋,

杜江幫老婆按摩小腿,跟她說:

「高跟鞋穿多了之後腿部是最累的,

幫你按摩按摩。」

別看杜江高高大大的,

情話可是十級的,

什麼「我愛你」之類的,

那是信口拈來。

去年杜江因為工作

而沒辦法陪霍思燕一起過生日,

就在微博上寫情詩向老婆示愛:

「月光如水,我是魚,

歲月是垂釣的老人,你是誘餌。」

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嗯哼,

難怪那麼懂事善良有愛。

因為父母恩愛,

本身就是最好的家教。

曾經有人做過調查,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

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

離婚家庭的為30%,

和睦家庭的為19%。

很明顯,

夫妻經常吵架的家庭,

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

甚至一個好的單親家庭,

也遠遠好過兩個不斷爭執的家長。

但是很多夫妻意識不到裡面的問題,

只顧著自己吵架,

卻不知道給孩子帶來了多少傷害。

03

不溺愛的家庭

童話里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年秋天,

一群天鵝準備飛去南方過冬,

途中來到天鵝湖的一個小島上。

島上住著老漁夫和他的妻子,

見到這群天外來客非常高興,

拿出餵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

精心餵養天鵝。

冬天來了,

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南飛。

湖面封凍,它們無法獲取食物,

老夫婦就敞開茅屋,

讓它們在屋子裡取暖並給它們餵食,

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凍。

春去秋來,每年冬天,

這對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

終於有一年,

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

天鵝也從此消失了,

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

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期間餓死了。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溺愛,

孩子最後的結果,

就會像這群天鵝一樣,

喪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礎,

無法再適應環境,

最終被變化了的環境所吞沒!

見過太多天真活潑的孩子,

卻毀在了溺愛的父母手裡。

前兩年的時候,

新聞里出了一個慘劇。

一位六旬老母親,

因年歲已大,

無法繼續滿足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的兒子,

萬般無奈之下,

只能選擇忍痛親手結束愛子生命。

在監獄的悔過書上她這樣寫道:

「我萬萬沒有想到,

我會做出這麼傷天害理的事,

害死了自己的兒子……

想到我所愛的兒子,

我平時慣著,寵著,護著的兒子,

最後卻在我的手上這樣離開了人世,

我不能原諒自己……」

母子相殘,

到底是誰的錯?

是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嗎?

那個只會伸手要錢、

還動不動就對父母拳打腳踢的兒子?

還是那對一味溺愛的父母?

老母親可憐嗎?可憐!

但最可憐的是她的孩子,

從小被父母慣壞了,

不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能做,

到最後卻被不堪重負的母親,

單方面收回了這份愛。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

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每一個壞孩子的行為背後,

都是家長放任溺愛的結果。

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放任,

總有一天會還到孩子身上。

小時候你不教育你的孩子,

長大了總有人會替你教育孩子,

甚至付出慘痛代價。

每一個孩子來到世間,

都是一張白紙,

而父母,就是在這張紙上畫畫的人,

最後會變成草稿還是名作,

全看執筆的人!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女刊 的精彩文章:

「冰花男孩」戳痛所有人:生活不易,但請你足夠相信!

TAG:第一女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