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烈烈秦風 秦始皇的地下軍團

烈烈秦風 秦始皇的地下軍團

秦始皇陵兵馬俑

橫跨歐亞、融貫東西的絲綢之路加強了沿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互相往來和交流,將相隔千山萬水的沿途各族人民聯繫起來。從西安到羅馬,這條漫漫道路上的行者不曾孤單,沿途的風景也從不單調,那些歷史遺迹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西安古稱長安,現為陝西省省會,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也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這裡自古就是都城,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

地下軍團重回人間

公元前221年,秦國的嬴政一統六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秦始皇陵東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每天都要迎來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在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先後迎來了幾百位國家元首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名片」。在這座世界最大的地下古代軍事「博物館」中,兵俑們個個凝目聆聽、鎮靜機智,且儀態英武,有種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嬴政「滅六國,天下一」的雄壯軍容。兵馬俑是秦軍的縮影,生動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感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

1974年初春,嚴重的旱情威脅著中國西部八百里秦川,坐落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的西楊村也不例外。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楊村生產隊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站在柿樹園一角的西崖畔上,眼望著這片只長樹木、不長莊稼的荒灘。楊培彥下定決心,拿起钁頭在腳下石灘上畫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圈:「就在這裡吧。」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不規則的圓圈意味著什麼。第二天,以楊全義為首的西楊村6個青壯年村民揮動大钁在楊培彥畫的圓圈裡挖掘起來—他們要在此處挖一眼大井。當挖到1米多深時,他們出乎意料地挖到了紅土,一钁頭揮下去只能聽到「咚」的碰撞聲—這層紅土異常堅硬,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窯址並沒有在意,繼續往下打井。不到一周的時間,這口直徑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米,他們手中的钁頭離那支後來震驚世界的龐大軍陣只有一步之遙了。

秦始皇陵出土的一號銅車馬

1974年3月29日,這是個發現歷史的大日子。當天,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的第一塊陶片出土了,同時,井下也有人發出驚呼:「瓦王爺!」原先,西楊村的村民祖輩相傳地底深處有「瓦王爺」,它根深地下,行蹤詭秘,從不輕易露面。當時,擺在眾人面前的是一個陶制人頭,只見這個人頭頂上「長角」,二目圓睜,緊閉的嘴唇上方有兩撮翹卷的八字須。在離地面約5米的深處,大家發現了青磚鋪成的平面台基,同時還有3個殘缺的弩機和無數綠色的青銅箭頭。公社幹部房樹民發現出土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於是急忙告訴大家暫停打井,接著便匆匆趕往縣城報告縣文化館……秦始皇兵馬俑在2200年後重回人間。

1974年7月15日,陝西省文物局派出了考古隊奔赴發掘現場。隨後,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也前來支援,他們在965平方米的試掘方內清理出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餘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以及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通過試掘和鑽探,一號兵馬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內含陶俑、陶馬約6000件。1976年,國務院決定在一號兵馬俑坑遺址上建立展覽大廳。同年4月23日,在展覽大廳基建工程進行時,在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北側又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同年5月11日,在一號兵馬俑坑的西端北側又發現了三號兵馬俑坑。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放,共有一、二、三號3個兵馬俑坑,一號坑是一個以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二號坑是一個坐西面東的以戰車、騎兵和步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營,三號坑是面積最小的一個坑,坑內只有陶俑66件,戰車1乘,據推測是軍陣的指揮系統。

兵器銘透露的信息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嬴政出生於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繼承王位時就開始在驪山修建大型奢華陵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意思是說秦始皇死後埋在了驪山,而且在他剛即位時就在驪山建造皇陵。全國各地的精兵巧匠參與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修建時間共持續了37年,有70餘萬人被徵募參與了陵墓的修建。在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始皇在故都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嬴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器

通過兵馬俑坑帶有花紋的青磚和陶俑的形狀可以斷定,這是秦代的遺迹無疑,但兵馬俑坑與秦始皇陵的關係尚難斷定,因為這裡距離秦始皇的陵寢還有一公里多的距離。在這樣遠的距離放置陶俑陪葬,當時的考古資料還沒有發現先例。正在這時,一把足以揭開謎底的鑰匙出現了。考古人員在一個破碎的陶俑身前發現了一把銅戟,戟頭由一矛一戈聯裝而成,戟柄的朽木上殘留著淡淡的漆皮與彩繪,末端安有銅墩。從外形可以斷定,這是一把典型的秦代銅戟。在戟頭的內部刻有「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口」等珍貴銘文。不久,考古人員又在其他出土的兵器上相繼發現了刻有「寺工」字樣的銘文,寺工是秦始皇設立的專門負責製造兵器和車馬器的國家機構,這明確說明兵馬俑是秦始皇時期所建。呂不韋的名字出現的時間跨度將近10年,這10年正是他在丞相之職,登上權力頂峰的時期,而監督製造對國家興亡極為重要的兵器,正是丞相的職責。

關於兵馬俑如今有兩種說法,其一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希望能統治千秋萬代,於是廣求長生不老之方。然而,世界上根本沒有長生不老葯,他只好決定將這無上的權力帶到陰間去,即使死後也要成為一個無人能及的皇帝,於是打造了地下軍團。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流行殉葬,等級越高的人殉葬品也越高貴。秦朝當時的丞相李斯提出了人俑陪葬的方法,秦始皇採納了,於是有了現在的兵馬俑。

中國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兵馬俑帶有肖像寫生的性質和特點,並在規模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俑

不過,南京建築學家陳景元對兵馬俑的主人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這個大型兵馬俑坑的真正主人應該是秦始皇祖上秦昭王的生母、曾在秦昭王時期專權達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但是,如果說兵馬俑坑是宣太后在位時修建的,坑內就不應出現晚於宣太后幾十年的兵器。從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形象與製作方法、鋪地磚紋飾與燒制溫度,木質戰車的車馬器與系駕方法以及銅鏃、銅矛、鐵鍤、秦半兩銅錢等與秦陵陵園出土同類文物相比,可以說是同出一轍,是同時代的產品。從兵馬俑坑所處的位置來看,它是位於秦陵外城東門大道北側,象徵著駐紮在京城外的軍隊,應為秦始皇陵園整個建築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如果兵馬俑真是秦宣太后的陪葬,那麼就需要找到秦宣太后的陵墓,但目前學者還沒有發現足以與兵馬俑匹配的秦宣太后墓。考據學上強調「孤證不立」,就是單獨的一個例子是不能證明一個事物的真實性的。至少憑藉現有證據而斷定「兵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而非秦始皇」為時尚早。這也使得陳景元的質疑更多地停留在猜疑假設階段,也說明當前的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的研究還在進一步深入。

千俑千面的驍勇部隊

如果把兵馬俑和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馬俑在藝術方面的精美,兵馬俑勝在「奇」上。秦陵研究泰斗、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袁仲一對兵馬俑的評價是「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馬一樣大小,常見的陶俑一般都是二三十厘米高,最大也只有六七十厘米,而兵馬俑如真人一般大小,在感官上超過了人們的想像。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在感官上發生一定的變化,兵馬俑1、2、3號坑出土的陶俑達8000多件,大氣磅礴。

兵馬俑大部分是採用陶冶燒制的方法製成的,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兵馬俑的製作者塑造了多種多樣的典型人物,千俑千面。秦俑的面部特徵可以歸納為目、國、用、甲、田、由、申風等八種基本臉型,也反映了中國人面部特徵的共性。「每一個陶俑,我都看過,做過發掘記錄,每個俑的高矮胖瘦、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髮式、穿什麼鞋子,大概什麼性格,我都熟悉,就像一個連長了解自己的士兵一樣。」袁仲一曾花了3個月的時間給兵馬俑「相面」,對其如數家珍。除了對陶俑本身的研究,袁仲一還對製作陶俑的工人進行過分門別類的考證。在考古工作過程中發現的陶工共有87人,其中一部分為中央宮廷的工匠,如宮進、宮丙等,還有一部分冠以地方名,如來自咸陽的咸午,再一類只有人名。「這些名字通常藏在腋下、臀部等隱秘之處,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發現磚瓦上也有他們的名字,這才確認,原來是制陶的工匠。」袁仲一說,如果以一個師傅帶十個徒工計算,約有上千人參與陶俑的燒制過程,這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絕無僅有。

由於製作兵馬俑的工匠很多,有中央宮廷的工匠,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每個人的制陶風格都不相同,這就令兵馬俑「千俑千面」,各不相同。宮廷工匠製作的兵馬俑從形象來說都是強壯英武,而來自民間的工匠製作的風格則比較自然,身材高矮胖瘦都有。另外,從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製作水平的高低。

從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可分為高級軍吏俑、中級軍吏俑、下級軍吏俑和一般武士俑四個級別,區別主要表現在服飾冠帶上。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甚至連一個甲片也沒有。對於這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將士,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秦法規定,士兵只要斬獲一個敵人的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秦國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天的軍銜。

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系,其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對於秦軍的內部編製,兵馬俑揭開的謎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制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的軍隊。兵馬俑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似乎隨時都在等待著秦始皇的命令整裝待發。

標題書法/夏薇

郵局發行代碼:82-939 聯繫電話:+86 10 6715 2380 轉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聞的立場挖掘和詮釋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視角聚焦和解讀北京新聞」的理念,

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劃選題,

並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國表述,

傳遞北京聲音,講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周刊 的精彩文章:

受命北疆 鑄造初始文明

TAG:北京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