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融合當代文化的非典型東方設計——周宸宸

融合當代文化的非典型東方設計——周宸宸

Designer100是+86設計共享平台推出的中國高端設計師第一推廣品牌,致力於設計師推廣的全球巡展、設計師大獎、視頻計劃、沙龍論壇的社會公益項目。

周宸宸

產品設計師

周宸宸設計工作室(Frank Chou Design Studio)創始人

從業年限:

從業經歷:

Frank Chou Design Studio創始人及創意總監周宸宸,出生於傳統與當代迅速交替的北京,天生對具有創造力的事物感興趣。隨著歐洲工作經歷的積累、設計認知的成熟,他不斷捕捉材料與事物的本質,創造優雅且具有時間感的作品。憑藉專註在產品設計產業的垂直探索,周宸宸成為國內外眾多品牌的合作設計師及戰略顧問,並屢獲由國際產業機構、專業媒體評選的「年度設計師」獎項,諸如國際權威設計獎EDIDA年度設計新秀、中國國際傢具展年度最佳設計師等。2016年米蘭設計周期間,周宸宸成為首個由義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MatteoRenzi親自授予米蘭國際傢具展「Salone del Mobile SaloneSatellite Special Mention」設計獎的中國設計師。

獲得獎項:

義大利前總理親授米蘭國際傢具展SaloneSatelliteSpecial Mention設計獎

中國國際傢具展-年度最佳設計師

CIDA中國室內大獎 - 產品設計獎

中國家居時代精英設計師

《ELLE DECO家居廊》EDIDA國際大獎 年度設計新秀

《TRENDS HOME》時尚家居-年度設計之星

……

擅長領域:

傢具產品設計、品牌顧問

作品案例欣賞

Fan 椅

Fan 椅外形纖巧,靠背的形態如同中國傳統團扇,優雅精緻;造型上適當的傾斜度與彎曲度經過推敲,給予背部良好的支撐。Fan 椅由金屬、木材、布藝三種材質組成。

其中,鏤空版本的靠背採用細線條金屬框架,表現輕盈通透的視覺效果。而布藝版,則在靠背與坐面更換了精緻軟包布藝,呈現高品質感的同時也提升了坐感舒適度。

Fan 邊桌

Fan 邊桌融合了巧妙的構想與別緻的設計手法,兼具實用性與美學性。它極簡的外觀引人注目,桌身由相互平行且錯落有致的大理石圓形桌面及黃銅色金屬框架構成,在視覺上形成有趣的串聯感。Fan 邊桌的上下層均可置物,在石材與金屬的搭配下,散發出獨特的工業質感與時尚氣質。

【Ping Screen】

Ping 是一款可摺疊,且具有儲物功能的屏風,人們可以將其展開,或選擇有角度的閉合。它的設計靈感源自「東方精神」。通過金屬與布藝的結合,Ping Screen 取代了傳統屏風「框架、板材」的架構方式,外觀上隱約可見中國古代掛放服飾的形式。

其簡約現代的設計手法,重新演繹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點、線、面」之間的美學關係。此外,屏風的布藝部分,可根據環境、季節的需要,適時更換為絲綢、棉、麻等材質, 營造具有時裝感的裝飾氛圍。

獲得 米蘭國際傢具展 SaloneSatellite Award 2016-Special Mention 設計獎。評審寄語: 移動屏風作為新興「物質」卻暗含東方精神。該屏風貌似服飾,可充當房間隔斷併兼具儲物功能,還可以根據季節替換不同材質。它的設計高端優雅, 體現出目前大家正在探索的主題,特別適用於裝飾的個性化追求。Ping Screen 必定成為受人們歡迎的產品。

【Suit 沙發】

Suit 休閑椅材質選取貼近時裝質感的布料作為座椅主體,細框架作為支撐,並在局部飾以金屬色進行點綴。其中,休閑椅流暢的金屬線條和具有幾何感的布藝塊面碰撞出強烈的視覺感。

Suit 沙發雙人位,在原有單人沙發基礎上滿足了功能及空間使用的更多可能性。金屬線條、具有幾何感的布藝塊面,碰撞出更為大膽強烈的視覺效果。

【HC28 合作系列 Bold 扶手椅】

Bold 扶手椅與整個系列「Be bold」的設計理念巧妙呼應,整體造型圓潤飽滿,呈現出一種別緻的輕鬆感。椅身經典的木支撐結構,被「粗線條」形態重新演繹。此外,扶手部分的「T」字形態,也因「加粗」設計,顯得突出搶眼,質感十足。

HC28合作系列 OASIS

【良辰合作系列洛舍沙發】

方正的輪廓搭配利落的邊框修飾,在布藝包裹下呈現簡潔大方、溫和舒適的視覺與觸感。明亮鮮活的色彩,賦予沙發飽滿纖巧的姿態,流露獨特的親和力與時尚感。

關於周宸宸

與產品設計不可磨滅的緣分

這與我的價值觀有關係,我天生熱愛改變和創造,不願一成不變。喜歡的領域很廣泛,藝術和電影領域的艾未未、伍迪·艾倫、李安等都在追求無所畏懼的表達自我;設計乃至各行業的終極目標都是去探索和挑戰,去挑戰世俗和規則,去改變人類。

這種思維狀態也許不太會被理解,但值得堅持,而且在堅持的過程中又不能理想主義或者偏執「憤青」 ,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只有冷靜、理智才能擁有堅持的力量。

在改變的過程中,我相信根本的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是不變的,所以尋找規律比討論觀點重要。通過冷靜的思考、學習和分析,加上腳踏實地的努力,我們的行為就能迸發出更多意義和價值。

這與我前陣子讀的《未來簡史》的觀點吻合:年僅30多歲的作者曾寫過《人類簡史》,他不強調歷史的狹義意義,而是剝離事件本身,去提煉規律,因此就能窺探和描繪未來。設計的最終意義就是要改變人類社會,哪怕就那麼一點點。而產品設計師相較於其他行業的設計師更需要客觀與冷靜的邏輯判斷和管理。

其實任何有創造力的職業我都感興趣,例如我曾經考過導演,也想過做音樂,但我覺得現在身為設計師非常幸運。雖然我也挺年輕,但我有些話想對更年輕的朋友說,為什麼最終我會做設計,而不是做音樂或導演,那是因為我沒有積累到足夠的能力,去支撐我去做不一樣的事,否則結果就可能不是堅持、而是偏執。所以我能夠作為一名設計師是幸運的,因為設計既是我熱愛的事情,同時我又有能力以設計去做出一些改變,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設計是沒有界限的

我覺得設計會改變生活狀態,因為設計跟生活是高度緊密相關,所以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往前走。如果你只有生活,而沒有具體行為與(生活)方法,就只能在現實世界裡糾結;但擁有了設計,生活便能透過設計去引領你的思維,探索或實踐很多東西。

我們堅持世界通用語言下的設計。西方社會有的主流設計,東方也會有,但我們一定是世界通用、認可的,為世界上大部分人,為共通的部分去做設計的。我們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某個地域或文化中,但又不會忽略自己的背景,因為這是我們的立足點。我們可以有更多地可能性、更多的維度。設計是沒有界限的,之後我們會有非常多的不一樣的、跳躍性的設計,也一定會帶來爭議,但其實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此外,我們一定要堅持優雅、美和有時間感的東西。

.

「東方設計並不是將文化符號形式附加到設計上」

「東方」不應該是自說自話的東方,在國際舞台出現時也不是以一種新奇甚至被同情的狀態出現,而是要獲得真正的認可和尊重;也不是被追求「造勢」的媒體關注一時,而是被主流社會在非受迫情況下的反覆提及與應用:這意味著作品被傳播和傳承,得到廣泛的應用也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人與人之間總是共性是大於差異的,我認為設計形態和語言不要被任何地域、文化、或語言綁定而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也不是將文化符號形式附加到設計上。通過對普適性生活方式的判斷和把握,確保產品的功能性、舒適性和使用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極致,達到有品質而優雅的設計狀態。我的一些成績也印證了這個判斷:既能夠通過設計讓人捕捉和感受到非西方的狀態,卻不直接推崇中國符號,但人們都會自覺的接受和尊重東方設計。

還要補充的是,「作品」與「產品」是有區別的。實現產品的批量量產並不容易,比如你看到的這張Fan邊桌由多種材質組成。每增加一項材料,其難度的增加是幾何倍數的增長,它需要三個主供應商、六個輔助供應商,而我們能夠確保每一個工序都有定型、穩定和系統性的生產規範。這些這在設計之初幾乎就考慮周全,從設計概念形成到真正實現,幾乎不會有大的出入,這取決於我們對整個生產流程的熟練把握,這種對產業的宏觀控制力,不是美學層面能夠解釋,最後輸出的圖紙是對每一個運營環節的思考、判斷之後的結果。

「融合當代文化的非典型東方設計」

首先講一個例子,也是從理性、客觀的角度折射一下「中國設計」的現狀。2016年我們的作品Ping Screen在米蘭展上獲得了Satellite Award的special mention獎項。在設計的闡述中,我們並沒有提及「中國」這個詞,而是用「東方」。當這件作品獲獎,在其官方的評審評語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句:「屏風的設計如同和服。」 這句評語對我們來說,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我個人並不會感到被冒犯,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日本,因其背後發達的經濟、貿易輸出,其實在更多時候,是被作為東方文化代表的,這樣促使了日本文化、日本設計在國際層面能夠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而非流於表面的宣揚。客觀來講,在發達社會看到來自東方的設計,人們第一反應也自然會首先聯想到日本。所以只有當中國的各個方面不斷發展、強大,逐漸在國際擁有更大話語權,深入到發達社會的認知當中時,中國設計才有可能被認識、關注和理解。

有時候「文化」會被過分放大,所以談及文化時,我會願意用「西方」、「東方」這樣的辭彙;但說到社會、具體的事物比如設計等,我更願意用「發達」、「發展中」替代前兩者。我認為中國、西方目前的差異,30%源自文化,更多的70%其實是由於我們還為進入到「發達」系統之中。那麼在「教育」當中,哪些是「西方教育」,哪些是「發達體系下的教育」,也是需要拆分思考的。

我個人而言,我們這代人一定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受到了「發達系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在如今的全球化社會,「當代文化」是首當其衝的,而後才是「東方文化」、「西方文化」,三者之間一定會有交集和碰撞。比如日本設計、北歐設計、義大利設計,其實80%都是基於人類共同的「當代文化」,20%融合了它們各自的民族文化影響。

而屬於中國自身的文化影響,還依然需要我們不斷的汲取、剝離與提煉。因為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所謂的被放大化的「中國文化「,其實並不全是從中國文明中流傳下來的,由於受不同歷史階段影響,某些所謂的文化,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行為習慣」。舉例而言,中國人習慣合餐,而西方是分餐制,但實際上在早期歷史文獻記載中,中國人其實也曾長期採用過分餐制。

找好設計,上+8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加八六設計共享平台 的精彩文章:

做能夠留在消費者腦海里的品牌設計——潘晶晶

TAG:加八六設計共享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