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盤點: 2017年的那些 2 in 1 電腦

盤點: 2017年的那些 2 in 1 電腦

這篇文章,我將帶大家盤點一下2017年那些被我看中或者使用的2 in 1電腦。


不過在此之前,先回憶一段往事。


2009年,我在日本跟導師研究UMPC的UI設計。


可能有朋友沒有聽說過UMPC這個已經離開舞台的名詞,「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超級移動計算機,或超微個人電腦。


那個時候的筆記本動輒兩三公斤,移動性不好。UMPC的思路是直接把win系統設備做小、做輕,做到智能手機那麼大,功能與筆記本保持一致,介面齊全。



以日本當年的製造實力,微型化自然不難,索尼、松下、東芝、工人舍都有非常驚艷的產品出現,並且一度佔據日本筆記本市場的3成,有一個廣告展現了UMPC帶領人們進入移動時代的圖景。


vicon




整體思路是對的,業內也認同這是未來個人計算機必然的趨勢。但實際使用體驗非常糟糕。win系統本身是根植於鍵盤滑鼠操作的圖形界面,屏幕小、鍵盤小、觸摸板小,界面字小、按鈕小,加上那時候電容屏還沒有興起,全靠一直不太精準的觸摸筆點來點去,操控性一塌糊塗。


當時我導師就是研究給小屏幕的win XP換一套UI,用手指的觸摸和手勢來簡化x86的固症。我們不僅重做了桌面啟動器,還聯繫了一些開源軟體商(如open office)合作,共同設計觸控界面。



研究了大概半年左右吧,喬布斯發布了初代ipad,儘管硬體上和同期的umpc相比優勢不大。


但是要知道蘋果已經做了三代iPhone,在觸摸屏上玩得如魚得水,無人能及。

導師連夜排隊買到iPad,玩了一宿,第二天頂著黑眼圈來到研究室。


他跟我們說,從今天開始我們研究iPad的app開發,觸控化XP,先擱置不做了。


留學結束後,我帶著半拉子的UI設計和半拉子的ios程序開發回國了,心裡挺迷茫的。



要知道,那一年,國內的手機市場仍然是諾基亞的天下。中國聯通正在推廣3G上網,動感地帶還是19塊錢包100M GPRS的流量。什麼LTE,什麼智能移動終端,似乎都很遙遠。


後來兩年,和導師時常博客互動,特別是win8系統發布以後,導師很興奮,他覺得Windows系統的第二春來了。然而不幸的是,日本PC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斷崖式下滑,索尼割讓了vaio,nec賣身聯想,工人舍一蹶不振,老牌松下東芝不斷縮小業務面,專攻本土。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看到日系電腦在國際上揚眉吐氣。反倒是中國品牌在產品創新和業務兼并上節節上升,深圳華強北生產的小品牌UMPC和智能手機甚至遠銷歐美,成為業界不可忽視的創新力量。



2014年至今,我一直苦苦追尋「完美」的2 in 1設備,包括電腦平板二合一、翻折本、觸屏筆記本、模塊化主機等等。不斷關注,入手,體驗,換新。從微軟的surface系列、戴爾的XPS、惠普幽靈x360,到聯想的Yoga/Miix、華碩的transformer,但凡是有一定亮點的新品,我一定上手驗貨,每每有新發現,也分享給大家。不妨腆著臉吹個牛,整個微博上,可能沒有人比我更熱衷於這類設備。


切入正題,接下來,我就和大家盤點一下2017年那些我買過、我用過,或者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2 in 1電腦。


解鈴還須繫鈴人。


微軟在移動終端的戰役中節節退敗,痛定思痛,定下了all in  one的基本國策——即手機(已陣亡)、電腦、遊戲機、台式機,都能打通互融,uwp跨平台運行,界面同時支持鍵鼠和指筆觸控。Surface系列 2 in 1 電腦毫無疑問是收復失地的先鋒大將。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Surface從早先的孱弱無能,逐步走到領先業界,也被網友戲稱為OEM廠商的「教科書」。


2017年Surface總共有4款產品,除了第五代Surface Pro、一體機Studio外,還有Laptop和Surfacebook二代。由於Pro的變化不大,Surface Studio我也親自做了專門的測評視頻(大力點擊看Studio測評),這裡著重說說後面兩台。


1、Surface Laptop



嚴格意義上講,Surface Laptop不算是2 in 1設備,因為它只是給常規筆記本加上了一塊觸摸屏,還不能翻折。但是與XPS這樣的觸屏本又有所不同的是,SL上搭載的pixel sense觸摸屏支持電磁筆,配合新版Surface Pen,壓感高達4096級。如果你的工作流里給文稿有加筆記、批示、甚至寫寫畫畫的部分的話,這台設備確實要比常規觸屏筆記本多出一些功能點,因此也歸入到 2 in 1 設備序列中。



這台設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就是它獨特的工業設計和脫穎而出的檔次感。歐締蘭材質的鍵盤,隱藏式音箱,以及獨特的配色(酒紅色)。當時在西雅圖摸到真機的時候,立刻取代了MacBook Pro在我心中的Top 1的位置。做性感的超極本,不是只有模仿MacBook這一條路。

除此以外,3:2比例的2256 x 1504屏幕也討人歡喜。雖然當下主流筆記本的屏幕以16:9為主,

但是相信我,在筆記本或者平板這樣的小屏幕設備上,16:9絕對是低效率的選擇,特別是看網頁和寫文檔時,能在3:2屏幕上一屏呈現的內容,但在16:9的筆記本上,要來回翻動。


SL最大的不足,要說它的擴展介面非常寒磣,一個USB3,一個SD卡槽,一個DP視頻口,整機的拓展性幾乎為0。如果你用的不是藍牙滑鼠,又想要外接移動硬碟,不得不使用USB HUB,唯一的USB還要分流,無法滿足高速讀寫的需求。



微軟官方真的是沒給高速傳輸口嗎?也不是,SL自帶的充電口其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數據傳輸口,據說能夠達到雷電3級別的40Gbps,但是這個口是微軟自己的標準,想要用上,必須買一個又貴又重的拓展塢,在這一點上,微軟怕不是比只上雷電3的蘋果還要雞賊。


2、SurfaceBook2


SB2是2017年快要結束的時候放出的一枚深水炸彈。


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小規模體驗會,兩段廣告視頻,就這麼發布了。


GTX1050和1060,雖然在主流遊戲本里,這個配置還不算「頂級」。但別忘了,SB是一台標準的2 in 1設備。13.5寸款,整機重量1.6kg,平板部分僅為719g(ipad pro 12.9是677克)。





別小看這塊只有719克的平板,卻裝下了i7-8650U 處理器、UHD620核顯、最低8G RAM+256G SSD,最高16G RAM+1TB SSD,高達3000 x 2000解析度的PixelSense 觸摸屏,支持Surface Pen和Dial,還帶紅外人臉識別模塊,四周窄邊,屏佔比高。如果不考慮介面因素,SB2上的這塊平板,我可以欽定它是目前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平板電腦,沒有之一。



目前頂配版的ipad pro 12.9寸(A10X + 4G RAM + 512G SSD)賣9188,那SB2上的這塊平板賣個1w+不過分。


底座部分的GTX1050,雖然性能遠遠達不到台式滿血版本,但應付吃雞、守望先鋒這樣的大型遊戲還是夠的,用來剪輯視頻、渲染AE特效也足夠用上2-3年。



SB2進可攻中高端性能本,退可打win10平板,一機兩吃美滋滋,如果你在猶豫是買個遊戲本+平板,還是買個二合一設備,SB2可是要好好考慮一番。


但是這台機器真的算得上是完美嗎?

也有遺憾。


首先,SB2延續了SB1的造型,鍵盤區域由於顯卡的增強變厚了一些,鉸鏈部分又無法完全併攏,整機體積控制不佳,和XPS、MacBook Pro比起來,毫無輕薄的優勢,甚至都比不上Max-Q架構的遊戲本。



其次,平板部分沒有獨立的介面,無法單獨作為電腦帶出去用使用(與Laptop一樣,想要給平板擴展介面,必須買那個又貴又重的擴展塢)。


第三,沒有搭載雷電3。最早SB推出的時候,平板、顯卡各自獨立的創意讓我為之一動——以後平板部分不用換,直接換鍵盤升級顯卡?顯然,我想得太幼稚。微軟並沒有打算讓用戶單買鍵盤的計劃,SB2直接改變了介面,兩代鍵盤不通用。這兩年GTX1050勉強夠用,但沒有雷電3,日後升級更高性能基本是無望的。


3、華碩靈煥3 Pro


剛剛提到了平板電腦外接獨立顯卡的話題,我做過一個專門的視頻。


雷電3外接顯卡的妙用


其中展示的樣機就是華碩靈煥3 Pro低配版本。7代i5u,4G RAM,非常貧乏的配置,只能推推小黃油。


一旦外接上GTX1070外接顯卡,圖形性能飆升21倍,直接從小黃油升級到了玩VR遊戲和吃雞,體驗相當不錯,並且今後可以不斷升級顯卡,可謂平板的「物理外掛」。


華碩靈煥3 Pro有高配版本,基本都在萬元內,全套自帶鍵盤和筆,不必另外購買,可以說非常實惠的選擇了。



但用了差不多兩個月,我還是把它出掉了。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做工不佳,品質感稍差,尤其是當你用過Surface這樣的產品以後,你會覺得它就是山寨品。背後鉸鏈部分還滲著機油,金屬背板切割得無比銳利,喇手。


不過系統穩定性方面還是可以的,至少比市面上的寨板省心,用了兩個月,沒有出現睡死、無響應或者掉驅動等不良反應。希望華碩靈煥4 Pro能在品質方面再接再厲。


4、保時捷設計 Book One


保時捷設計最早給華為Mate9做過高端定製限量版,當時售價一度炒到五位數,但除了外形和那個logo以外,本質上並沒有提升,因此給我造成一個刻板印象,這是一個專門做奢侈品溢價的品牌。保時捷設計要做筆記本,想必也是沖著這個路線去。因此最早新聞說它推出了二合一時,我壓根沒有在意。


後來對方發了發布會的邀請函給我,附帶了產品的基本信息,一下子把我吸引了——






可拆分平板,可360度翻折,配置主流,最重要的是,帶雷電3介面。


然後我就去看發布會了,寫了一篇文章說了當時上手的體驗。


幾個月以後,對方快遞給我一台體驗機,我立刻當成主力機使用了。


既然是保時捷設計,在整體品質感和檔次感上必須對得起牌子,這一點在實際使用中也頗有體會。


整機設計工整、做工紮實、鉸鏈的咬合和阻尼非常好。而且這台機器的設計遵循嚴格的對稱、方正造型,頗具高檔氣息。

A面印刻了奢華的「Porsche Design」的logo,在圖書館或咖啡廳里拿出來用,吸睛效果剛剛的。






說一個細節,平板和鍵盤部分,都有一個type-c介面(平板部分的是雷電3,鍵盤部分是usb3.1),這兩個口在摺疊以後,位置是對稱的,任何一個口,都可以用來充電。



同樣,我使用這台Book One外接了我的GTX1070,頂配的i7處理器+16G內存,運行所有大型遊戲的效果,都要比SB2好很多,圖形跑分多出60%。



儘管它和SB2入門獨顯版本的售價(1.8萬)一致,但考慮到圖形性能的升級能力,我可能還是會優先選擇這台Book One。


插上雷電3介面和外置顯卡,迅速進入Power模式,大型渲染和3D遊戲不在話下。上下班拔下平板走,七百來克非常輕巧。出差插上鍵盤,回歸傳統筆記本形態,合不合體都有使用場景。


唯一遺憾的是,這台設備採用了16:9的屏幕,閱讀效率比Surface上那塊3:2的屏幕還是低了一些,希望下一代產品能儘快跟隨潮流吧。



5、華為Matebook



華為差不多和小米同期出道生產筆記本類產品,但定位和定價都要高一些。



Matebook剛上手的時候,著實驚艷到我了。這台機器最大的亮點是邊框、屏幕、重量控制得都很好,並且摺疊鍵盤皮套的創意也很好,一氣呵成。這台本子出乎意料地,在日本win-tablet榜上一度排名第一。



遺憾的是,機器配置薄弱,i5y的處理器,core m的升級款,應付日常辦公使用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由於圖形性能羸弱,娛樂性很低,比較適合那些出門看看電影、輕度辦公、炒股的用戶。


機身自帶的是USB 3.1 Type-c介面,可以傳輸數據並外接4K大屏幕,非雷電3。


當然,這麼弱的CPU外接顯卡意義也不大就是了,比如下面這台。


6、ThinkPad X1 Tablet


這台本本本來是有希望成為一台完美平板的——外觀嚴謹、做工紮實,純正ThinkPad血統,小紅點鍵盤,更有模塊化的設計,可以插拔投影模塊、電池套件。價格也還ok,比Matebook稍貴一點。



但是,配置還是i5y和i7y,註定不能完成重量級工作。雖然給了雷電3介面,官方也適配了相當強大的擴展塢,但考慮到綜合性能因素,並沒有比Matebook多出太大優勢。


不過,ThinkPad似乎是很多政府採購目錄中的上榜品牌,如果你工作方便的話,買一台用來辦公倒是極好的。


這兩天,CES上聯想發布了2018款X1 Tablet,官方稱使用八代酷睿,但我估計依舊是y處理器。等新品詳細spec出來以後我們再測。


7、松下Let』s Note  XZ


雖然日系PC式微,但大品牌的技術底子還是在的。2017年,我選出了一個「日本最佳」。



松下Let』s Note  XZ,拆分式2合1電腦。低配為12寸2K觸摸屏,帶筆。


低配起步7代i5U + 8G RAM + 256G SSD。


這台本子最大的優勢是輕(官方稱世界最輕)。整機1.02kg,平板550g,非常輕。並且松下筆記本的特性就是耐操,早年軍工三防本就是一絕。這款本子也經過了嚴苛的質量測試,76cm跌落、100kg加壓,都輕鬆扛過去。



介面方面也比較齊全,鍵盤部分除了3個USB 3.0、1個SD卡槽、HDMI 2.0,還搭載了目前超級本上罕見的VGA視頻介面和有線網口。平板部分有一個Type-C(非雷電)和sim卡槽。


從外觀設計上看,這台本子延續了日系辦公本的種種「優良傳統」,除了剛剛提到的vga和有線網口,適用於各種老舊、落後的辦公投影儀和無wifi環境,電池還是可拆分式,可以選配大電池,無電源時能瞬間滿血復活。圓形的觸摸板,宛若可以觸摸的歷史。



這台本本我曾兩次持幣欲購,店員也給出了相當優惠的折扣,但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放棄了,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純日文鍵盤,不支持定製。第二,是在國內市場小眾,日後不太好出手。


8、聯想其他產品


YOGA系列:翻折本,重量控制得不算理想,整機1.6公斤,基本失去手持便捷性,適合當做純筆記本產品來購買。


MIIX 系列:和華碩靈煥3 pro類似,主打性價比2合1,但做工和屏幕差一截,儘管渲染圖不亞於surface,但摸上手的感覺真心廉價,如果你不太在意品質的話,可以去實體店看看。


Thinkpad X1 Yoga:算是常規YOGA升級版,重量控制在1.5kg以內,介面也比較齊全,就是價格太美麗,萬元起步,屏幕一般。相比之下,我更喜歡Surface Laptop上那塊經驗的屏幕。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款產品以外,市面上還有相當多的 2 in 1 設備,各有所短,基本是看過就算過了。


實際上,我有一個優質2 in 1設備的四條紅線。如果你正在猶豫買哪款本本,不妨參考一二。


1、屏幕不能差,IPS觸摸屏,解析度不低於2K,非16:9更佳,支持電磁筆。


2、重量不能重,分離式的平板部分不超過1kg,如果是翻轉式,整體不可超過1.5kg(帶獨顯除外)。


3、性能足夠用,不要求標壓,但也不能弱到core m或y的水平,主流低壓i5/7即可。


4、介面要強大,能傳輸數據的同時接顯示器,最好能上雷電3。


今年CES上,新機頻出,比如戴爾的Latitude、新款XPS15翻折本、聯想的驍龍835本和2018款X1 tablet,都有非常大的提升,並且在玩法上有了新的變化,屏幕更講究色域和解析度、體態更纖細、雷電3逐漸成為標配……


昨天夜裡,我的錢包在客廳里嗷嗷叫,雖然聲音很小,但是我還是聽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美學 的精彩文章:

TAG:科技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