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什麼有冬瓜、南瓜、西瓜,卻沒有「北瓜」呢?

為什麼有冬瓜、南瓜、西瓜,卻沒有「北瓜」呢?

圖片改於插畫師

培根君emo作品

小時候,你有沒有這樣的疑問?

那就是為什麼有冬(東)瓜、南瓜、西瓜,卻單單沒有北瓜呢?

是被遺棄了?離家出走?還是不幸夭折了?

我們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在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中搜索了一下,

您猜怎麼著?竟然真的有「北瓜」

而且還是南瓜的一種。

而要說其它,還要從這個大家族說起……

南瓜家族三兄弟 兄弟眾多要認清

廣義的南瓜是指葫蘆科南瓜屬(CucurbitaLinn)的植物,它有三個常見的栽培種:分別是中國南瓜(Cucurbitamoschata)、美洲南瓜(Cucurbitapepo)和印度南瓜(Cucurbitamaxima)。

中國南瓜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狹義上的南瓜,美洲南瓜就是西葫蘆,而印度南瓜就是北瓜。

而在北美洲,人丁興旺的南瓜屬大家族成員被統稱為「Squash」,是「葫蘆科最顯赫的家族」。

圖中所示是更為廣義的「南瓜」

南瓜三兄弟的果實形狀多變,想從外觀區分它們要看果柄和果實頂端的花被痕迹,也就是通常說的「臍」。南瓜果柄五棱膨大、臍內凹;西葫蘆果柄明顯五棱、臍外鼓;北瓜果柄呈圓柱狀、臍是一個小點。

南瓜中的巨無霸其實都是「北瓜」

還沒成熟的北瓜

「北瓜」屬於半野生植物,由於它的產量低,加之沒有西瓜的甜美、冬瓜的清香以及其他南瓜屬的高產量,因此,人們不太認識它。

「北瓜」起源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智利及阿根廷等國,已播種到世界各地,中國的筍瓜可能由印度引入,所以又被叫做「印度南瓜」。

如果你不知道北瓜,那你一定知道國外經常舉辦的「種南瓜大賽」。我們經常會看到網上報道某某農場主種出了×××公斤巨型南瓜,刷新世界記錄。但能長那麼大的「南瓜」其實是「北瓜」,因為只有它才有長到那麼大的天賦。這點從它的學名「Cucurbitamaxima」(maxima原意是極點,最大量)就能看出來。

而所謂的「萬聖節超大南瓜」,大多數也是「北瓜」——雖然有與南瓜類似的外形,但是能長到驚人的體積,簡直是為萬聖節量身定做。不過,長成這麼大的「北瓜」已經沒有吃的價值,瓜皮和瓜肉已經開始纖維化,不然怎麼能撐得住那麼大的身板?這麼巨型的瓜只是人類培育的玩物罷了。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瓜」在中國各地的方言叫法十分混亂,有的人將「西葫蘆」叫做「北瓜」,有的人將整個南瓜家族都稱為「北瓜」,還有地方將冬瓜稱為「北瓜」。所以,1988年頒布的國家標準GB8854-1988《蔬菜名稱(一)》中用「筍瓜」作為北瓜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北瓜和南瓜,都是哥倫布先生的饋贈

其實,無論是南瓜、北瓜還是西葫蘆,今天它們能夠擺上我們的餐桌,都要歸功於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中,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美洲大陸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古代美洲土著居民在與世界其他地區完全隔絕的狀態下,馴化、培育、栽培了60多種農作物。根據瑪雅文獻中的記載,當時25個大南瓜和一個成年奴隸的市場價值等同。

隨著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而引發了世紀性大規模航海。舊大陸(歐洲、亞洲、非洲)和新大陸(美洲)連接後隨之而來的各種交流,帶來的巨大轉變。

這些交流也被稱作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Exchange)。

哥倫布的發現與哥倫布大交換對於我們的貢獻是巨大的,你能想像在我國的美食中,少了馬鈴薯、玉米、番茄、辣椒、南瓜——這些大自然的饋贈,餐桌上會發生怎樣天翻地覆的變化。

試想一下,如果沒了馬鈴薯,國民美食大盤雞就失去了靈魂...

沒有了番茄,西紅柿炒雞蛋就喪失了韻味...

沒有了辣椒,那麼重慶火鍋、水煮魚、剁椒魚頭、辣椒炒肉,辣子雞都該怎麼辦?

已經走出國門火遍全球的「老乾媽」該怎麼辦?

最終,就連鴨脖和臭豆腐都將失去光彩!

天吶,那這日子還怎麼過~

本文綜合於奇幻科學城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一篇能讓你快速通往財務自由,走向人生巔峰的文章……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