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經·氓》:兩千五百多年前遭遺棄女子的哀怨

《詩經·氓》:兩千五百多年前遭遺棄女子的哀怨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

《詩經·氓》:兩千五百多年前棄婦的哀怨

丁啟陣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

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

按照《詩經》大小序的說法,《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出於宣揚禮儀樹立道德的需要而被創作出來的。比如說,這首《氓》,小序是這樣說的:諷刺時世。周宣王(丁按:前827—前782在位)的時候,禮儀之道衰落,淫亂風氣盛行,男女之間不遵守禮儀規矩,於是發生種種誘惑私奔之事。等到花落色衰,喜新厭舊,又會發生相互背叛、遺棄的事情。有人陷入困境而後悔,有人失去配偶孤獨終老。因此,詩歌借講述他們的故事,規諷世上的人們。目的是讚美忠貞不二者,諷刺濫情變心之人。

但是,當代學者大多不同意這種解讀詩歌的套路,認為《氓》這首詩,講述、表現的是一位遭丈夫遺棄的婦人的人生經歷和內心的怨憤之情。

作為普通讀者,該相信哪一種說法呢?我的意見,可以套用一句古話,叫做「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詩經》大小序的作者是什麼人,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各個時期的人,都有人說。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漢代以前的人。他們距離《詩經》時代比較接近,觀念、情感、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比較相似,以兩千多年後的觀念和立場,輕易否定他們的說法,很容易犯自以為是的錯誤。

但是,我們也不能輕信古代學者的說法。假設《詩經》大小序的作者是漢代學者,那麼,跟《詩經》中的主人公相比,至少有時代環境和身份兩方面的差異:一、《詩經》時代可能是諸侯紛爭、禮崩樂壞的時代,而漢代是國家統一、儒學大行其道的時代;二、《詩經》中詩篇表現的主人公可能是社會底層普通百姓,《詩經》大小序作者卻是有知識有身份的學者。

總之,不妨這樣理解:《詩經》故事本身是講述棄婦人生故事的,但詩歌創作者講述這個故事,的確是有宣揚禮儀樹立道德的目的。兩者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2

氓,清顧棟高《毛詩訂詁》認為是對男子的鄙稱。這個說法,不為無據。《孟子·滕文公上》「(許行)自楚至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這裡的氓是遠方流亡之民的意思。《說文解字》:「亡,逃也。」由此推測,《氓》的故事可能是發生在女子跟外來男子之間的故事。

淇、頓丘,淇即淇水河,發源於今山西省陵川縣,大部分在今河南林州市境內,下游經鶴壁市下轄衛輝市,在衛輝市東北淇門鎮南匯入黃河;頓丘,在今河南浚縣屯子鎮蔣村。「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可見故事發生地在今河南省最北端安陽至鶴壁之間,靠近今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都城所在地。

復關,歷來有男子居所地名、女子居所地名、路過的關口、返回的車子、迎親車子、氓的名字、媒人乘坐的車子(代指媒人)等種種說法。女子登上頹圮的牆頭,翹首眺望復關。看不見復關時眼淚流淌,看見復關時興高采烈。根據詩意,「復關」不像是指稱固定的名物,更像是指稱能移動的事物。詩歌顯然是按照故事發展順序敘述的,第一章(氓之蚩蚩)敘述男女相識、相約(約定秋季說媒下聘),第三章(桑之未落)敘述男女甜蜜的纏綿,面沉於愛情之中。不用說,第二章(乘彼垝垣)應當是敘述媒聘、迎娶環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更是媒聘、迎娶過程的生動寫照。「復關」大概意思就是男子如約歸來。不見復關,以為男子言而無信,一去不復返;既見復關,說明男子並沒有欺騙自己,如約歸來媒聘迎娶。復,即返回,歸來;關,邊關。如果只是普通的國內市關,女子完全可以走過去,不至於「涕淚連連」,「載笑載言」;詩中男女應該屬於不同諸侯國,往來並不方便。這樣解讀有個好處,「氓」的「遠方流亡之民」的意思可以得到照應,落實。

3

抱布貿絲,可能是寫實,即男子在追求女子的時候,利用跟女子做物物交換的貿易的機會接近女子,向女子獻殷勤,直至俘獲女子芳心。也可能具有象徵意義,以質地較粗劣的棉麻布象徵薄情男子(士貳其行,變心),而以質地細膩精良的桑蠶絲象徵自己(女也不爽,沒有過錯),含蓄地表達褒貶抑揚之意。詩的三四兩章均以桑樹比興,說明該地區蠶桑業相當發達。可算是近能取譬。

4

棄婦抒發怨憤之情,在《詩經》中並非只有《氓》一首,《邶風·柏舟》、《邶風·谷風》內容與其相似。

三百多首詩歌中,便有三首這類內容的詩歌,可見在《詩經》時代女性遭「始亂終棄」命運的,不在少數。背後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時代動蕩,婚戀觀念比較開放,女性在家庭中地位低下。

2018-1-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陣述作 的精彩文章:

《涉江采芙蓉》:兩千年前祖先思念家鄉姑娘的好詩

TAG:啟陣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