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研析費孝通學術思想的當代價值

研析費孝通學術思想的當代價值

近日,「文化自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暨費孝通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京召開。與會學者系統梳理了費孝通的學術思想和理論貢獻,探討了他從社會學家到人類學家的學術歷程、「從實求知」的學術態度、「志在富民」的學術抱負,以及多元文化共生、文化自覺、城鄉社會發展等學術思想與實踐,並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對其進行解讀,研討其當代價值和意義。

「文化自覺」是傳統文化保護的理論支撐

任何一種學術思想都紮根於一定時代背景,並為時代發展需求服務。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方李莉分析並解讀了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認為當代研究者需要有「文化自覺」的思考,將自身文化講清楚,並在正確對待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處理好與其他文明的關係。中西方文明碰撞,本質上是關於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以及中國文化如何融入世界的問題,由此認識到中國文化的未來出路在於認識到「歷史和傳統是文化延續下去的根和種子」。

國家在場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時代背景。復旦大學教授納日碧力戈從「民族文化認同」、「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國家表達出發,統合政治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視角,認為要構築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首先要培養各民族對彼此文化認同的「文化自覺」。只有文化交互認同,彼此尊重,才能產生共有文化認同;只有產生共有文化認同,國民和睦才有保障,民族團結才有章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色音論述了「文化自覺」等思想在當前國家發展戰略中的意義。他認為,「文化自覺」思想為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學理依據;人文資源開發思想為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處理好傳統文化保護與地區開發的關係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具有的特色及其發展趨勢。「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價值判斷。北京大學教授高丙中認為,文化自覺讓現代人更自由地學習、吸收、享用各種文化,自由地創新,讓現代人自身受益的同時,更有可能為人類共同需要作出貢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心峰認為,「文化自覺」理念內在地包含著「文化自信」的緯度,有其必然發展為「文化自信」的內在邏輯和必然趨勢。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建民從學科發展史的角度論述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辯證、共生、共在的關係,認為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客觀公正地認知自身文化才能樹立文化自信;反之,如果缺乏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就會失去從中尋找本土社會倫理與文化行動資源的動力,更無法實現文化自覺。老一輩學者正是以這種態度,將從西方舶來的社會學、人類學理論運用於中國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實踐中,從而促進了社會學、人類學的中國化。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旭東認為,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文化自信則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文化自覺」概念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是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題在不同時代的不同表述。

秉持「志在富民」的學術追求

「從實求知」是貫穿費孝通一生的學術態度,理論聯繫實際、學術致以應用、「志在富民」的社會觀是費孝通一貫秉持的學術追求。

「從實求知」,即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探討中國社會實踐中的中國經驗。方李莉表示,「從實求知」不僅是費孝通研究中國問題的基本態度,也是他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期待。費孝通還結合個人研究提出了一套辦法,首先是「從實求知」,從實際生活中觀察和理解中國文化,然後將從中得到知識回饋社會;其次,要回到歷史,從源頭研究中國社會文化傳統,將「精華」提煉出來,介紹給今人和世界,再應用於現實社會,做到先「本土化」,再「全球化」。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徐平認為,費孝通晚年主要有兩條調研線索:邊區開發和城鄉關係。在對邊區開發的調查研究中,他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構想;在對城鄉關係的調查研究中,他提倡農工相輔,發展鄉鎮企業。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論述了費孝通學術思想的兩條基本線索:在踐行「志在富民」中形成的社會觀和在探索「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過程中形成的文化觀。

北京大學教授於長江談到,通過重讀《鄉土中國》反思中國社會的鄉土性,並以此視角來研究中國當下的城市化和城市狀況,認為「鄉土性」是中國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特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地域文化建設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