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運城臨猗:王守忠原創—《熱燙的涼粉濃濃的情》

運城臨猗:王守忠原創—《熱燙的涼粉濃濃的情》

《熱燙的涼粉濃濃的情》

涼粉是我們山西運城臨猗老家一種民間的食品之一,雖然從小吃到大,可直到現在仍百吃不厭,近日因一件小事,勾起我對涼粉的久久記憶。

事情是這樣的:元旦前夕,學校趙老師要去西安探親,問我給在西安工作的妹妹捎點什麼,我想,如今的日子這麼好,有吃有喝,啥也不錯,再說西安離也不遠,交通方便,乖坐高鐵,兩三個小時便可到家,有什麼好捎的呢?旁邊的妻子一聽說:「給他們捎點涼粉吧。順便問問看他們還需要點什麼?」於是我打開了手機微信將此事告訴了妹妹,誰知妹妹說:「其它什麼也不需要,最想要的還是家鄉的炒涼粉」。真是知妹者莫過於嫂子也!妹妹在通話中再三叮叮囑,為了減少同事趙老師的麻煩,捎上一些就行。誰知趙老師特別熱情地說:「么事,舉手之勞,多少都是捎,你就多做點。」好意難。一切恭敬不如從命。於是,我們便精心做了一小盆,煩趙老師捎去了西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我國經濟困難時期,計劃經濟加「大鍋飯」,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東山日頭背到西山,一年四季忙不閑,仍是吃不飽穿不暖,記得那些年我們吃的除了紅薯還是紅薯,早上紅薯湯,中午散紅薯,晚上蒸紅暮。鍋里蒸的紅薯面餄絡,桌上放的紅薯菜,灶膛里放的還是烤紅薯。一日三餐的紅薯把人吃得胃裡作酸口吐酸水,為了改善生活,每年人們都會把鮮紅薯加工成粉面、粉條,好在這紅薯粉面可熬成涼粉,那時侯母親經常給我們做涼粉吃,從那時我們兄妹便養成了愛吃涼粉的習慣。夏日裡,母親把做好的涼粉用一個特製的圓形像淺勺般上面布滿圓孔的的鐵皮——鎪子。一圈圈在涼粉上盤旋,粉條就從那一個個圓孔中出來了,然後裝在碗里,加上紅色的辣椒水、香醋、細鹽、大蒜汁等調料,吃起來清涼可口;冬天天氣寒冷,母親總是將涼粉切成一寸長寬的薄片,然後在鍋里放上幾點油,再放入涼粉,加些醬油、鹽,放上蒜泥,文火將涼粉煎成金黃,香氣四溢,至今每每想起仍然垂涎不止。

流年似水,時光荏苒。一晃40多年過去了,祖國建設日新月異,人們生活幸福美滿,各種食品琳琅滿目,充滿大街小巷,唯有那熱騰騰的炒涼粉記載著我們一家的濃濃親情。

圖文/王守忠 編輯/荊靚

臨猗網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猗網 的精彩文章:

臨猗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十有縣」,還有的地區在2020年前搬遷,趕緊看怎麼回事!

TAG:臨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