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臨朐縣李家營大隊插隊落戶的日子

在臨朐縣李家營大隊插隊落戶的日子

GIF

心中永遠的記憶

——我在李家營大隊插隊落戶的日子

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等流行一時的字眼,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遙遠。如今的年輕人,只能從影視作品中、從父輩的訴說中或看到、或聽到那一串串回味無窮的知青故事。

然而,在那特殊的年代裡,上山下鄉的號召威力無邊,形成運動並席捲全國。當時高中畢業的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也被匯入知青大潮,成了全國數千萬知青中的一員。

那是1970年5月31日,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

這天清晨,從青島出發的專列,頂著濛濛細雨,載著幾百名下鄉知青,在親友們的告別聲中,向著昌濰大平原進發。我們青島二中的九名同學,被分配到臨朐縣楊善公社一個叫李家營的生產大隊。

當時的李家營,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都不錯,出村三里,便有一條沙土公路通往縣城,全大隊的幾千畝莊稼,都在乾渠邊,水源充沛,收成好,而且還種植了幾百畝黃煙作收入。把這裡作為知青的落戶點,足以看出當地政府部門對落實知青政策的關注和用心。

記得,當時的知青組建在村子中間。為了做好安置工作,大隊將已有的幾間舊房做了維修改造,把朝向好的北屋翻建成六名女知青的閨房,四間西屋做了三名男知青的卧室兼倉庫,又在東南角蓋上伙房,西南角蓋上豬圈,剩下的邊邊角角砌幾段土坯牆圍起來,便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知青院落。

我們來到後,知青院落早已收拾利索。門窗油漆一新,木格子窗戶上糊著雪白的窗紙,大門上貼著歡迎標語,院子里打掃得乾乾淨淨。牆邊「一」字擺開為我們購置的鋤鐮杴钁等生產工具,伙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就連攤煎餅的鐵鏊子,做飯用的柴草,以及水缸里的清水,鹹菜缸里的腌菜都做了精心準備。

據了解,那時每個知青的安置費用是220元,除去路費,撥到大隊的錢不足200元。即使當時物價水平低,區區200元的人均費用,要建一個衣食無憂的知青點,也絕非易事。

但為人友善、處事真誠的李家營人,沒有計較這些。聽說,在我們到來之前,大隊黨支部已就如何安置知青,如何教育村民,做了專門的布置和安排。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要讓知青們吃得飽,留得住又要照顧到群眾的情緒和利益,這二者兼顧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就這樣,在李家營大隊,來自九個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的我們,便組成了一個新家——李家營知青組。由此,拉開了我們下鄉生活序幕。

磨練闖過勞動關

人們都說,知青插隊後面臨著生活關、環境關、勞動關這三道嚴峻的關口,這話一點不假。但我認為,相比之下,前兩道關口容易過。因為它主要是生活習慣問題,待的時間長了,就會逐漸適應。勞動關卻不然,在當時手工操作為主的農業生產中,勞動條件、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均對人形成極大的考驗。對我們知青來說,它需要的不僅僅是你的體力,更重要的是你的信心和意志。

總括幾年的勞動實踐,我干過的大小農活自己也數不清楚,腦海中記存的勞動教訓和收穫也為數不少。但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還是那些給我帶來挑戰、使我經受磨練的勞動故事。

下鄉後,我參加的第一次勞動是割麥子,這是我經受的第一場考驗。

那天是農曆「芒種」,是開鐮割麥的日子。

天剛放亮,我便加入了麥收大軍,隨鄉親們向村外走去。天空萬里無雲,清晨的空氣中已帶著燥熱。地頭上,隊長把兩手圍成喇叭狀,大聲吆喝著分配完任務,一場麥收大戰便打響了。只見男女壯勞力在前排割麥子,半勞力緊隨其後捆麥子,老人孩子則在後面拾麥穗。麥田裡沒有了往日的說笑打鬧聲,聽到的是鐮刀割麥的「刷刷」聲,看到的是麥捆在一片片地向前延伸。我無法確定自己屬於哪類勞力,又無勇氣到前排割麥子,只好無所適從地站在原地待命。

憨厚的隊長走到我眼前,幫我把一捆麥草繩系在腰間,又拿過我那尚未上陣的鐮刀示範了幾下,然後指著麥地最東邊的一畦讓我割,並一再叮囑:「學著干,別著急」。這畦麥子又窄又短,不足別人的半畦,我知道隊長有意照顧我,心中十分感激。

我學著鄉親們的樣子,從腰間抽出一根草繩鋪在地上,然後左手抓麥,右手握鐮,連拔帶拽,半天割不了一捆。眼看著鄉親們快到地頭,我卻在原地裹足不前。

太陽已跳出地平線,驕陽似火,熱氣蒸人。長時間的彎腰收割,我感到腰酸背痛,麥芒的侵擾加上烈日的熏烤,使得我汗流浹背。著急間,我開始抱怨自己的右手無能,更恨自己平日引以為榮的「左撇子」失效。鐮刀是刀刃朝下右手使用工具,我靈活的左手根本派不上用場,如今虎口奪糧之際,我不可能讓鄉親們給我造把左手鐮。沒辦法只有逼著右手超常發揮了。就這樣,笨拙的右手握著不聽使喚的鐮刀,艱難地往前揮舞著。沒多久,心急加體力不支,一刀下去,鐮頭角度上傾,刀刃順著麥桿滑向左手,手背上頓時劃開一道口子,血流不止,隊長趕緊派人陪我去診所包紮。

初次交戰,便敗下陣來,心中別提多麼懊惱。但這次血的教訓,卻促使我下決心學會用右手使用鐮刀。以後的農活中,我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右手,爭著干那些用鐮刀割秫秸之類的活兒。秋收後,看到水渠邊收割的荊條留下一截硬硬的荊茬,我便抓緊這有利時機,把割荊茬作為鍛煉的內容。一個秋季下來,荊茬割了一大堆,右手用鐮的本領也長進了不少。

刻意的練習,真起了作用。在以後幾年的麥收中,鐮刀在我的右手中已能運用自如了。我割麥的速度和質量還得到鄉親們的好評。

和鄉親們出伕修水庫是我經受的又一場考驗。

那時,每到農閑季節,生產隊都要動員青壯年勞力外出幹活,鄉親們叫出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參加縣裡組織的集體勞動,完成建水庫、築水渠、修公路等指令性任務。

由於這些活多在偏遠的外地,幹活累,生活苦,又無任何補貼,人們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初生牛犢天不怕的我偏要去試試。於是我說服了隊長,又「忽悠」了組內兩名男知青,一起參加了出伕隊伍。

那次,我們的目的地是沂山水庫,離李家營七八十里的路程。當我們推著獨輪車,帶著行李、工具,經過一天多的疾行到達工地時,才發現這裡的條件遠比想像的艱苦。

首先是住宿條件差。來這裡幹活的民工成千上萬,附近幾個村子的閑屋早已住滿。我們晚到的只能在河灘上安營紮寨了。河灘上坑坑窪娃且有積水,為了防潮,我們只好找一塊地勢較高的灘地做房基,四周用木棍搭起支架,蓋上草頂,綁上草簾,然後用石塊將房基墊高,上面鋪上鵝卵石,中間留出一條道,兩邊鋪上麥草和席子,一個能住二三十人的集體宿舍便建成了。住在這樣的屋子裡,到了夜晚,山風呼呼作響,四周透風撒氣,膽小者還真不敢住。最怕的是還有人起夜,接二連三的起夜者從你的頭頂經過,聽到的是接二連三的穿鞋脫鞋聲,睡意再濃,一夜也會被多次吵醒。

其次是吃喝問題多。那時,村子裡、工地上都沒有自來水,有限的幾口水井,滿足不了這麼多人使用。我們的生活用水也只能就地取材了。無法考察上游是否有污染,也無法取樣化驗水質如何,能做到的就是在河邊挖一個深坑,讓水從坑底滲出,讓它沉澱一會兒,算有了消毒過濾程序,然後把它收集起來燒水做飯。

由於生活上沒有任何補助,糧食、蔬菜全靠生產隊供應,所以米面肉蛋都成了奢望中的高檔食品。一天三頓的當家飯基本是鹹菜加窩頭,中午偶爾吃一頓帶肉的青菜外加兩個饅頭,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改善了。當時,我一天最多吃到三斤乾糧,從中不難看出,體力消耗之大和飯菜中油水欠缺之多。

生活條件不好,勞動強度卻很大。修水庫最重的任務是建攔水壩。沂山水庫的大壩建在兩座大山的山口處,壩體有十幾層樓高,築壩所需的土和石塊,全憑我們用獨輪車從遠處一車車運到壩基,一層層夯實,一層層加高。

當時去的民工們,人手一杴一車,每天需要完成規定的土石量。記得剛開始時,推車運土並不吃力,因為壩基就在平地上。後來隨著壩體的升高,需爬上一個小坡才能把土石倒下。再後來,一人推車無法到達指定地點,需要有人在前套繩拉車,兩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務。然而沒幾天,兩人合作變成三人合作,前面兩人拉車,後面一人推車,車子才能前行。到最後幾天,必須再加上一人雙手頂住我的腰部,以防連人帶車後滾翻,形成前拉後頂中間推的方式,四個人一起努力,喊著號子,車輪才能艱難地、緩緩地向壩頂移動……

環境雖然艱苦,鄉親們卻十分樂觀,勞動中號子聲此起彼伏,休息時說笑聲接連不斷.我們也融合在鄉親們中間,咬緊牙關堅持著,沒有一個逃兵.唯一盼望的是工程快點結束,我們早點下山,想辦法改善一下生活。

就在壩體工程接近尾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意外地吃到了一頓難得的」美餐」。這天上午,大家正在壩底休息。突然間看到一個農民打扮的人,挑著兩隻筐子,向工地走來。此人一邊走一邊吆喝著,民工們見狀紛紛圍了上去。不一會兒,就有民工從人群中拿出一包什麼東西,津津有味地品嘗起來。我們也禁不住向前看個究竟,原來是個賣熟肉的。兩隻荊條編筐里,盛著一些煮熟的肉塊,肉下墊著許多梧桐樹葉。肉膘很薄,頂多半指,瘦肉很少,由於沒加佐料,白花花地顯著原色。我心裡明白,這是一頭小豬的肉,而且很可能是死豬肉。因為通常情況下,人們是不可能殺小豬賣的。眼下正是高溫季節,豬極容易生病……心裡這樣想著,但見到了久違的、閃著油光的熟肉,強烈的食慾還是使我放棄一切雜念,決定先嘗為快。要知道,那年月肉是生活中的頂級珍品,城市人吃它要等到發票,農村人吃它要靠到過年。如今熟肉就在眼前,怎能不勾起人的饞蟲。只見這個賣肉人,一邊收錢,一邊用油膩的雙手將肉塊抓到一片葦席上,用刀切成條條塊塊,然後用秤鉤鉤住它……民工們都爭相購買,看來,大家此時的心情都驚人的一致。我們三個知青也趕緊湊了五角錢,很快從秤鉤上換來了一斤用樹葉包起的熟肉。也來不及找個合適的地方,就站在原地將肉撕成三份,狼吞虎咽地美餐起來……

那頓嘴角流油、吃相不雅的肉宴,幾分鐘便告結束。至於肉吃到嘴裡什麼味道,吃肉之後有何種感受,至今我也找不出最合適的詞語來描繪它。

兩個月後,工程結束了。離開的那天,還真有點留戀。儘管當時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看到眼前高高聳立的壩體,想到將來這裡就是造福臨朐人民的水利基礎工程時,心裡便升起一股成就感,因為這十幾層樓高的水庫大壩上,有我的一份貢獻。

知青組裡趣事多

知青的生活是十分平淡的。那時除了勞動之外,幾乎沒有學習、娛樂的機會。為了活躍氣氛,身為組長的我帶領大家制定了一個活動計劃,每周拿出一個晚上作為專門的學習和娛樂時間。起初是輪流讀報紙講故事,後來又增加了學文化的內容。我是老大且學歷最高,唱主角的自然是我。那時科普讀物、歷史文化書籍很難找到,於是我便搜腸刮肚,把記憶中看過的小說,聽過的故事翻騰出來,準備每周一講。那段時間,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海底兩萬里》之類的科幻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之類的偵探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戰爭題材的小說以及歷史故事我都敢講。最大膽的一堂課是我帶領他們用詞造句。從詞典里指定一個成語,每人在一分鐘內造一個句子,然後說出它的含義。現在看來,這種帶有遊戲性的學習方式,只能出現在小學生的課堂上。但當時,頭上冠有中學畢業學銜的知青們,肚中的文化底子能玩轉遣詞造句已經是高檔次的訓練了。

面對這個氣氛相當活躍的學習場面,由於當先生的我文化底蘊不足,手中缺乏點石成金之術,所以下的結論往往沒有權威,評判的結果往往不能服眾,再加上歷史知識的捉襟見肘,我講過的故事有時相互串門或張冠李戴。只要有人聽出破綻,便會追問不舍。我經常被他們問得理屈詞窮,於是在一片鬨笑聲中,我的文化課便草草收兵了。

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自己找樂。那時最盼望的日子是綿綿陰雨天。天一下雨,休息日便降臨。睡個懶覺後,大家會拿出撲克、擺起棋局鏖戰半晌。有時我們也會模仿樣板戲唱腔,來段京劇齊唱。那年月,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更不知流行歌曲為何物。知青組唯一的收音機里,翻來覆去地整天播放那八塊樣板戲。久而久之,樣板戲的唱腔劇情我們都耳熟能詳。每當小鐵梅出現,我組的「娘子軍」們便群起隨唱,知青組彷彿成了《紅燈記》的排練場;每當郭建光登場,三名男同胞便會引吭和之,知青組瞬間又進入「沙家浜」。

一年中最興奮地事還屬年底分紅。每到這時,生產隊都要進行決算根據每人掙的工分多少,扣除口糧、柴草用款,計算出你的全年「工資」收入。

我們九個人分在六個生產隊,各隊的工值不同,有的懸殊很大。當年我所在的六隊工值是六角八分,而有的生產隊僅三四角錢。既是一個知青家庭,就不能一個鍋里兩樣飯。於是我提議組內進行二次分配,把每個人從生產隊所得湊到一起,依據個人掙的工分重新計算工值,決定最後收入。這樣高的工值要下調,低的要上浮,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我便去大隊供銷點買了一些信封,模仿著單位上發工資的樣子,每個信封上註明「工資袋」三個字,居中寫上姓名、工分、工值合「工資」數,一人一袋,點名領取。這是我們第一次通過勞動換來的收入,錢雖不多,但大家臉上都現出異樣的光彩。我的「工資」雖然比原來降了不少,但看到弟妹們高興的樣子,想到通過自己的雙手,已經掙足了一年的口糧柴草,而且還有了回家的路費,心裡美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然,生活中也不全是快樂和舒心,有時也會碰到一陣風,遇上一點浪。

記得一年深秋,睡夢中的我們被對門女知青們的陣陣喊叫聲驚醒。聽到驚叫聲,我的第一感覺是流氓來了。那時年輕氣盛,見不得壞人壞事,尤其是膽敢侵擾我們女同胞的事。於是不管險情如何,先抄傢伙再說。我拿著手電筒,操起木棍,第一個衝出房門。借著手電筒光的照射,只見院子里亂了套。流氓沒發現,卻看到滿院子都是我們餵養的公雞、母雞。它們有的撲棱著翅膀,有的飛到草垛上驚魂未定,一隻蘆花大公雞,黑燈瞎火地站在晒衣服的鐵絲上,披頭散髮,鮮血淋漓……

後來發現,這是一場虛驚,並非是流氓盯上了我們的同胞,而是垂涎欲滴的黃鼠狼盯上了我們的雞公雞婆。由於當天值日的女知青忘了堵雞窩,黃鼠狼便乘機去雞舍拜訪了一番。雞窩建在女知青窗下,敵情當然是她們先發現。但發現敵情又不敢出戰,剩下的也只有大喊大叫了。

第二天清點戰場,我們損失慘重。兩隻母雞被咬斷脖頸,死於非命;一隻正下蛋的母雞,做為禮物被黃鼠狼笑納;那隻大公雞被咬去半截雞冠,因過度驚嚇,從此不會打鳴,落下終身殘疾……

後來,我們養了一條白花狗。有了它給我們值夜班,「黃鼠狼給雞拜年」的事再沒有發生。

難忘村裡鄉親情

要說李家營的鄉親們對知青的情誼,首先應該從大隊黨支部一班人和支部書記王興友同志說起。

當初,我們來到李家營時,在鄉親們中間曾引起不小的波動。因為這裡地少人多,不缺勞力,鄉親們擔心增加人口影響他們的收益。尤其是看到我們個個不會幹活,還處處需要照顧時,個別人就生出不滿情緒,甚至拿知青干農活時的窘態取笑。支書老王了解情況後,不止一次地在有關場合表態:「咱村的知青,都是些一二十歲的孩子,他們是響應政府號召,從城市到鄉下的。咱應該好好待他們」,「嫌人家不會幹活,誰生下來就會幹活?你去城裡不是連走路都出洋相!」……書記定了調,沒人再敢亂吹號,再加上大隊的其他幹部從中做了很多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我們聽到鼓勵的話多了,碰到熱心相助的事多了,知青與鄉親間感人的佳話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先說說「百家菜」的故事。

「百家菜」的故事,緣於鄉親們對知青生活方面的無私關照。

那時食用油金貴,炒菜不能天天吃,家家戶戶都是鹹菜當家。每到春季,當地的香椿樹發了芽,鄉親們便把它的芽、葉掰下,腌成香噴噴的椿芽菜。到了秋天再把辣菜疙瘩放進缸里,撒上粗鹽,鋪上花椒,備足來年的鹹菜,有的人家為了提味,還把青椒、蘿蔔、黃瓜等一起放進缸中,腌出的鹹菜五味俱全,味道更香。

知青們也要過日子,也要備下當家鹹菜。於是我們學著自己腌制,將自留地里的辣菜疙瘩去根洗凈後,按照鋪一層疙瘩撒一層鹽的辦法,半天功夫,便泡製了滿滿的一缸鹹菜。為了增加味道,疙瘩中我們也摻雜了一些白菜幫、青椒、蘿蔔之類的青菜。隨後蓋上鐵鍋,專等到時嘗鮮。不知是我們撒的鹽不足,還是我們自產的青菜營養不良。總之,等我們想吃它的時候,卻發現白毛滿缸,異味撲鼻,帶葉的腐爛,帶根的變酸,根本無法食用。

鹹菜斷了頓,買成品又缺錢,無奈之中只有向大隊告急了。支書老王聽說此事後,當即下令:「為知青們湊鹹菜」。一時,各生產隊隊長紛紛帶人,挨家敲門,逐戶收菜。晚上掌燈時分,一盆盆、一桶桶的鹹菜便送到知青院中。這些鹹菜五花八門,既有缸底的陳年菜,又有當年的新腌菜;既有疙瘩頭,也有香椿、蘿蔔、黃瓜。雖然各家的味道不一,但般般樣樣都透著清香。

這些包含著鄉親們濃濃情意的百家菜,裝了滿滿一大缸,一直接濟到我們的第二批鹹菜泡製成功。

再說說鄰居老太的故事。

鄰居老太年過六旬,住我們隔壁,是一位非常爽快愛說話的老人。每天碰到我總要問一句「吃飯了沒」。這年春天,她家的母豬下了七八隻小豬崽,老太太對它們關愛有加,每天早晚都能聽到她喚豬崽吃食以及和豬崽「說話」的聲音。

當地的豬崽都有散養的習慣,任它們滿街滿院亂竄覓食。我們知青組離得近,也成了它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一天中午,這幫傢伙又來串門了,在一頭小黑豬的帶領下,嘴裡哼哼著曲子在我們院中亂拱亂啃,不時偷點雞食吃。起初,我們都耐著性子,只是用巴掌驅趕它們。無奈小傢伙不長記性,轉眼工夫又溜進院中繼續騷擾。幾個回合下來,便激起了九個年輕人的脾氣。男知青率先動作,拿起樹枝、木棍開始驅趕抽打它們。小傢伙在院中亂竄亂叫,就是不出院門。看到這副無賴相,更激起了我們的火性,有人開始用磚頭替代了樹枝。只聽「啪」的一聲,是硬物拍肉的聲音。那隻領頭的黑豬崽大聲哼叫著逃出院門,地上留下了滴滴血跡……

沒過幾分鐘,鄰居老太順著血跡發現了「罪魁禍首」,隨後叫罵聲便飄進知青院中。我們自知惹了禍,沒敢出面接招,叫罵聲圍著知青院落轉了好幾圈,才漸漸消去。

此事剛平靜下來,又一樁大禍差點釀成。

我們知青組有一間庫房,原準備盛糧食和雜物,由於長年不見陽光,非常潮濕,一直空著沒用。這天,一名男知青突發奇想,用點柴烘烤的辦法,促使小屋快點乾爽。木樑草頂,見火就著。可惜這位賢弟忽略了這點常識。一堆柴草點燃後,烈焰升騰,濃煙滾滾,瞬間,整個院落便籠罩在煙霧中。這時青壯年還沒收工,第一個發現險情的是鄰居老太,她看到知青院落和牆角的北屋不斷有煙霧竄出便斷定此處准有火情。隨後便大聲呼喊:「快來人呀,青年上著火啦」……不一會,便出現了老人孩子為主的救火隊伍。

萬幸,火最終沒燒起來。但是看到庫房熏黑的四壁,烤焦的屋頂邊緣,以及牆角那幾隻被烤死的壁虎,仍讓人後怕。

事後,我批評了這位賢弟差點「火燒連營」的危險舉動,又去鄰居老太家登門道歉致謝。秋後,老太太翻蓋房屋時,我們三個男知青又去無償地當了一天小工,算是我們對她老人家不計前嫌、勇於助人的一點回報。

當然,知青鄉親間的情誼遠不止這些,日常生活中感人的事情還有許許多多。那位又勤快、又乾淨的大娘,撇下自己的家務,連續數日手把手地教會女知青攤煎餅的事;那位技術員大叔,按時在自留地里指導我們撒菜種、栽菜秧的事;每年一度的評工分大會上,鄉親們齊刷刷地舉手同意知青們拿最高工分的事;還有在徵兵、招工、升學中,優先推薦知青應選的事,都深深地烙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永遠不會抹去。

共同的勞動和生活,使得知青鄉親之間心貼得更近,關係更加緊密。那時誰家有蓋新房、娶媳婦嫁閨女之類的喜事,都要請我們去喝杯喜酒、抽顆喜煙。年輕人遇到相親、定親之類的大事,有的便來知青組借塊手錶、借件時尚衣物,以壯行色。春節到了,我們要回家探親,鄉親們爭著把箱包、衣服存放在他們家中,替我們看護;把我們養的豬、雞趕到自己家中,替我們餵養。春節過後,我們返鄉時,身上會多出許多大小包裹。那是應鄉親們之託帶回的塑料底布鞋、咔嘰布、的確涼、煤油爐、鋼精鍋,還有套在一起的如同炮筒般的鐵皮煙筒……

鄉親們的關懷體貼深深地鼓舞著我們,鄉親們勤勞樸實的作風和不畏艱險的頑強精神深深地教育著我們。知青組全體同仁沒有辜負鄉親們的期望,每人都在自己崗位上做出了貢獻。組內先後有兩人擔任大隊小學的民辦教師,後被推薦上學繼續深造;有多人去大隊養雞場、副業隊工作,後被招至工廠、油田成為技術工人。我們知青組成員團結互助,情同兄弟姐妹;我們的勞動收入無需照顧,年年自給有餘。李家營知青組也因此成為縣、社兩級先進知青小組。

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國的經濟連同人們的生活和觀念一起騰飛。當年懷揣紅寶書、臂戴紅袖章、一身朝氣,與鄉親們一起戰天鬥地的我,已告別工作崗位,步入花甲。每當說起那段特殊的生活,我都會以第二故鄉的情感,追憶著那時村風的質樸、村民的真誠友善以及知青們無數個夢想和期盼······

由於這段寶貴的時光,使我了解了農村,認識了農民,學會了如何面對艱苦,面對人生。它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堅定了我的人生意志,提升了我的人生目標。

它是我生命軌跡中的一份寶貴財富,是我心中永遠的記憶。

摘自《歲月留痕》,圖片來自網路。

解讀臨朐歷史 講好臨朐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朐史志 的精彩文章:

TAG:臨朐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