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民初老照片 易代之際真實的社會風貌

清末民初老照片 易代之際真實的社會風貌

清末民初,在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任教的英國人威廉·博伊德·庫珀(William Boyd Cooper)收藏了一組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老照片,展現了易代之際的社會風貌。照片中躺著看書的就是庫珀,有男僕隨侍在側。

北京一條綠樹成蔭的主幹道。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發布詔書,宣布時年6歲的宣統帝溥儀退位,接受民國政府提出的優待條件。隆裕太后居於深宮,默默無聞,無所作為,一生就做了這麼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此舉避免了每次朝代更替必不可少的大戰,被很多人稱讚為「女中堯舜」。

隆裕太后哀悼大會現場。溥儀退位一年後,46歲的隆裕太后病逝。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辦理喪事,於1913年3月19日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駐京各國公使對隆裕太后的薨逝亦表惋惜,各使館下半旗致哀。隆裕太后與光緒帝合葬崇陵。

北京城牆附近,旗人婦女帶著孩子經過鏡頭前,似乎沒有注意到正被拍攝。她的裝束都是典型的滿族風格,頭頂「大拉翅」,腳穿元寶底鞋。看到她的面相,小編倒想起一個人來。

運送貨物的駱駝。駱駝是老北京最常見的運輸工具。據記載,晚清民國時期北京地區駱駝的分布有地域性,城外西側,東至阜城門、西到永定河、北到玉泉山、南到盧溝橋的廣大地區,幾乎每個村莊都養駱駝。

北海西天梵境琉璃閣附近,外國辦的一場足球賽。西天梵境是一座漢藏結合的寺廟建築,也稱為「大西天」,意為清凈的世界。明代創建,乾隆年間擴建。琉璃閣又稱大琉璃寶殿,殿為二層,上下層皆為綠琉璃瓦頂,匾額題寫「華嚴清界」。

民國初年,北京婚禮上的儀仗隊成員。現場隱約可見一位外國女士的背影。這幾位男子衣衫不整,有的沒繫上衣扣子,有的沒穿鞋。晚清民國期間,老北京結婚都遵循「六禮」:保親(婚姻介紹)、合婚(測雙方八字)、放定(訂婚)、陪奩(陪送嫁妝)、迎娶、洞房。

北京街頭黃龍旗飄揚。中國歷史上各朝代都沒有「國旗」的概念,晚清為了與外國交往而催生出國旗。最初黃龍旗呈三角形,1888年經李鴻章奏請,慈禧頒布了正式版的「大清國旗」,即長方形的「黃底藍龍戲紅珠」旗。1912年,黃龍旗由五色旗取代。

北京街頭的剃頭挑子,清朝統治260多年來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清朝小男孩扎辮子講究不多,一般用頭繩扎辮根、系辮梢兒即可;到了十六七歲,就要梳大辮子了,但不扎辮根,要在辮梢續辮帘子。

穿大衣的民國士兵,歪戴著帽子,軍容不佳,現在關於他的身世背景已經一無所知。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戰亂不斷,遍地皆兵,民不聊生。參考資料: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滅亡前的社會生活場景

TAG:小歷史 |