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來夸父逐日不是長跑,而是坐船?——在哥倫布之前,美洲曾被多少次發現過(1)

原來夸父逐日不是長跑,而是坐船?——在哥倫布之前,美洲曾被多少次發現過(1)

本次推送是2017年最後一篇,同時也是挖了個新坑。本篇介紹了近年來對於人類最早踏上美洲的種種觀點,以及基因考古的一些知識。我自己也學到了很多,請朋友們不吝賜教、點贊、轉發、留言哦~2018年見。

毫無疑問,以哥倫布為代表的那一批航海家,是令人心情激蕩的大發現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把以美洲大陸為代表的另一半地球納入近代世界體系,從而真正開闢了人類的全球時代,這不僅激勵著當時人們冒著遠渡重洋、適應新環境的風險去追逐暴利或適彼樂土,同樣也在追問著現在對太空探索逡巡不前的現代人,何不御風而行,駛向三體星——

且把話頭打住。問題是,儘管後人在劃時代發現的專利名簿上代哥倫布簽下大名。但大量圍觀群眾認為,哥倫布只是適逢其會。就憑他那幾艘破船,可憐的一點天文地理知識,以及出發前在歐洲各宮廷四處碰壁的窘迫,何德何能背負起如此巨大的榮譽?

於是,不忿的反西方中心論者開始四處揭竿而起,尋找在哥倫布之前的勇士們踏上美洲土地的證據。——當然,這些證據往往是從隻言片語、字裡行間做推測,提出一種看法的同時往往還伴隨著廣泛的質疑。「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在哥倫布沒出生,同時美洲依然在那兒存在的平行空間里,怎麼會是任意提出異說而沒人管的無主之地呢。不過百餘年間,許多民族和人名也因此和美洲產生糾纏不已的聯繫。

那麼接下來,我希望通過一系列文章,向朋友們介紹在哥倫布之前,美洲曾有多少次被發現過?當然,這裡的次數是約指,請不要糾纏於具體數字,如果像武昌起義里黃興打了三槍一樣,哥倫布船隊里有多少人,美洲就至少「又」被發現了多少次……這還能繼續好好聊天嗎?

讓我們坐著時光機,回到第一次發現……或許還在第一次之前

誰是最早發現美洲的那一批人呢?幾年前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說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了「夸父逐日」岩畫(還言之鑿鑿地說年代是公元前1460年),因此以夸父為代表的中國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到美國定居了,據說這種直鉤釣魚法海誘使不少上古史愛好者揮灑文字。

對此,首先,岩畫的解讀具有很多種可能性,把它說成是夸父僅是滿足了自己的偏好;其次,假如真的存在追著太陽跑的夸父,由於太陽在天上是從東向西運動的,那麼假設夸父做勻速運動且不考慮他跑偏了去喝水等狀況,他的運動軌跡應是一條阿基米德螺線——最後要去發現的是歐洲,而不是美洲吧……把考古發現和神話傳說結合起來,一定也要遵循科學的基本法呀。

夸父在《山海經》里《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外北經》、《大荒東經》、《大荒北經》以及祖國許多地方都留下遺迹,都印證出一名依阿基米德螺線運動的「男の混亂」

近年來,以祥瑞御免馬親王為代表的一批民間學者,還通過解讀新出史料,提出殷商艦隊發現美洲的新說……囧

不過,馬親王的著作里也明確提到,殷商艦隊征服的對象不是「美洲」,而是「瑪雅」,也就是說,在中國人的老祖宗跑去之前,當地已經有土著人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土著人是從哪裡,怎麼來的呢?

這時,一直認真聽課的小明舉手了:

我知道,是2萬年前冰河時代亞洲人從現在的白令海峽走過去的。確切的說……

(氣氛突然正經起來,下面幾段小明到處抄來的內容,不爽的看官們可以跳過……不過你要相信,小明在胡說八道方面……已經儘力了)

在遙遠的更新世晚期,首先經歷的是一個溫暖潮濕的艾木間冰期(在各地區名稱不同,持續時間也不一樣,例如在北美它叫做桑加蒙間冰期,時間是從距今12.5萬年至7.5萬年),隨之而來的是又一次,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後一次大冰凍。這個時期冰川從極地深入大陸中心,至今在許多中緯度地區都留下它們的痕迹。

更新世見證了人類的成長,它的特徵是一系列冰期和間冰期交替出現,其晚期為距今12.6萬年至1.17萬年,這個地質年代相對於我們的一生來說是遙遠的,但對於地球史來說則相當嶄新的。

其中在發現美洲故事裡扮演角色的主要是位於北美的威斯康星冰川和西伯利亞的東北部的冰原。前者顯然比後者要顯赫得多,實際上當時西伯利亞東北部並沒有特別成規模的冰川,只有堪察加-科爾亞克山脈等地被冰覆蓋。它們和在我們的故事裡沒有直接出鏡的其它隱藏冰川大boss一道,把從海洋里吸出的大量的水搬運堆砌到陸地上,導致海平面大幅下落。

其中,距今約30000年時,海平面比現在低60-120米,從而使現在的阿拉斯加和楚科奇半島之間的那道淺淺的海峽露出地面,這被稱為「白令地峽」。這道大陸之間的橋樑在距今11000年時由於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沒。因而這之間的兩萬年,成為兩個大陸之間生命交流的難得窗口(這僅是從如今眼光來看,對於當時人,看到現在兩個大陸分離才覺得奇怪)。

大海里真的升起了陸地耶,不用急,慢慢來,假如我給這座橋一個期限,那麼它是——10000年,而且我可是說真的~(圖中箭頭表示推測的人類遷移路線)

原本生活在東北亞洲的人類通過白令地峽,從西伯利亞經過阿拉斯加逐漸遍布美洲,在學術界又被稱為「克洛維斯假說」(Clovis-first)。它是根據北美洲一種稱為廣泛分布於大陸西部的「克洛維斯文化」的古印第安人文化提出的,根據放射性碳測年法,這個文化可以追溯到1.3萬前,隨後被若干小型文化所取代。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克洛維斯文化被認為是美洲最早的人類文化,是所有美洲原住文化的祖先。人類從北邊來到美洲後,沿著落基山脈東麓一路向南。

克洛維斯人所用的投槍頭,據信這些槍頭為美洲猛獁象帶來了滅頂之災

小明一口氣念完之後,得意地看著我,好像在說:「這回可以把上節課沒收的漫畫書還給我了吧」。

先別這麼高興!如果放在十年前,老師可能還信了你的話,不過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

克洛維斯假說成立的前提是,其他美洲人類遺址都比克洛維斯文化更晚。然鵝,近年來考古學家們在美洲又發現了許多年代更早的遺址,最初的一擊發生在1997年,智利中部的蒙特貝爾德(Monte Verde)遺址被證明為距今14500年,比克洛維斯文化要早1000年。這樣一來,人類從北向南擴散的說法就難以成立,恰恰相反,人類可能是從南邊一路追逐獵物往北邊跑,最終在距今10500年時進入阿拉斯加的。考古學者們可不是要故意挑事情,而是,理論或假說本來就要服從於客觀發現

目前發現的比克洛維斯文化更早的美洲遺存的分布情況

在把克洛維斯假說掃進故紙堆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提出一系列替代性的觀點。比如1999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的考古學家丹尼斯·斯坦福和布魯斯·布拉德利提出過一種「梭特朗假說」(Solutrean hypothesis),他們認為分布在現在美國東部的克洛維斯文化遺存與分布在歐洲西班牙西部的梭特朗文化(距今2.1-1.7萬年)展現出的石器製造技術很相似,因此有可能是歐洲人漂洋過海穿過北大西洋,成為美洲的早期發現者。

梭特朗假說的支持者推測,早期歐洲居民可能擁有類似於現代因紐特人的技能,從浮冰獲得淡水,獵取魚或海豹作為食物,點燃動物油脂來取暖。

話說看到梭特朗假說之後,恐怕想像力再豐富的人也會覺得:提出者的膽子略肥。實際上很多學者也確實從各個角度質疑該假說,包括在梭特朗文化和克洛維斯文化之間存在著不小的時代跨度,缺乏證據表明梭特朗人駕舟遠航,缺乏技術上的直接聯繫,猜測的航路挑戰性過大等。更重要的反駁來自於基因證據。梭特朗假說的支持者認為美洲人擁有與以安納托利亞和高加索為最集中分布地區的線粒體DNA單倍群X,從而認為高加索人是美洲人的祖先。不過以基因證據為核心的論述向來存在許多分歧道路和流動時段等方面的不同看法。簡單地說,它可以表明某兩個地方的人群之間有血緣關係,但不好確定這些人群之間如何產生血緣關係

由於Y染色體上的基因只能通過父系來遺傳,而線粒體DNA只能通過母系來遺傳,因此兩種單倍群常被用於標記數千年前的祖先來源。人類兩次走出非洲的論點目前很大程度上是由此種方法支持。然而,正如圖中所示,遷移路線僅僅是「可能的」。

例如,對於以往認為主要存在於歐亞大陸西部和美洲的Y染色體單倍群R1,2014年《自然》雜誌上刊發的研究給出了一個遠在貝加爾湖西岸的存在證據,從而論證該單倍群的分布範圍遠比之前所認為的更深入東北亞,由此在北美土著中佔14%-38%比例的祖先就未必來自西歐而有可能也是通過地峽到來。此外,巴西學者也提出美洲的線粒體DNA單倍群X可能是獨立存在的,與歐洲沒有關係。總之,梭特朗假說的立足之本仍然說不清楚,從器型相似到確定來源之間又邁不出堅實的一步。這使得該假說無法服眾。

儘管大多數美洲原住民的基因與東北亞而不是西歐人相似,但目前大多數科學家已經排除了亞洲人通過白令地峽徒步進入美洲腹地的可能性。誠然在3萬年前已經有亞洲人通過白令地峽進入阿拉斯加附近,但橫亘面前的冰原迫使他們在此停留長達1萬年。直到距今1.8-1.5萬年左右,溫度上升,冰原開始融化,他們才打點行裝走出苔原帶。但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道路可不止一條,他們該擇何而從

從1977年開始發掘的加拿大育空地區的藍魚洞(Bluefish Cave)遺址,是目前確定最早的美洲人類居住遺址,2017年測得年代為距今約2.4萬年。

在隨後很長時間內,從內陸草原南下似乎仍不現實。2016年《自然》雜誌上的一篇來自丹麥、加拿大合作研究的論文指出,在克洛維斯文化及更早美洲遺存對應的年代,從阿拉斯加到不被冰川覆蓋的北美地區之間,可供人類食用的動植物實在太少,無法支撐人類沿陸路前進。該論文主要作者,當時還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博士生的米克爾·彼得森說,「這條可供人們穿越的道路開闢的實在太晚」,以至於在它之前美洲就已經有人駐足了。

研究人員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Spring Lake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查理湖鑽探了沉積岩芯,從而獲得了當時花粉等表明植物豐富程度的證據。

二十年以來,諸多新考古發現在動搖白令地峽傳播論的同時,也在扭轉著美洲新石器考古的重心。最新得到考古學者擁護的假說是「海岸遷移假說」,該假說實際上在1979年就由加拿大學者Knut Fladmark提出,但到21世紀後才開始變得廣受重視。

Knut Fladmark教授在youtube上有一份很短的講話視頻,題目就是《從南向北遷徙》。

在這種假說中,美洲初民從草原上追逐大象和野牛的莽漢,變成了在近海小心航行的漁夫。比較受到公認的從白令海峽向南航行的最初時間是距今1.6萬年。在這時或之後不久,航行者中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無法確定具體表現的大事帶來的是人群內線粒體DNA的變化,從原本亞洲常見的單倍群D4h3變為D4h3a,後者現在罕見於北美土著,但常見於南美土著,有可能是基因變化後的一群人選擇了繼續沿海岸向南航行

2014年發表的對美國蒙大拿州西部發現的一具距今約1.26萬年的1-1.5歲嬰兒Anzick-1(科學家們不知道當時人怎麼給這個可憐的孩子起名,於是只好用這個代號來稱呼它)骸骨的完整DNA測序結果,顯示出相較北美原住民,這名與100多件克洛維斯文化石器一同發現的嬰兒的基因更接近於南美原住民,它的線粒體單倍群也是D4h3a,與中美洲到南美洲土著相同。與此同時,Anzick-1的Y染色體類型與西伯利亞族群相近,它所屬的族群應當是來自亞洲而非西歐,從而也排除了前面提到的梭特朗假說(儘管該假說的支持者聲稱兩者並不矛盾)。研究者認為,Anzick-1表明1.26萬年前,美洲人的基因已經呈現出比較複雜的組成,「海岸遷移假說」的支持者則認為,這是人們從海岸向內陸遷移的一個例證。

彼得森等學者認為符合他們數據的美洲早期居民遷移模型。該模型提出後已經收到了一些質疑,體現出海岸假說的支持者仍需尋找更多確鑿依據。

由於除了打底的基因證據和極其有限的工具相似性之外,還缺乏足夠的年代更早的遺址,「海岸遷移假說」與白令地峽傳播說的決戰才剛剛開始。不過這個假說已經引導「美洲文明探源工程」把大量資源投向太平洋海岸考古。從北美的加拿大、加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到南美洲的秘魯、智力,考古學家正在全面展開工作。由於從冰河時代到現代,隨著冰川的不斷融化,海平面經歷了60-120米的上升,這導致可能存在的對於沿海航行遷移至關重要的諸多遺址,或許早已被海水淹沒。這迫使學者們不但要重新繪製1萬多年前的古海岸線,還要摸索新的思路來盡量減少「大海撈針」的難度。例如人類居住的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淡水,那麼如果找到河流在當時的入海口,那麼有人居住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基於這樣的推測,研究者已經開始在美國俄勒岡州和加州的兩處年代早於克洛維斯文化的遺址附近,尋找古河口,並嘗試在沉積物中打撈出早期人類遺物。

在俄勒岡海岸佩斯利洞穴(距今1.42萬年)進行發掘的俄勒岡州立大學考古學家Loren Davis團隊。從2016年6月起,他們開始使用一條聲納船對約80米深的海底進行探測。

科技史要好玩

多年以後,面對遼闊的美洲大陸,克里斯多夫·陳將會回摸出當年讀者讚賞的那塊硬幣,現在它扔出的領袖頭像,或許能讓3名水手回心轉意。

——陳爾克斯《百年漂流》

本公眾號往期文章,敬請翻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小學徒 的精彩文章:

TAG:絲路小學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