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十大原創圖書
pour
M
marx
十·大·原·創·圖·書
編者按
2017年翻過去,我們迎來了2018年。在元旦這天推送年度書單,算是保馬的傳統。今天我們又如期獻上一系列的書單:2017年十大原創圖書,2017年十大翻譯圖書,2017年度致敬圖書和年度特別推薦圖書。今年新增加的特別推薦圖書,所推薦的是台港海外出版的中文書籍,希望能給朋友們一個驚喜。我們為這些書一一寫了評語,以出版時間為序排列。
在歲末書單的熱潮中,保馬的書單可能會略顯冷門。冷門並不意味著精英主義,就像熱門也不意味著貼近人民。我們遴選出這份書單,鼓勵一切有態度的交流,同時堅持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進行思考。書單的作用,不僅限於為閱讀提供地圖,指示前行的方向;它也為我們提供坐標,標明自身的位置——
2018年,保馬與人民同在。
《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
陳晉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讀》是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的基礎上,結合近些年新出版的大量相關材料增訂重編而成,分為「戰略卷」、「哲學卷」、「文學卷」和「歷史·附錄卷」,涵蓋了毛澤東從少年到晚年的閱讀歷程,每個條目都包括原文摘引、毛澤東讀書筆記和談話、精講三部分,介紹了毛澤東所讀著作的基本情況、毛澤東閱讀該書時的社會背景及其閱讀過程,並對毛澤東讀評的基本觀點進行了精要的分析。一冊在手,我們可以知道毛澤東在什麼情況下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樣的反應,形成了他什麼樣的觀點,或促發了他什麼樣的思考等等。它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一位馬克思主義革命戰士,是如何在實踐的同時重視理論學習的。它也以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誡我們,一位在政治立場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應該在知識上搞「宗派主義」,而必須以開放兼容的態度,利用一切可用的條件,學習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使之成為創造新世界的取之不盡的源泉。
《宋代科舉社會》
梁庚堯
東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7年2月
錢穆以「科舉社會」闡釋宋代社會的特色,而真正深入考察這一社會的歷史與結構,海外漢學有賈志揚《宋代科舉》為代表,漢語學界,則梁庚堯此著堪稱典範。它通過博觀而約取、深入而淺出的社會史描述,揭示了宋代士人通過科舉之路獲得統治階級地位及其特權、並使之得到再生產的真實過程。對這一過程的認識,有助於後人消除「白衣秀才平地拔起」(錢穆)的簡單化的想像,有助於說明「與士大夫治天下」這一中國社會統治結構最獨特的性質和傳統,在經歷所謂「唐宋變革」之後,達到的成熟形態。
《考工司南:中國古代科技名物論集》
聞人軍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年3月
公元16世紀之前,中國是卓越的技術創新和技術出口的世界大國,在農業、建築、地理、陶瓷、冶金、醫學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眾多科技發現與發明。本書如其書名所示,其主體部分從科技名物方面考察了上古與近古中國科技史上的兩座「豐碑」,一為「先秦百科全書」《考工記》,一為司南。作者在經籍考釋、名物辨正的同時,更能以現代科技知識反觀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系統,帶領讀者探看中古古代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
《以賽亞之歌》
馮象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活字文化
2017年4月
馮象先生的《聖經》翻譯解讀為現代中國學界打開了新的知識空間,以清新且嚴峻的現代漢語將遼遠的希伯來思想引入現實,不僅摒棄了宗教盲信的迂腐,更借用古人的智慧描述出今天的困境。就像毛主席說《紅樓夢》是一部封建社會的衰亡史,馮象先生在《以賽亞書》中看到:古以色列人民面對的困局「正是二十世紀革命受挫以來,求公義的人們面對」的難題——「『新天新地』和新人倫理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重寫舊京:民國北京書寫中的歷史與記憶》
季劍青
三聯書店
2017年7月
每個城市都是一部不斷被書寫和銘寫的書卷,北京更是如此,並且由於作為中國近世以來的首都,它本身就是被當作古典權力景觀建構的,原生地具有意識形態、象徵和權力話語的功能。這座古老的都城在中國現代經歷了告別帝制、民元始肇,民國紛亂、短暫日據和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時刻,不斷被來自各階層的各種文字和記憶「複寫」。該著在諸多典籍、詩文、城市規劃等歷史文本的脈絡與縫隙中重寫這一「複寫」的過程,把傳統北京、民國北平和「新北京」的三重面相的疊映呈現了出來。
《正統與華夷: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
劉浦江
中華書局
2017年9月
本書彙集的論文涵括了劉浦江教授(1961-2015)治學的兩大重心。其一為打破一般斷代史分期方式,以華夷觀和正統論為線索,考察斷代史背後歷史性政治文化代際演變的「潛流」。另一重心則是劉浦江教授三十年未曾中輟的「四庫學」研究。文集中政治文化研究的篇什多為已經發表並在國內外引起爭論、討論的重要論文,作者生前加以修訂,本文集以定稿收錄。值得重視的是,三篇「四庫學」論文作為作者多年用功積累的思考結晶,殆可使讀者窺得作者在此「治學之津逮」方面的研究思路。
《最後一公里村莊》
賀雪峰
中信出版社
2017年9月
所謂「最後一公里」,是指「國家不可能為所有人提供全面完善的公共服務,很多公共服務還是要農民自己解決,這就是國家無力解決的從國家投入到農民需求之間的最後一公里」。賀雪峰先生以數十年的田野考察工作為基礎寫作了這本當代的農村「調查報告」,以最微觀的方式,儘可能具體還原了當前農村、農業、農民的真實圖像,既有冷靜的觀察,又有熱切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書中堅持了群眾利益高於一切的基本原則,明確反對形形色色唯利是圖、夢富欲狂的「頂層設計」。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黃興濤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0月
黃興濤先生的《重塑中國》是長期以來觀念史研究的合集,條分縷析的考證彌補了學術界對「中華民族」概念「自覺」過程理解的不足。族群的劃分古已有之,對「一個民族符號或稱謂的標舉和認同」卻只能是歷史的過程,當中國從傳統走入現代,共同利益安危感不斷加強,交流溝通隔閡逐漸縮小,在以「民族」為主體的現代國家政治模型的推動下,我們擁有了這樣一個「共名」。這是歷史進步的結果,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梁漱溟往來書信集》
梁培寬 編注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1月
梁漱溟先生壽近百齡,人生波瀾起伏,堅持實踐,積極入世、加之敏思篤行的修養、獨守尺寸的學識,使他成為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發展最好的見證之一,《往來書信集》的出版使我們得以窺見更多的歷史細節,讀其書而知其人,「是以論其世也」。
《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
蘇力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11月
目下言憲制、憲政者,多侈談理想,鄙夷現實,凡合論者想像的,就是好的,典型主觀唯心,當然這想像自有某燈塔國的出處。蘇力先生的《大國憲制》則別開生面,正本清源。所謂憲制就是「一國的根本制度和制度實踐」,任何國家的基本制度都是在自己的歷史土壤中萌生髮展形成的,「制度是否智慧其實可以以種群的生存來判斷」,不可能隨意嫁接捏合。百代都行秦政法,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郡縣制、均平準、書同文、槍杆子出政權——是在中國獨特的地理、氣候、階級、種族等等條件下天然形成的,就是中國的憲制。這不是簡單的「功能主義」視角,而是恢復了法律政治思想中寶貴的歷史唯物主義傳統。


TAG:保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