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鑒定為贗品,扔在垃圾堆,一個肚子疼的故事,竟然……
說起王羲之,估計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王羲之《上虞帖》卻非常有意思,因為他記錄的居然是一個肚子痛的故事:
晉王羲之 上虞帖 卷
縱 23.5厘米 橫 26 厘米
藏於上海博物館
【全文】
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見朋友一面,而寫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親戚朋友的近況。草書,麻紙本,7行,58字。作品風格面貌屬於王羲之晚年書風。
《上虞帖》又名《夜來腹痛帖》。收刻於《淳化閣帖》、《澄清堂帖》、《大觀帖》等刻帖中,宋《宣和書譜》、明詹景鳳《東圖玄覽》、清安岐《墨緣匯觀》著錄。
《上虞帖》的草法隨意洒脫,輕鬆自然,不拘小節。首先,在筆法上它不是靠輕重提按變化來豐富線條內容的,而是以節奏和運行速度(疾澀之變)來充實線條內涵,提按為輔。其次,結構上強調開合變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構架的視覺效果顯露出一種「張力」的特徵。
王羲之《上虞帖》:垃圾堆里撿回的國寶
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虞帖》還有一段離奇的經歷:它竟然是從垃圾堆里撿回來的。
一千多年前開始,王羲之《上虞帖》的唐摹本就一直在南唐、北宋、元、明等朝廷內庫中收藏。後來傳到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標手裡。繼他之後,流入民間……
1972年的一天,上海文物清理小組的一名專家萬育仁在清理倉庫書畫時,偶然在丟廢紙的竹筐中,發現了這張硬黃破舊的書法帖。
當時它被鑒定為贗品,所以被扔入待處理品廢紙堆中。
當萬育仁從廢紙筐中拿到這幅書畫作品時,只見卷端有宋徽宗金書「晉王羲之『上虞帖』」的絹簽,在絹簽的下角,有朱文雙龍圓形騎縫印,有「御書」葫蘆騎縫印,還有五代南唐「集賢院御書」墨印及「內合同印」朱文大印。
憑多年書畫鑒定的經驗,萬育仁確定此卷非等閑之書卷。再打開內頁,只見58字七行草書歷歷在目:
「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艱!想行復來。修齡來徑日,今在上虞,月未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內容主要是回答來書所問。帖中提及三人,一為修齡,乃王羲之從兄弟;二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當是名士謝安。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鋒運筆,字體連貫流暢,豐肌秀骨;體勢超逸優遊,靈動綽約。
萬育仁依稀記得明·詹景鳳《東圖玄覽》、清·安岐《墨緣匯觀》提及此帖,但此帖多年來湮沒不彰,於是毅然將廢筐里的《上虞帖》撿回,帶回上海博物館,請還在工作的專家進一步確認。
最初,這幅《上虞帖》被定為贗品。直到1975年,經謝稚柳鑒定,又經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用軟X光透拍,顯現出南唐內府的收藏印「內合同印」朱印和「集賢院御書印」墨印,於是斷定此《上虞帖》為唐摹本。
此帖在修復時使用了「火燒法」古書畫裝裱與修復方式,最終使得這幅帖色深褐、紙本破碎、有18處損壞的唐摹本重現光彩。
資料整理自網路
1月海選鑒寶公告
華豫學院
《邢捷?走進大千世界 書畫鑒賞》2018年開課
華豫學院
《白海波?古玉辨偽》2018年01月開課
覺得不錯,請點贊↓↓↓


TAG:華豫之門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