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瓊:過「洋節」是「狼來了」嗎?

楊瓊:過「洋節」是「狼來了」嗎?

【本期話題】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

策劃:李振偉

編者按:近日,網上又掀起抵制聖誕的熱潮,謂之不過「洋節」,反對的聲音也不弱,雙方各持其理,互不相讓。其實抵制聖誕由來已久,早在民國時期就曾為此「大動干戈」,甚至出現自創「土聖誕」之類的事件。然而百年已過,「洋節」依舊如火如荼,尤其是在近年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之下,社會越來越開放,信息共享,民眾並沒有對外來事物畏首畏尾,反而更體現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同理,藝術的創作更要勇於並善於吸收外來藝術的精華,才能有所創新,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有自身堅實基礎之下,對外來文化和藝術勇於接納,善加利用,無論是盛唐時期的胡服胡舞,還是19世紀歐洲對東方藝術的學習,莫不如此。當下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當下的藝術也應是開放的藝術,對外來的新事物到底是一味地抵制還是詳加取捨?在此,本期時評特以「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為主題,邀請各位學者、批評家共同探討。

過「洋節」是「狼來了」嗎?

楊瓊

1

每年但逢洋節,總會引發一波又一波關於抵制與反抵制、批鬥與反批鬥的言論與行為,「洋節現象」儼然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有人甚至把這種文化現象與新時期的愛國觀念聯繫起來,指出熱衷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是文化自卑的表現。

今天我們談文化自信,本質上談的似乎並不是文化本身,毋寧說是談國家的綜合實力所折射出來的一種「物化符號」的象徵。

在某種意義上,強調文化自信是以強大的國力作為基礎的,換句話說就是文化的自我認同。

2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都不曾斷層過,證明了中國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牢固根基和強勁的傳播力,也可以說文化自信成就了文化傳承。

然而,近代以來,當中華民族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後,我們便開始了對自身文化的反省,並把其歸結為落後。

難道我們的文化有問題、不發達嗎?如果不是,為什麼我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文化自信,如今變得不那麼自信了呢?這涉及到的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問題,也涉及到文化區分對待的問題。

文化是一種氣質,它的發生和發展和一個民族的個性、風俗、環境氣候,乃至各種制度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就中國文化而言,它首先指向的是一種精神性的感受,精神性決定了它的物化形式。中華文化在本質上是以詩性的、形而上的體驗為經驗的,因此,有諸多行為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是攜泰山以填北海之壯舉,而不過是折枝小類,故有所不為而非不能為。

不管我們說中國文化的這種思想和觀念是自我封閉也好,是小格局也好,它完全是出於一種自我認同,即對自身文化優越感的認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化自信。

有了這份自信,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和接受成為了一種態度,或者說體現的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不管是張騫出使西域,還是唐三藏印度取經,無不是這種態度的體現。

3

當中國文化形而上的「道體」遭遇西方文化形而下的「利器」的衝擊,那個本以為強大的文化之廈便轟然坍塌了。

懷疑、震驚、憤怒接踵而來,國人似乎從來沒有如此焦慮過。中國文化在本質上屬於自我防護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於「性命」之修習來說自有它的長處,但用於科學之爭、物理之競卻也存在著諸多缺陷。

事實上,不管19世紀以來西方文化的衝擊有多大,中國的知識分子還是一以貫之堅守著由「命」而「道」的文化律令,只不過當中國文化被從自我封閉的區域放到了世界格局的大環境中看待時,因出發點不同,其「體」「用」自然被區分了優劣之等級(中國近代史上的中西文化之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化的優劣之爭),不管是「中體西用」還是「西體中用」,乃至「全盤西化」,都是對文化優越的一種取捨。本質上,文化不存在可比性,每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師夷長技」不等於否認自己,拋棄自己,而是更好地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比如西方藝術傾向於表現社會、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而中國藝術則傾向於表現個人、片段(偶在)或精神心理的狀態,它們的不同是由各自的文化大環境決定的,這兩種藝術樣式孰優孰劣,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評判呢?

可見,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才是真正的發展之道。

4

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個人層面出發,文化自信不僅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胸懷。

五四前後,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走出國門,爭相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本質上不是因為他們對自身文化缺乏認同或感到自卑,其實更是為了尋找「我」和「他者」之間的差距,進而取長補短。

海德格爾熱衷老子思想,凡·高借鑒日本浮世繪,馬蒂斯學習東方藝術,難道他們對自身文化不自信了?

馬蒂斯 《紅色餐桌》

像林風眠、徐悲鴻等人都出國學習過西方藝術,林風眠甚至試圖用西方藝術史的模式來看中國藝術史的演變,並以西方藝術史觀念優先的原則對待創作,希望能改變中國傳統藝術「落後」的局面。不管他們的作品在形式上如何表現了西方藝術的語言樣式,但在對藝術精神的構建上卻始終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傳統」。

因為,不管是何種樣式的藝術,在中國文化的語境內表現,它都必須彰顯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借鑒和接受難道不是為了更好了表現自己的思想或者觀念嗎?

5

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文化侵襲的色彩,但不可否認,「地球村」的趨勢使得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獨立於這種「西方化」之外,否則它將成為一種孤立的文化,進而被排斥在文化交流之外。

因此,文化自信需要通過文化交流來體現,這是文化傳播和文化接受的前提。當然,文化接受不能惟「洋」為尊、盲目崇拜,亦不能抱著老子天下第一的觀念把那些優秀的東西拒之門外,更不能動不動就喊「狼來了」。

有時候,我們的確有必要保護文化的區域性和民族性,但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做是一種資本或文化鍊金術,進而自我堅守、保護著,始終不願打破這種「僵局」,似乎就顯得不那麼自信了。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是生命的本質。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發展也需要有這樣一種動力,善於反省、明於辨識、精於選擇、勇於接受、樂於拿來。在這樣一種動力的作用下,文化必然能綻放出新的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書法家鍾文榮獲「2017最受投資關注書畫藝術家獎」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