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半月改革動態

半月改革動態

一、改革總體部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18年經濟工作。李克強在講話中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具體部署,並作了總結講話。

會議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其他領域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經濟年均增長7.1%,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供求平衡。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經濟更具活力和韌性。對外開放深入發展,倡導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成效明顯。

會議指出,5年來,我們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我們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准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5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會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會議指出,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方面取得紮實進展,引導和穩定預期,加強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要長期堅持。「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要統籌各項政策,加強政策協同。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壓縮一般性支出,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強化創新驅動,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積極主動回應群眾關切,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擴大對外開放,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會議確定,按照黨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要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弔高胃口,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加強考核監督。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會議指出,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8項重點工作。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殭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完善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落實保護產權政策,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四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京津冀協同發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保持合理的職業結構,高起點、高質量編製好雄安新區規劃。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產業發展。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高城市群質量,推進大中小城市網路化建設,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五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在開放的範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布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有序放寬市場准入,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繼續精簡負面清單,抓緊完善外資相關法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貿易平衡,更加註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下調部分產品進口關稅。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繼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有效引導支持對外投資。

六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精準施策,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解決好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解決好性別歧視、身份歧視問題。改革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繼續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養老、醫療等領域。著力解決網上虛假信息詐騙、倒賣個人信息等突出問題。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問題導向,儘力而為、量力而行,找准突出問題及其癥結所在,周密謀劃、用心操作。

七是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實行差別化調控。

八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要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資金投入,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深入實施「水十條」,全面實施「土十條」。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研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會議強調,要充分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有力有序做好經濟工作。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健全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動能持續快速成長,加快製造業優化升級,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營造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良好環境,深化國企國資、財政金融等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激發區域發展新活力。確保重大風險防範化解取得明顯進展,加大精準脫貧力度,務求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發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四個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對明年經濟工作的部署上來。要完善對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執行、監督、考評、獎懲等工作機制,落實主體責任,確保令行禁止。要加強學習和實踐,培養專業能力,弘揚專業精神。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找准短板弱項,解決實際問題。要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為幹部大膽創新探索撐腰鼓勁。要確保換屆工作穩妥有序、風清氣正,引導廣大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

會議號召,全黨全國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埋頭苦幹,扎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確保經濟工作明年開好局、起好步。

二、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召開

12月22日至23日,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複雜變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發展改革系統牢固樹立「四個意識」,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認真履行宏觀調控和綜合經濟部門職責,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促進了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態勢持續發展。一是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把強化「四個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堅持把高質量完成中央決策部署作為各項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各項工作的根本保障,確保發展改革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二是著力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持續強化經濟形勢分析研判,精準有效發揮消費投資政策作用,有序推進重大風險防範,推動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三是有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明顯,實體經濟振興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四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不斷健全,社會信用環境明顯改善,經濟發展更具活力和韌性。五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創新創業體制機制改革,新興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新動能成長速度和作用超出預期。六是優化重塑城鄉區域發展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現,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優化,新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七是「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利用外資規模企穩結構優化,引導規範境外投資成效明顯,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正在形成。八是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綠色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不斷強化。九是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脫貧攻堅戰取得積極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會議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系統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深刻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重點部署了2018年經濟工作,為明年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發展改革系統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進一步明確發展改革工作的主攻方向。一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根本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產業政策更加精準有效,促進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持續推進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紮實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二要深入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扭住各項工作的「牛鼻子」,加強社會預期管理,著力維護經濟安全,確保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三要聚焦新時代新征程重大部署,提升規劃引導約束作用,完善調控指標體系,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強化政策效果評估,把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項部署落到實處。四要圍繞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強化重大問題研究與政策儲備,增強政策科學性,提升行政能力,切實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

會議明確,2018年發展改革系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加強黨對發展改革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重大決策、重大舉措和重要工作。一是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培育形成新動能主體力量,破立結合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二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創新創業升級版,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三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重大舉措,科學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四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有力有序有效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五是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有效控制宏觀槓桿率,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瞄準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人口,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總體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六是著力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持續推動消費升級,聚焦重點領域優化投資結構。七是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擴大「放管服」改革綜合成效,聯動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三項改革,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構建競爭公平有序的市場體系,全面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八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進一步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環境,進一步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九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補齊公共服務供給短板,發展社會領域產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十是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積極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會議要求,發展改革系統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記使命不負重託,著力打造講政治強作風勇擔當善作為的隊伍。一是加強黨對發展改革工作的領導,持續加強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強化「四個意識」,堅定不移強化理論武裝,堅定不移強化正風肅紀。二是持續提升履職本領,大力建設學習型機關,大力提升統籌謀劃能力,大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三是持續強化執行能力,要有彈鋼琴的巧勁、釘釘子的韌勁和言出必行的幹勁,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四是持續增強整體合力,加強上下聯動,強化業務協同,在合力促落實、合力抓調研、合力推試點上見實效。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

《通知》從八個方面明確了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政策:

一是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引領作用。明確優先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做好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用地安排。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預留少量(不超過5%)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於零星分散的單獨選址農業設施、鄉村設施等建設。

二是因地制宜編製村土地利用規劃。統籌農業農村各項土地利用活動,優化耕地保護、村莊建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用地布局,細化土地用途管制規則,加大土地利用綜合整治力度,引導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約緊湊,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三是加強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支持。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專項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產業融合發展。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的市、縣,可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四是規範設施農用地類型。對於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各類生產設施和附屬設施用地,以及由於規模經營必須興建的配套設施,納入設施農用地管理,實行縣級備案。

五是改進設施農用地監督管理。加強執法監察和土地督察,防止擅自將設施農用地「非農化」。

六是鼓勵土地複合利用。允許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仍按耕地管理。鼓勵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等用地複合利用,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七是夯實基礎工作。開展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評價與監測工作,定期更新耕地等農用地土地等別資料庫,穩步推進農用地基準地價制定和發布工作,加快「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八是強化部門協同配合。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共同開展本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現狀和需求的調查分析,確定各業各類用地標準和用地保障方式,健全政策體系。聯合執法監管,做好風險防控,合力推動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

四、「放管服」改革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在北京市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和准入特別管理措施的決定》。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今年6月,國務院批複同意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北京市在科學技術服務、文化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商務和旅遊服務、健康醫療服務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放寬有關資質要求、投資比例和經營範圍等准入限制,以開放促改革,增強服務業開放發展、創新發展動能,提升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益。

為依法推進北京市相關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國務院決定,針對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新一輪開放措施,就部分由行政法規或經國務院批准的部門規章設定的行政審批和准入特別管理措施予以調整。

《決定》明確了需要在北京市暫時調整的有關行政法規、經國務院批准的部門規章規定的行政審批和准入特別管理措施,包括暫時調整《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相關條款的規定,允許外商從事開放的相關業務,例如,選擇文化娛樂業聚集的特定區域,允許外商投資設立演出場所經營單位,不設投資比例的限制;允許外商投資航空運輸銷售代理企業,等等。

《決定》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根據上述調整,及時對本部門、本市制定的規章和規範性文件作相應調整,建立與試點工作相適應的管理制度。

工商總局日前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並在全國範圍內選取了31個「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重點關注單位,加大對其工作指導力度。

通知要求各地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充分認識「證照分離」改革的重要性、複雜性和艱巨性,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彙報、請示,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落實「證照分離」改革各項任務,確保改革試點工作順利開展。

結合各地改革推進情況,總局選取了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天津濱海新區、海南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31個「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重點關注單位,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對這些重點關注單位的工作指導力度,著重在分類推進審批方式改革、推動部門信息互聯共享、構建事中事後監管體系等方面積極試點、大膽探索,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

五、公共資源配置領域政府信息公開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公共資源配置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見》,對公共資源配置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作出部署。

《意見》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公共資源配置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擴大公眾監督,增強公開實效,努力實現公共資源配置全流程透明化,不斷提高公共資源使用效益,維護企業和群眾合法權益,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出貢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意見》明確,要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保障性住房分配、國有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政府採購、國有產權交易、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等為重點,推進公共資源配置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區域、行業特點,進一步明確本地區、本行業公共資源配置信息公開範圍,細化公開事項、內容、時限、方式、責任主體、監督渠道等,納入主動公開目錄清單。

《意見》要求,按照「誰批准、誰公開,誰實施、誰公開,誰製作、誰公開」的原則,明確公開責任主體。探索建立公共資源配置「黑名單」制度,逐步將騙取公共資源等不良行為的信息納入「黑名單」並予以公開。

《意見》提出,要拓寬信息公開渠道,通過政府網站、政務微博微信、新聞媒體、政務客戶端等及時發布公共資源配置領域各類信息。構建以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為樞紐的公共資源交易數據共享平台體系,推動實現公共資源配置全流程透明化,並實現公共資源配置信息與其他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銜接。強化公開時效,確定為主動公開的信息,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要嚴格按照法定時限予以公開。對於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嚴格按照法定時限和理由予以答覆。

《意見》強調,要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協調機制,明確分工,夯實責任;要加強監督檢查,做好考核評估,切實把公共資源配置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六、財稅體制改革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部署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工作。

《意見》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國家「三農」工作方針政策,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政府投資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優化財政支農投入供給,加強財政支農政策頂層設計,理順涉農資金管理體系,創新涉農資金使用管理機制,改革和完善農村投融資體制,切實提升國家支農政策效果和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意見》明確,到2018年,實現農業發展領域行業內涉農專項轉移支付的統籌整合。到2019年,基本實現農業發展領域行業間涉農專項轉移支付和涉農基建投資的分類統籌整合。到2020年,構建形成農業發展領域權責匹配、相互協調、上下聯動、步調一致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並根據農業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以及轉移支付制度改革,適時調整完善。

《意見》提出,對行業內涉農資金在預算編製環節進行源頭整合,中央涉農資金在建立大專項的基礎上,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有關部門根據各項涉農資金應當保障的政策內容設立任務清單;充分賦予地方自主權,允許地方在完成約束性任務的前提下,在同一大專項內調劑使用資金。對行業間涉農資金主要在預算執行環節進行統籌,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涉農資金統籌使用,支持省、市、縣級人民政府圍繞改革任務、優勢區域、重點項目等,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統籌安排各類功能互補、用途銜接的涉農資金。

《意見》要求,要加強管理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下放審批許可權,充實涉農資金項目庫,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加大信息公開公示力度,通過改革完善涉農資金管理體制機制,促進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

《意見》強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把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參與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為推進統籌整合工作提供組織保障。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配合,為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工作提供機制保障。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等相關試點,在試點期內繼續按相關規定實施。

七、深化產教融合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

《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意見》明確,要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將教育優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項政策;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引導職業教育資源逐步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促進高等教育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大力支持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網路安全、人工智慧等學科專業建設;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制,強化就業市場對人才供給的有效調節,嚴格實行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

《意見》提出,鼓勵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堅持准入條件透明化、審批範圍最小化。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支持校企合作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鼓勵企業直接接收學生實習實訓。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發揮骨幹企業引領作用,帶動中小企業參與,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繼續辦好做強職業學校。

《意見》要求,要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推進職業學校和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同園區聯結,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於總課時的50%。健全高等教育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培養體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大力支持應用型本科和行業特色類高校建設,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完善考試招生配套改革,逐步提高高等學校招收有工作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

《意見》強調,要強化行業協調指導,規範發展市場服務組織,打造信息服務平台,健全社會第三方評價,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要利用市場合作和產業分工,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互惠的合作機制,促進校企緊密聯結。

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自2018年1月1日起與環境保護稅法同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於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對於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保障環境保護稅法順利實施,有必要制定實施條例,細化徵稅對象、計稅依據、稅收減免、徵收管理的有關規定,進一步明確界限、增強可操作性。

《條例》對《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中其他固體廢物具體範圍的確定機制、城鄉污水集中處理場所的範圍、固體廢物排放量的計算、減征環境保護稅的條件和標準,以及稅務機關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協作機制等做了明確規定。

《條例》明確,2003年1月2日國務院公布的《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環境保護稅收入歸屬問題的通知》,明確環境保護稅為地方收入。

《通知》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該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當依法繳納環境保護稅。為促進各地保護和改善環境、增加環境保護投入,國務院決定,環境保護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

《方案》明確,在發電行業(含熱電聯產)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參與主體是發電行業年度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包括其他行業自備電廠。首批納入碳交易的企業1700餘家,排放總量超過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方案》指出,碳市場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建立起歸屬清晰、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公開透明的碳市場,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今後將分「三步走」推進建設工作:基礎建設期——用一年左右時間,完成全國統一的數據報送系統、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開展碳市場管理制度建設;模擬運行期——用一年左右時間,開展發電行業配額模擬交易,全面檢驗市場各要素環節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強化市場風險預警與防控機制;深化完善期——在發電行業交易主體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市場覆蓋範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九、地方改革

近日,安徽省政府公布《安徽省互聯網政務服務辦法》。

《辦法》明確,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包括目錄清單和實施清單,列入清單的事項,通過網上政務服務平台統一受理、統一辦理、統一反饋,公開服務指南、辦理過程和辦理結果。

《辦法》明確,除非法律法規對到場申請和紙質材料另有規定,行政機關在辦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申請事項時,應接受通過網上政務服務平台提出的申請,應接受通過網路上傳的電子材料,不得強制要求提供紙質或其他形式的材料。行政機關應先行通過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台檢索需要核查、留存的證明材料,對能夠通過數據共享平台提取、核驗、確認的證明材料,不得再要求申請人提供。

《辦法》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網上政務服務平台申請辦理政務服務事項,可使用電子簽名或電子簽章,使用的電子簽名或電子簽章應符合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日前,鄭州市政府發布《關於進一步取消繁文縟節和不必要證明推進減證便民工作的通知》。市級保留證明事項16項,取消不必要證明事項187項;縣級保留證明事項40項,取消不必要證明事項82項。

據了解,所取消的這269項證明,大多關係老百姓切身利益。鄭州市政府還要求,能通過實地調查、部門互認、信息共享、網路核驗和個人承諾解決的,相關部門要通過鄭州市政務服務網查詢、問詢和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方式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發改委 的精彩文章:

TAG:國家發改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