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是一件很酷的事兒

讀書是一件很酷的事兒

@時代書蟲:小編自己再看書單,才發現這些書已經看了個七七八八。看到書單只有書的名字沒有簡介,就打算補充一份,不知是否更便於選擇閱讀。有的出於自己的拙筆,有的選自以往童鞋們的讀書筆記,東拼西湊,也終於大概有了這個樣子。

小說

這似乎是個不存在的世界,卻又那麼真實,有著強大的抨擊現實的力量

這裡挑選了一些小說,從國內到國外,從過去到現在,在時空的交替變化下,縱觀每個時代的美好和悲哀。

《額爾古納河右岸》

作者:遲子建

清脆的鈴鐺聲,悠遠清揚,那是一片聖土,那是一群高潔的聖靈,他們都奉承著內心的信仰。相反我們,太多時候被物質蒙蔽了雙眼,合上了心靈。希望這本書會讓你與那種恬靜美好溫暖相遇,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百年孤獨》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正如書中最後一句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這正是有傲骨的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獨一無二中的孤獨。或許他們始終不被人理解,他們的孤獨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一句頂一萬句》

作者:劉震雲

孤獨難遣百事哀,這是一個人心難測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下人們都陷入了無人可以說話,無人能夠推心置腹的壓抑。「它使我們不斷地在《論語》和《聖經》之間徜徉,在與神對話還是與人對話的千年思考中徘徊"。

《一九八四》

作者:喬治·奧威爾

「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一個鋪墊了十幾年的局,摧毀了支撐多年的信念。一個喪失思考能力,沒有思想的人是可悲的,一個沒有思想的社會是恐怖的。

《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塵埃,每個人在歲月面前都如塵埃般渺小無力。不合於歷史發展大趨勢的,它不合民主,尤不合人道,崩潰是必然的,滅亡與消逝是註定的。它已經被歷史的車輪碾了過去。在時代的前進面前,猶如一場風暴揚灑的塵埃最終落定在歷史的卷頁之間。

《北方的河》

作者:張承志

見慣了奢華,如今卻在品一盞清茶,這本書就是有這樣的感覺。儘管文字不是平實,卻又真正體現每一分的情感。飄揚的心像是有了歸宿,終於在翻騰的河流里安靜了下來,在奔波幾天幾夜之後終於歸了家。

生命就本該如河流般喧嘩。

不是學會煽情,就能成為詩人。

《台北人》

作者:白先勇

美到極致,都有些凄涼,這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描寫了因為戰亂而被改寫的人生。他們都有一段難忘的過去,字裡行間讀出的是他們對往昔的回憶,捨不得也拋不下,壓在心頭無法喘息。

人生是虛無。一場夢,一個記憶。

《受戒》

作者:汪曾祺

他寫的愛情純,乾淨的如溪水一般,並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露骨,卻也將愛情講述得淋漓盡致。他在空間相處之外講述故事,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澱在文中的每個字里,在那小舟上方升華。他用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平凡本身就是生活的本色,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像平凡世界裡的人一樣平凡,但讀罷這部煌煌百萬言的巨著,我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歷史的厚重之外,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最可愛可敬。

《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這本書是莊嚴的,人都為信仰而活。一個人完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後,開始卻追求更真的信仰。我們應尊重我們的信仰,但更要追隨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中也有著屬於我們的信仰。一本書,兩代人,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這則凄美的故事因玉而起,因玉而終。

《活著》

作者:余華

沒有華麗的辭藻,用一視同仁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樸實簡單的語言娓娓道來一個人的一生。也掩蓋不了書中描繪的生命的堅強。普通平凡語言直擊心靈,也讓我們思考,什麼是活著,可能正如書中所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食物所活著」。

《雙城記》

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人民所進行的自我救贖,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本意都該是相同的:讓更多的人獲得幸福。只是此時此刻我仍舊不知道如果沒有寬容、良善及理性,如何才能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獲得幸福。須知,羅素先生說的好:只有參差多變才是幸福的本源。

《熱愛生命》

作者:傑克·倫敦

他是一個經歷了死亡線後大徹大悟的人,他更像修行一路的聖徒,他在生命即逝的時刻,看到生命的曙光照耀在他身上,他的靈魂彷彿洗盡鉛華庸俗,他收穫了比金子更寶貴的東西,他看到了生命的美好。

《追風箏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書中通過描寫兩個不同身份的人的童年時代到成年時期的經歷,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有關親情、友誼、背叛、救贖的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印在腦海久久回蕩。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成為好人的救贖,更是有關宗教與種族問題的反思。

《無聲告白》

作者:伍綺詩

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個人發展與家庭歸屬、父母期望與自我壓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衝突,都集中在這個混血家庭里。在高壓之下成為一個「異類」,而他的負擔,「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間失格》

作者:太宰治

「無論身逢亂世還是太平年間,最大的兵荒馬亂到底都是幻滅」,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從來認為這個世界不是你存在的世界,你也從來沒有這個世界上任何的一個角落存在或者證明自己存在過,看過人間失格片子後再看書後,同樣的問題又出來了,每個角落都有些邊緣人,他們怎麼存在,他們怎麼生活或者生存,這個問題,這是個從來都不能解決的問題。

《島》

作者:維多利亞?希斯洛普

從那裡回望,可以望見家鄉,就一水之隔,一箭之地。但大部分人永遠無緣再次踏上家鄉。是那些人百般糾纏,難以了結的心愿。面對疾病,人們的陰暗面被徹底的暴露,但殊不知,在那個絕望的島上卻有著真正的溫情,真正的讓人留戀的生活。

《白夜行》

作者:東野圭吾

被無盡的、雪白的迷霧包圍。兩個人處在不一樣的維度中「結伴」行走,他們共同潛行在倚靠月光方才明亮的白夜之中。這樣的白夜,是如此冷漠,如此失落。這是一部當你合上最後一頁,幾乎能呼出一口寒氣的經典之作。就像那句話說的「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雪國》

作者:川端康成

沒有吸引人的情節,卻從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種淡淡哀傷。他的文字,帶著永恆的哀傷,兼具淡淡的浪漫主義。全文情節不多,結尾以常理來看只覺突兀,然而卻給人意猶未盡之感,也許更確切的說這是一部唯美的散文的小說。

《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這是一個愛情和復仇的故事,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敘述了兩家兩代人的情感糾葛,書中的人物將自己的不完美構成了一副相斥相生的畫面,透過紙頁嗅到人物凝出霧水的哀傷和帶著喘息的掙扎,這段維多利亞時期充滿對自由嚮往的羅曼史詮釋了愛情,卻也飽含情深不壽的絕望。

《魯迅小說全集》

作者:魯迅

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魯迅先生用以筆為刃,投身革命,他的文章在那個時代喚醒了多少人麻木的心靈。魯迅先生的文字,自初學語文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現在每一次讀都有著不同的感受。

《圍城》

作者:錢鍾書

文中有著輕到讓人不能承受的惆悵,有著人人都不可避免的惆悵。就像趙薇說過一句話,人生的底色就是悲哀,我們做很多事情的目的,就是不斷地沖淡這悲哀。這話算是悲觀主義,但有些時候,不得不同意。

《擺渡人》

作者:克萊兒·麥克福爾

只要你需要,就是我存在的理由。這是一本隱晦許多的書,若是沒有用心去閱讀,很難發覺作者的用意所在。在不經意之中,就看完整個故事,細細咀嚼後,便能頓悟。沒有繁瑣的情節深奧的主旨,但是每個人在生命之中都需要這麼一個引路人。

散文隨筆

橫亘古今,總有那些或悲或喜的瞬間牽動心弦

挑選了一些散文,有對過去的懺悔和回憶,有對生活瑣碎的記敘,零零散散,但這就是生活。

《目送》

作者:龍應台 散文

作者彷彿是站在時間軸的中點,她向後看,看著自己不再年輕,孩子一天天長大,終於有一天他們進入校園,16歲時在機場揮手向你告別。時間慢慢流淌,最後,全部都在那一聲短嘆里。人究竟要活到多大才會不會被小事情打擾情緒,才會一清二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能將感情花費在值得的事情上。

《野火集》

作者:龍應台

可以說野火集不單單是給上個世紀生活在的台灣人民寫的,更是給當時每個中國人寫的。讓中國人民猛然間發現自己的軟弱無能,社會腐朽,字字句句彷彿刺痛你的心,沒錯,那就是你。所以請記住,只懂得一味忍耐的你不是賢者,只是一個軟弱且自以為是的小鬼。人性中不能沒有那種不甘於人下的反抗。

《林清玄散文》

作者:林清玄

林清玄雖人名清玄,但他的散文卻使清而不玄,就像是一幅素描,簡簡單單,卻能勾勒出了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他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簡單且摻雜著淡泊文字。就如同一盞清茶,不經意間,便會讓你身醉其中。那些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人太多太多。也將會給予你們足夠受益終生的啟迪。

《你心柔軟,卻有力量》

作者:林清玄

行文在一些童年舊事,借往昔的事物變遷,來抒發內心的柔軟。因為有著柔軟的內心,才能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因為內心柔軟才能自愈去撫平傷痕;因為內心柔軟,才有足夠的氣量去面對人生,超拔自我。正如這本書的自序「一碗入夢,一萬入魂,一碗入心」。

《從容的底氣》

作者:林清玄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都匆匆忙忙,被一種不可控制的匆忙節奏所主宰,每天的時間都被零碎地分割,人們的生活少了一份從容。這是一本特別送給忙碌人的一本書,從容,是老天送給內心匆忙空虛的人最好的禮物。

《觀念的水位》

作者:劉瑜

沒有激揚的文字,只有平靜的訴說。沒有主觀的批判,只有客觀的評論。書中選擇了一些話題進行評說,以一個國外政治立場的角度,將中國政治與外國政治進行比較。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照亮了人民觀念上的盲區。又從書籍、電影中獲取啟示,頌揚人性的光輝,展現了一個不同的思路。

《一輩古人》

作者:汪曾祺

生活的瑣事在筆下娓娓道來,下放,務農,這些文革的回憶,一切都在平淡中道出,平淡的文字彷彿在向讀者講述,但是細細去讀又能讓人感覺到其中的文字的活力,平淡但是不失活潑。「我是水鄉出來的人,他們都說我的字像水一樣」汪曾祺這樣評價自己。

《隨想錄》

作者:巴金

人活在這個世上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可能如此捫心自問人生意義在外人看來有些做作,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追求又何嘗不重要。巴金先生看似平淡無奇的文章中,卻飽含深意,一部《隨想錄》即是巴老自己的拷問,也是對我們的拷問。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作者的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的「苦」字。

《自由的夜行》

作者:史鐵生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煽情的段落,但是在字字句句中卻能讀出作者含蓄的感情流露。以一個平淡的語氣講述自己的生活,卻給了彷徨孤獨的靈魂最好的慰藉,有著直擊人心令的力量,在他的文字中,沒有自怨自艾的哀嘆,有的只是對自己現狀的剖析、接受與明晰,正如他所言,想開,悲傷也是一種享受。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這本書本寫的是生活,讀罷,腦海中徘徊的,是她與河西的愛情,是地域差異下的文化的碰撞。讀罷,再回頭看一切時,才發現,令她幸福的並不是那生活本身,而是在她身邊,一直有一個能愛她也愛她所愛的人陪她一起瘋狂下去;而讓人心碎的是同一片藍天下文化的差異帶給人的衝擊和反思。

《夢裡花落知多少》

作者:三毛

這本書寫於丈夫荷西去世之後,不同於撒哈拉的歡快對生活的熱情似火,這本書的描寫多了傷感,從低沉失落、極度的痛苦到慢慢走出來的蛻變,敘事過程很安靜,這就是三毛想要的安靜,裡面是三毛筆下勾勒的她認為的世界情感,她是無拘束的自由鳥,我們與她一起去回憶那段美好,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靜靜去聆聽她的內心世界。

《親愛的安德烈》

作者:龍應台

36封家書,寫出了所有父母與孩子的真實狀況。不知不覺中,孩子不再是在巢穴中嗷嗷待哺的小鳥,突然有一天開始在自己的天空翱翔。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36封家書時母親與兒子的對話,但也從中寄予了母親最質樸的期望。

《沉默的大多數》

作者:王小波

初讀或許你會覺得這是一本大俗之作,細細品味會發現他對時代獨特的思考,大俗即大雅。就像在豆瓣看到的書評說的那樣「黑色而幽默,特立而獨行,一把獨立思考的匕首,扎進時代荒謬的肺中。」

《沈從文散文集》

作者:沈從文

這是一片湘西的風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文字躍然紙上。正是通過這些積極的、陽光的文字與社會的黑暗面形成了對比。作者一生一直強調自己是個鄉下人,通過散文集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不懂他的世界活著,在喧囂世界中保留自己的姿態。

《我與地壇》

作者:史鐵生

沒有繁複華麗的詞藻,沒有故作高深的技巧,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式都自然的彷彿是最純澈的璞玉。令人總是要忍不住猜想,在那些不驚不懈如風如流的年歲里,那個輪椅上的思索者是怎樣用思想代替雙腳,艱苦卓絕的去企及每一個遙不可及的瞬間;又是怎樣,將目光一次次漫漶至遙遠,在天地永恆的注視中,煉成一曲不朽的歌舞。

紀實、傳記、學術

那段歷史被人銘記,那個人從未走遠

歷史長河滾滾,總有那麼兩個水花泛起波瀾,總有那麼兩個水滴飛濺出晶瑩的瞬間。

《巨流河》

作者:齊邦媛

在此書中,以東北為背景,有著作者生活中的五味雜陳,更蘊含了這生活的五味瓶中看到了一個國家歷史的百態。作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埋藏著巨大悲傷的時代,同時也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真正存在過的,最有骨氣的中國。那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時代,那是一個人們抗爭著,人們奮鬥著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人有病,天知否》

作者:陳徒手

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檔案,以及大量當事人的口述資料,會議紀實資料等,真實的展現了1949年後中國文壇的跌宕起伏,以及眾多作家的心路歷程。這本書文壇紀實,真正讓人了解了他們,了解那一縷辛酸,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務虛筆記》

作者:史鐵生

慾望是人類的天性,渴望自由無拘無束。它包括是對愛的呼喚,是對自由的渴望,是對未來的嚮往,是對美好的期待……這些都深深地在人的心中生根發芽,直至茁壯成長。而禁忌則代表了另外的一面:群體的規則、限制,人的社會性。

《蘇東坡傳》

作者:林語堂

他習慣了淡泊,才愈發俊逸洒脫;他看淡了官場,才會做到寵辱不驚;他看淡了生死,才會有「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慷慨。一如他自己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持力而行,不得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

《我們仨》

作者:楊絳

要怎麼來描述親情,最為真摯,最為長久,亦或是最為平淡。關於他們的故事無法轉述,他們的平淡讓人動容,他們的經歷讓人揪心,但是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感覺不到揪心,就只是最為平淡的回憶而已,或許有些遺憾,有些傷感,但是更多的一種情感,一種溫暖的情感,一種從此再無生離,只有死別的情感。

《天朝的崩潰》

作者: 茅海建

這不僅僅只是考證史實,書中發表的長篇大論也極為精彩,觀點獨特,別開生面,讓人在史與論中重新回到那150年前的戰爭中去,這才是真正的穿越,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更能讓歷史愛好者深切地感受著那個時代甚至是那一年那一分鐘發生的故事。真實地回歸到那個時代,從那個時代的人和事的角度去解讀鴉片戰爭。

《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悠久的年代感讓人無法一時沉浸其中。無權的皇帝,活在理想之中的海瑞清臣,一心為天下謀定的張居正,都是我們如今只能在史書或電視劇中才能看到的人物,卻在那個遙遠的時空上演著他們的幕劇。分秒流逝,這,便是歷史。

《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李澤厚先生筆下的美給人心靈如生命紮根般的永恆感動,無論在書中還是現實生活中,中華民族的底蘊之美風華絕代,中國未來的發展之美一必定花開不敗。美從生命開始,走向生命,融化生活,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詩詞

簡短的片段,卻道出無盡的蘊意

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到「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每個時代都有一首詩一句話走進人心。

《宋詞三百首箋注》

作者:唐圭璋箋注

小到離愁別緒,大到國讎家恨的意象;從愜意生活小事到風花雪月。自婉約壯闊,到唯美含蓄。展現了宋詞的昌盛。(不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小錯誤較多)

《走了一萬一千里路》

作者:顧城

一個故事,一種人,一種人生。他說「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他說「感性即是自然的理性」,卻忘記關掉感性的天窗,讓理性在感性的迸發中覆蓋。讀他的詩,彷彿從古老的留聲機中穿出悠揚的聲音像迷途的樂曲,他用最純真的筆記錄下那時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人間詞話》

作者:王國維

作者王國維用新思想理為我們展開了中國詩詞的歷史畫卷。每篇古詩古文,他寥寥幾句,卻能點出其精神所在,為我們勾勒出詩中的已經,展示了中國古代詩詞的唯美。

《飲水詞箋校》

作者: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納蘭的詞總能牽動人心,一句尋常的話,卻能牽出生命回望中的一花一樹,一顰一笑,一期一遇。他的詩詞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那是在濁世中享受那一片清靜,感受那一片真情。在自己的最後一片凈土中,只做自己。

50本書,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類型,不同的風格,總會有一本書吸引你的目光,新的一年從充實自己開始。

策劃張學明

編輯姜瓔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金時代 的精彩文章:

終於還是需要一些刻度來標記生活

TAG:黃金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