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漢皇帝列表,你認識幾個?哪個最賢明?哪個最差勁?

東漢皇帝列表,你認識幾個?哪個最賢明?哪個最差勁?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0、劉玄(?—25年10月),即更始帝,南郡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自稱是西漢皇裔,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在淯水(今南郡荊州)之濱擁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權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璽,更始政權滅亡。不久,劉玄被赤眉軍所殺,後劉秀大將鄧禹遵劉秀之意將劉玄安葬在長安附近的霸陵。

1、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 。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爆發綠林赤眉起義,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二十八員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大將,東漢明帝永平三年(60年),漢明帝劉庄在洛陽南宮雲台閣命人畫了28將的像,稱為雲台二十八將。劉秀年少時,只是個沒落皇族、一介布衣,劉秀曾經去長安求學,在街上看到執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大為感嘆,於是做了一篇關於理想的作文:「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話廣為流傳,日後成了千古名言,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千古傳頌。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影視作品中的劉秀

2、劉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即漢明帝,初名劉陽,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出生於湖北棗陽,母光烈皇后陰麗華,東漢第二位皇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到永平十八年(75年)在位。劉庄初封東海公,後進封東海王。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年),立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57年),即皇帝位。漢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漢明帝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73年),命竇固徵伐北匈奴。其後,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漢明帝將佛教引進中國,使佛教開始在中國流行。漢明帝在位期間,吏治清明,境內安定。加以多次下詔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並興修水利。因此,史書記載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漢明帝以及隨後的漢章帝在位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初六壬子(9月5日),劉庄逝世於雒陽東宮前殿。在位十九年,死時四十八歲。廟號顯宗,謚號孝明皇帝,葬於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

3、劉炟(57年-88年4月9日),即漢章帝(75年—88年在位),漢明帝劉庄第五子,母賈貴人,東漢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永平三年(60年)被立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壬子(75年9月5日)繼位為帝。即位後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此時思想活躍,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重新稱藩於漢。其統治與漢明帝共稱「明章之治」。但過於放縱外戚,種下了日後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的遠因。章和二年二月三十壬辰(88年4月9日),劉炟崩於章德前殿,時年三十一歲,謚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後葬於敬陵(今河南洛陽東南)。漢章帝還是一位書法家,他的草書非常有名,被稱為「章草」。

4、劉肇(79年―105年2月3日),即漢和帝(88年—105年在位),東漢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漢章帝劉炟第四子,生母為梁貴人,過繼給皇后竇氏為繼子。建初七年(82年),漢章帝廢太子劉慶,立劉肇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永元四年,劉肇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劉肇開始親理政事,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親政後漢和帝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漢和帝永興元年(105年),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戶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劉肇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並在西域復置西域都護,時人稱為「永元之隆」。。元興元年(105年)病逝章德殿,終年27歲。謚號為孝和皇帝。廟號穆宗,葬於慎陵。

5、劉隆(105年—106年9月21日),即漢殤帝,漢和帝劉肇少子,養於民間,東漢第五位皇帝,登基時離出生剛滿百天,是中國歷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一歲時夭折,也是中國歷史上是壽命最短的皇帝,因夭折而亡,故上謚號為「孝殤皇帝」,死後葬於康陵。漢殤帝是中國帝王中即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他被史家稱為「八月皇帝」或「百日皇帝」。劉隆當皇帝因為年幼,由皇太后鄧綏臨朝聽政。

6、劉祜(94年-125年4月30日),即漢安帝(106年—125年在位),漢章帝劉炟之孫,清河孝王劉慶之子,母左小娥,東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9年。劉祜即位時,東漢朝廷內憂外患,百事多艱。首先是河西急報,西域各國不滿班超離任以後擔任西域都護的任尚的苛政,紛紛叛漢。接著就是羌族起義,這場戰爭長達11年之久,耗費巨大,使東漢元氣大傷。漢安帝在位期間,鄧太后攝政,外戚鄧氏家族權傾朝廷。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去世,漢安帝親政,在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中,宦官集團幫助了漢安帝,宦官集團也因此得勢。延光四年(125年),漢安帝南下宛城,得病回京。三月,在返京途中死於車中,終年三十二歲。葬於恭陵,廟號漢恭宗,謚號孝安皇帝。

7、劉懿(?―125年),東漢前少帝,濟北惠王劉壽之子,東漢第七任皇帝(正史不單獨為其列傳,故一般不認為他是正統皇帝),125年5月18日―125年12月10日在位。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漢安帝去世,閻太后為把持國政,在其兄閻顯支持下,迎立劉懿為帝。劉懿在位時,閻顯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同年十月,劉懿因病去世,之後宦官孫程等人合謀誅殺閻顯兄弟和江京,並迎立濟陰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

8、劉保(115年—144年9月20日),即漢順帝(125年—144年在位),漢安帝劉祜之子,母宮人李氏,東漢第八位皇帝。漢安帝死後,閻皇后無子,便先廢了安帝的獨子濟陰王劉保,然後找個幼兒劉懿為皇帝,想自己垂簾聽政,掌握朝政大權。劉懿做了七個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孫程、王康等十九人便發動宮廷政變,趕走閻太后,將時年十一歲的劉保擁立為帝,改元「永建」。由於漢順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來的,所以將大權交給宦官。後來宦官又與外戚梁氏勾結,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梁氏專權。建康元年(144年),漢順帝劉保在玉堂前殿去世,時年三十歲,廟號敬宗(獻帝除其廟號),謚號孝順皇帝,葬於憲陵。

9、劉炳(143年—145年2月15日),即漢沖帝(144年八月—145年正月在位),字明,漢順帝劉保之子,母虞貴人,東漢第九位皇帝。建康元年(144年)四月,劉炳被立為皇太子。八月,漢順帝去世,年僅一歲的劉炳繼位為帝,尊漢順帝皇后梁妠為皇太后,由梁妠臨朝攝政。漢沖帝即位後,外戚梁氏把持朝政,梁妠的哥哥大將軍梁冀飛揚跋扈,朝廷腐敗,民不聊生。永憙元年(145年),漢沖帝去世,年僅兩歲,謚號孝沖皇帝,葬於懷陵(漢沖帝陵)。

10、劉纘(138年—146年7月26日),即漢質帝(145年—146年在位),一名劉續,漢章帝劉炟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東漢第十位皇帝,在位時間1年。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年幼的漢沖帝因病去世。外戚權臣梁冀擁立劉纘為帝,承漢順帝嗣,改元本初。劉纘因不滿梁冀的飛揚跋扈,在一次朝會中,曾當著群臣的面叫粱冀「此跋扈將軍也」,因為引起梁冀的忌恨。本初元年(146年)閏六月,便被梁冀毒死。死後謚號孝質皇帝,葬於靜陵。

11、劉志(132年—167年),即漢桓帝(146~167年在位),字意,生於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母匽明,翼卒,襲爵為侯。東漢第十一位皇帝。本初元年(146年),漢質帝崩,劉志被梁太后兄大將軍梁冀迎入南宮即位。梁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延熹二年(159年),依靠宦官單超等誅大將軍梁冀,並翦除其黨羽。以功封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為列侯。自此,朝政轉入宦官之手。由於宦官肆虐,殘害百姓,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滿。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結果李膺等200餘人被捕,形成第一次黨錮之禍。由於國家財政匱乏,遂公開賣官鬻爵,政治癒加腐敗。劉志本人愛好佛事,荒淫遊樂無度,宮女多達五六千人。永康元年(167年),漢桓帝在德陽前殿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葬於宣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廟號威宗(後除),謚號孝桓皇帝。

12、劉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於冀州河間國(今河北深州)。東漢第十二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漢章帝劉炟的玄孫。劉宏早年世襲解瀆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漢桓帝劉志逝世,劉宏被外戚竇氏挑選為皇位繼承人,於建寧元年(168年)正月即位。劉宏在位的大部分時期,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他又設置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賣官鬻爵以用於自己享樂。在位晚期,爆發了黃巾起義,而涼州等地也陷入持續動亂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劉宏在南宮嘉德殿駕崩,年僅三十三歲,謚號孝靈皇帝,葬於文陵。劉宏喜好辭賦,作有《皇羲篇》、《追德賦》、《令儀頌》、《招商歌》等。

13、劉辯(176年-190年3月6日),東漢第十三位皇帝,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寧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劉辯在靈帝駕崩後繼位為帝,史稱少帝,由於年幼,實權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母親何太后和母舅大將軍何進手中。少帝在位時期,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他即位後不久即遭遇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十常侍為首的內廷宦官集團這兩大敵對政治集團的火併,被迫出宮,回宮後又受制於以「勤王」為名進京的涼州軍閥董卓,被廢為弘農王,成為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其同父異母弟陳留王劉協繼位為帝,是為漢獻帝。被廢黜一年之後,劉辯在董卓脅迫下自盡,時年僅十五歲,其弟獻帝追謚他為懷王。

14、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漢獻帝(189年-220年在位),字伯和,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母靈懷皇后王榮,東漢最後一任皇帝。劉協因被董太后撫養,故稱「董侯」,初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他。劉協後來逃出長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於曹丕。曹魏青龍二年(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葬於禪陵,謚號孝獻皇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散寒蘇 的精彩文章:

TAG:散寒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