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器是哪個時期的?
五彩瓷器,明嘉靖時期產生,有五彩和青花五彩。基本色調以紅 、黃、綠、藍、紫五色彩料為主等帶有玻璃質的彩料,按照花紋圖案的需要施於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爐經過700——800攝氏度的高溫二次錇燒而成,其特點是創造了釉下青花與釉上彩料相結合的裝飾方法。
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從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發展到北朝白瓷,而後再由白瓷發展到彩瓷將近二千年的歷程。其中,從青瓷到白瓷的轉變,是在唐宋時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轉變,則是明清時期實現的。明清時期彩瓷的發展和盛行,使中國古代陶瓷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何謂五彩瓷,據《陶雅》上說:「康熙硬彩,雍正軟彩。」又據《飲流齋說瓷》中解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軟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真正康熙時期的五彩瓷是相當珍貴的,瑰麗多彩,品種繁多。
彩繪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源遠流長。五彩瓷的出現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彩繪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北宋時期,北方著名瓷窯磁州窯所燒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綠彩等品種,無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聲。
金代五彩瓷器的確定,是學術界對近十幾年在考古發掘以及海外陸續發現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結果。特別是金代定窯的釉上紅彩和磁州窯系統的釉上加彩,可以斷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階段,為後期景德鎮五彩瓷器的出現起到了啟迪作用。
元代景德鎮逐漸發展成中國瓷業生產的中心,「樞府窯」的瓷器為五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清朱琰《陶說》記載:「新燒大足素者,久潤。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這一評述認為,作為新品種的五彩器不如元代以白為主的樞府瓷、卵白瓷和青花瓷好,反映了元代尚白的審美習俗。這對後人了解元代有五彩瓷這樣一個事實,恰是一個有力的註腳。童書業先生曾說過一段話:「從整個瓷器發展史看來,元代是一個中衰時期,舊瓷雖然衰落,而新瓷已在醞釀,我們不能小看元代瓷器中的創新因素。」發現了帶有「博陵第」款識的元代五彩瓷器,器型一般比較大,色彩比較鮮明,畫工極盡完美,件件都堪稱大師之作。
五彩瓷器有哪些
青花
青花五彩的稱謂,應該從其彩繪工藝的方法進行判定。「五彩」是針對以紅、黃、綠、紫和青花等五種主要色彩而言,如果以這五種顏色分別在瓷坯和瓷胎上畫彩,就是我們前章所述的釉上五彩。而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其工藝與鬥彩異曲同工。那麼何為「青花五彩」,何為「鬥彩」,區別主要是在青花的使用方面。鬥彩是採用青花料勾勒紋樣的輪廓線,燒成後再在輪廓線內填釉上彩,青花在鬥彩中所佔位置很重要。青花五彩不用青花勾線,青花只作一種顏料來點綴圖案,如有勾線也是極少的。五彩只是將青花料作一種顏色來用,青花起輔助作用。因此青花使用的量就是判斷兩種不同工藝的標準。
黃釉青花瓷
黃釉青花瓷是明宣德年首創的,屬低溫黃釉品種。它的工藝是在燒好的青花瓷上,罩上一層低溫黃釉,燒好後露出隱現的藍色花紋,清新素雅,別具特色。
色地彩瓷
嘉靖、萬曆期間,各種色地彩瓷數量{艮大,在景德鎮御窯廠的制瓷檔案中有這樣的記載:「青地閃黃鸞鳳穿寶相花等碗共五千八百……紫金地閃黃雙龍花盤碟六千,黃地閃青雲龍花甌一千四百六十,青地閃黃鸞鳳穿寶相花盞、爵一萬三千五百二十。」說明當時產量很多。這些品種有黃地紅彩、紅地綠彩,黃地紫彩、黃地藍彩、柿地綠彩、黃地綠彩等品種,其中有的品種要三次燒成。俗稱「黃上紅」的瓷器,其工藝是高溫燒成瓷胎,然後澆上黃釉,再以900℃左右溫度燒成黃釉瓷,然後用礬紅彩在黃釉上塗地,露出紋樣,低溫燒烤即成紅地黃花器,由於紅彩罩在黃釉上,看上去便是紅地黃彩了。因為採用多層上彩上釉,此種瓷器色彩顯得沉穩厚重,是一種工藝講究的製品。嘉靖、萬曆時色地彩瓷品種很多,造型也很豐富,除了盤、碗,還有瓶、盒、罐、尊、爐等;紋樣多為雲龍紋、鳳紋、纏枝花紋、人物、嬰戲、瑞果等。這些色地彩瓷在造型、裝飾、色彩、工藝上都為明代陶瓷增添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開創了既有強烈色彩對比,又能沉穩安定、艷而不俗、雅而不乏的陶瓷審美範例。
素三彩
明代的彩瓷發展,到了成化至正德時期,又創製出了一個新品種「素三彩」。這種素三彩瓷有兩個特徵,第一是色彩中不用紅色,這和明代純粹釉上五彩以紅為主色的情況截然相反;第二個特徵是開拓了在宣德時期刻填醬釉和弘治時期刻填綠釉的基礎上,直接施色釉的新工藝。素三彩以黃、綠、紫為主,但並不一定只限於這三種顏色。素三彩的稱謂與中國人對色彩象徵意義的理解和色彩審美習慣有關,社會風俗中認為紅色代表喜事、葷事,而白色、藍色、綠色、紫色代表喪事和素事。


TAG:尊寶世界藝術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